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枕先露的分娩機制

分娩機制(mechanism of labor)是指胎先露在通過產道時,為適應骨盆各個平面的不同形態被動地進行一系列適應性轉動,以其最小徑線通過產道的全過程。包括銜接、下降、俯屈、內旋轉、仰伸、復位及外旋轉等動作。各動作是連續的,下降貫穿分娩的全過程?,F以枕左前位為例說明分娩機制(圖6-9)。
1.銜接(engagement)
胎兒雙頂徑進入骨盆入口平面,胎頭顱骨的最低點接近或達到坐骨棘水平,稱為銜接。胎頭呈半俯屈狀態進入骨盆入口,以枕額徑銜接,由于枕額徑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徑,胎頭矢狀縫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徑上,胎頭枕骨在骨盆左前方。經產婦多在分娩開始后胎頭銜接,部分初產婦在預產期前1~2周內胎頭銜接,若初產婦臨產后仍未銜接,應警惕有無頭盆不稱。
2.下降(descent)
胎頭沿骨盆軸前進的動作稱為下降。下降與其他動作同時進行,貫穿整個分娩過程。子宮收縮力是造成下降的主要動力,羊水壓、腹壓以及宮底直接壓在胎兒臀部,通過胎軸使胎頭下降;子宮收縮時,宮腔變長,胎身隨之伸直,胎身的變長也能促使胎頭下降。胎頭的下降動作呈間歇性,當子宮收縮時胎頭下降,間歇時胎頭又稍退回。初產婦因宮口擴張緩慢,軟組織阻力較大,所以胎頭下降緩慢,經產婦則較快。臨床上將胎頭下降程度作為判斷產程進展的重要標志,尤其在活躍晚期和第二產程。
3.俯屈(ぼexion)
當胎頭繼續下降至骨盆底遇到肛提肌阻力,處于半俯屈狀態的胎頭進一步俯屈,胎兒的頦部更加接近胸部,使胎頭銜接時的枕額徑(11.3cm)俯屈后改變為最小的枕下前囟徑(9.5cm),以適應產道形態,有利于胎頭進一步下降。
4.內旋轉(internal rotation)
當胎頭下降到骨盆底遇到阻力時,胎頭為適應骨盆縱軸枕部向前向中線旋轉45°達恥骨聯合后面,使其矢狀縫與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徑相一致為內旋轉。內旋轉從中骨盆開始至骨盆出口平面完成,以適應中骨盆與骨盆出口前后徑比橫徑大的特點,胎頭一般在第一產程末完成內旋轉動作。
5.仰伸(extention)
胎頭經過內旋轉后,俯屈的胎頭即達到陰道外口,宮縮、腹壓和膈肌收縮迫使胎頭下降,而肛提肌收縮和盆底阻力又將胎頭向前推進,使胎頭沿骨盆軸下段向下向前的方向轉向上,胎頭枕骨下部達恥骨聯合下緣時,以恥骨弓為支點,使胎頭逐漸仰伸。胎頭的頂、額、鼻、口、頦相繼娩出。當胎頭仰伸時,胎兒雙肩徑進入骨盆入口左斜徑上。
6.復位(restitution)及外旋轉(external rotation)
胎頭娩出時,胎兒雙肩徑沿骨盆入口左斜徑下降,胎頭娩出后,為使胎頭與胎肩恢復正常解剖關系,胎頭枕部向左旋轉45°,稱復位。胎肩在盆腔內繼續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線旋轉45°時,胎兒雙肩徑轉成與骨盆前后徑相一致的方向,為保持胎頭與胎肩垂直關系,胎頭枕部需在外繼續向左旋轉45°,稱外旋轉。
圖6-9 枕左前位分娩機制示意圖
7.胎肩及胎兒娩出
胎頭完成外旋轉后,胎兒前(右)肩在恥骨弓下先娩出,繼而后(左)肩從會陰前緣娩出,胎體和下肢隨之取側位娩出。
必須指出,分娩機制各動作雖分別介紹,但卻是連續進行的,下降動作始終貫穿于分娩始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治县| 崇左市| 拉萨市| 治多县| 崇文区| 顺昌县| 金坛市| 东方市| 陵川县| 闵行区| 关岭| 崇左市| 高要市| 沈丘县| 龙州县| 封开县| 上饶市| 霍城县| 二手房| 澄城县| 永胜县| 镇平县| 黑龙江省| 涿鹿县| 龙胜| 道孚县| 嘉荫县| 武鸣县| 荔浦县| 忻州市| 昭平县| 高邑县| 夏津县| 东乡| 宁都县| 隆尧县| 宁乡县| 庐江县| 延津县| 油尖旺区|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