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腦電圖學(第2版)
- 劉曉燕
- 863字
- 2020-07-31 11:16:04
序
《臨床腦電圖學》第1版出版至今已十余年,在這十余年中,神經電生理學及臨床神經病學都有非常快速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本書適當增添新內容、新觀點。我有幸通讀本書第2版全文,受益良多。在第2版中對腦電圖的新進展,如高頻振蕩、直流漂移、腦電圖后處理等廣譜腦電圖的新概念均有較為深入的介紹;對腦電圖基本內容的描述既嚴謹又清晰;對新生兒腦電圖特點做了詳細介紹;對各種疾病的腦電圖增添了很多新內容,尤其對遺傳代謝病的腦電圖表現,在密切結合臨床的前提下做了較為全面的闡述。因此本書第2版是在第1版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腦電圖專業工作者,以及廣大神經內、外科及小兒神經科醫師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讀專著。
21世紀是“腦的世紀”。大腦的奧秘是人類尚未完全了解的重大課題。神經電生理技術是研究大腦最重要的手段。電活動是大腦功能的基礎,一旦大腦電活動消失,其功能也會隨之難以為繼。對大腦電活動的研究始于19世紀中葉,1875年英國Caton發現兔腦和猴腦有微弱電活動。1924年德國的Hans Berger首次從頭皮記錄到人腦的電活動,但直至10年之后的1934年,他的工作才被證實和承認,并開始用于臨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腦電圖才廣泛用于臨床診斷。1949年Dawson首先報道誘發電位,開創了腦功能研究的新紀元。
對大腦活動的認識有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過程。1861年(在Hans Berger記錄到人類腦電圖前63年,在Caton發現動物大腦有微弱電活動前14年),英國的Jackson就提出癲癇是“大腦灰質的過度放電”。19世紀末清朝改革派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仁學》中明確寫到,“電氣即腦”“腦為有形質之電,是電必為無形質之腦”。同時代的康有為也寫過世界的本質就是“電氣”。這些在腦電圖技術出現前的預言式推論,已為今日的電生理研究所證實。我們有幸處于21世紀,已經證實大腦電活動為大腦功能的基礎。今后研究之路漫長,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深入研究的前提應首先了解腦電圖的基本概念,雖然腦電圖后處理技術大為擴展并提升了腦電活動在大腦功能生理研究以及病理研究中的價值,但是后處理技術的基石仍是常規腦電圖。因此本書對大腦功能的深入研究也是重要的基礎讀物。
吳 遜
2017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