- 臨床腦電圖學(第2版)
- 劉曉燕
- 1664字
- 2020-07-31 11:16:04
前 言
時光荏苒,《臨床腦電圖學》從第1版問世到第2版完稿,歷經十余年。這十余年來,腦電圖和神經電生理作為一項臨床診斷技術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手段,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不僅得益于技術和設備的進步,更是由于腦電圖已成為腦科學和腦疾病研究的一個重要的、不可取代的方法。迄今為止,腦電圖仍然是癲癇診斷中最主要的檢測方法,長程視頻腦電圖使得我們對各種癲癇的電-臨床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多通道、高采樣率的顱內腦電圖記錄推動了癲癇外科的發展,也使我們有機會通過顱內腦電活動更加深入了解腦的功能和網絡及其在病理狀態下的變化,從而有可能采用更有效的手段治療癲癇等腦功能疾病。腦電圖已在新生兒和ICU等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這有助于對重癥患者腦功能損傷的早期發現和干預,并改善了對預后評估的可靠性。對腦電信號的提取和處理是一個跨學科的協作性研究,也是研究腦網絡和認知功能的重要途徑之一,基礎學科和臨床研究的相互補充和促進必將進一步推動腦電圖和神經電生理專業的不斷發展。
近十年來,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國內很多醫院腦電圖專業的操作和工作流程更加規范化,診斷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并開展了很多新的腦電圖檢測和分析技術,已經和正在應用于臨床診斷和研究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涌現出一批非常優秀的中青年臨床腦電圖專家。參加本書編寫的中青年作者都有在國外專業學習的經歷,他們年富力強,活躍在臨床和科研一線,既有臨床腦電圖良好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密切關注學科研究的最新進展。他們的參編為本書帶來了很多新的知識和信息。希望本書的面世能夠對大家學習和理解腦電圖,提高腦電圖和相關臨床疾病的診斷水平有所幫助。
在技術快速進步、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腦電圖的很多基本理論和技術仍然沒有過時,對臨床腦電圖的基本判讀標準和解釋原則依然是從事這一專業的所有人員所必須掌握的。堅實的腦電圖基礎是開展相關新技術的基石,基礎知識的缺失將使“高端”研究處于空中樓閣的狀態。因此本書繼續將腦電圖基礎知識作為重點之一,這方面的內容與第1版相比有了一些補充。同時第2版增加了“數字化腦電圖的分析基礎”的內容,希望推動腦電信號后處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癲癇的腦電圖方面,突出各類癲癇發作的癥狀學特征及電-臨床相關性,強調腦電圖監測在診斷癲癇持續狀態方面的重要作用,系統介紹各類癲癇綜合征的電-臨床診斷,并全面介紹腦電圖和其他神經電生理技術(包括多模態技術和各種后處理技術)在癲癇外科術前評估和術中監測中的應用。重癥監護、新生兒和睡眠障礙也是腦電圖應用的重要領域,本書對昏迷和腦死亡、持續腦電圖監測在ICU的應用、新生兒腦電圖及多導睡眠監測等方面都做了系統介紹。對于其他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腦電圖雖然不具有病因學診斷特異性,但在評估腦功能及合并的癲癇發作方面仍能發揮重要作用,有些特征性腦電圖表現對診斷有重要提示意義,書中也做了比較全面的介紹。
我國的腦電圖事業是在老一輩學者奠定的基礎上傳承和發展的。感謝左啟華教授引領我走入腦電圖和神經電生理這一充滿魅力的領域。多年前,我是讀著馮應坤教授和黃遠桂教授的書,聽著吳遜教授的課開始學習腦電圖的。非常感謝吳遜教授多年來在學術上的指導和幫助,從本書的第1版到第2版,吳遜教授都給予了極大支持。第2版成稿后,吳遜教授以80多歲的高齡,再次對全書逐字逐句做了非常細致的審閱修改,其嚴謹的學風、淡泊名利、專心治學的精神一直是我學習的楷模。
感謝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和神經科腦電圖室的全體同事,他(她)們以高質量的工作,積累了大量的腦電圖資料,為本書提供了豐富的插圖。葉錦棠醫師為本書提供了很多MRI資料,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腦電圖異常與腦結構異常的關系,很多同行朋友為本書提供了寶貴的腦電圖和臨床資料,秦兵教授為本書提供了腦電圖術語翻譯資料,盧嬌楊醫生對全書插圖和文稿進行了細致的整理,在此一并表示感謝。更要感謝廣大讀者對本書第1版的認可和鼓勵,這是本書再版的最大動力。
最后,感謝我的家人,是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才使我堅持完成了這兩年多來繁重的編寫和資料整理工作。
劉曉燕
2017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