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產科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科)規劃教材)
- 王晨虹
- 2760字
- 2020-02-22 12:10:27
第二節 決定分娩的因素
產力、產道、胎兒及精神心理因素是決定分娩的因素。只有各因素間相互適應協調,胎兒才可順利經陰道自然娩出,為正常分娩。
(一)產力
將胎兒及其附屬物從子宮內逼出的力量稱為產力,包括子宮收縮力(簡稱宮縮)、腹肌及膈肌收縮力(簡稱腹壓)和肛提肌收縮力。
1.子宮收縮力
貫穿整個分娩過程,是臨產后的主要力量,能使宮頸管消失、宮口擴張、胎先露部下降、胎兒和胎盤娩出。具有以下特點:
(1)節律性:
宮縮的節律性是臨產的標志。每次宮縮開始都是由弱至強(進行期),保持一定時間恒定強度(極期)(一般30~40秒),隨后從強逐漸減弱(退行期),直至消失進入間歇期(間歇期一般5~6分鐘),宮口開全時,間歇期1~2分鐘,宮縮可持續達60秒,如此反復出現,直至分娩全過程結束(圖6-1)。在分娩的過程中,子宮收縮頻率逐漸增加,強度逐漸加強,宮腔內壓力逐漸加大。
(2)對稱性和極性:
正常宮縮的起搏點對稱的起自兩側子宮角部,迅速向宮底中線集中,左右對稱,再向子宮下段擴散,均勻協調地遍及整個子宮,此為宮縮的對稱性。宮縮以宮底部最強最持久,向下逐漸減弱,宮底部收縮力的強度是子宮下段的兩倍,此為宮縮的極性(圖6-2)。

圖6-1 臨產后正常宮縮節律性示意圖

圖6-2 子宮收縮力的對稱性與極性
(3)縮復作用:
宮縮時子宮體部肌纖維短縮變寬,間歇期肌纖維松弛變長變窄,但不能恢復到原來長度,經反復收縮,肌纖維越來越短,這種現象稱縮復(retraction)。縮復作用使宮腔容積逐漸縮小,迫使胎先露部下降、宮頸管消失及宮口擴張。
2.腹肌及膈肌收縮力
簡稱腹壓,是第二產程時娩出胎兒的重要輔助力量。宮口開全后,先露部下降至盆底,宮縮時,前羊水囊和胎先露部壓迫骨盆底組織和直腸,反射性引起排便動作,產婦屏氣向下用力,使腹壓增高,配以宮縮運用最有效,在第二產程末期迫使胎兒娩出,第三產程迫使胎盤娩出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
3.肛提肌收縮力
有協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進行內旋轉的作用;當胎頭枕部位于恥骨弓下時,能協助胎頭仰伸及娩出;當胎盤降至陰道時,能協助胎盤娩出。
(二)產道
產道是胎兒娩出的通道,分為骨產道與軟產道兩部分。
1.骨產道
指真骨盆,其大小、形態與分娩密切相關,骨盆腔可分3個平面。
(1)骨盆入口平面(pelvic inlet plane):
呈橫橢圓形,其前方為恥骨聯合上緣,兩側為髂恥緣,后方為骶岬上緣。有4條徑線(圖6-3)。

圖6-3 骨盆入口平面各徑線
1)入口前后徑(真結合徑):
為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平均長為11cm,與分娩關系密切。
2)入口橫徑:
兩髂恥緣間的最大距離,平均長為13cm。
3)入口斜徑:
左右各一。左骶髂關節至右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為左斜徑;右骶髂關節至左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為右斜徑,平均長約為12.75cm。
(2)中骨盆平面(mid plane of pelvis):
呈前后徑長而橫徑短的縱橢圓形,前方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為坐骨棘,后方為骶骨下端。為骨盆最小平面。有兩條徑線(圖6-4)。

圖6-4 中骨盆平面各徑線
1)中骨盆前后徑:
恥骨聯合下緣中點通過兩側坐骨棘連線中點至骶骨下端間的距離,平均長為11.5cm。
2)中骨盆橫徑(坐骨棘間徑):
為兩坐骨棘間的距離,平均長為10cm。是胎先露部通過中骨盆的重要徑線,與分娩有重要關系,其長短與胎先露內旋轉有關。
(3)骨盆出口平面(pelvic outlet plane):
由兩個不同平面的三角形所組成,前三角平面頂端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為恥骨降支;后三角平面頂端為骶尾關節,兩側為骶結節韌帶,有4條徑線(圖6-5)。
1)出口前后徑:
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尾關節間的距離,平均長為11.5cm。
2)出口橫徑(坐骨結節間徑):
為兩坐骨結節內緣間的距離。平均長為9cm。是胎先露部通過骨盆出口的徑線,與分娩關系密切。
3)出口前矢狀徑:
恥骨聯合下緣中點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的距離,平均長約為6cm。
4)出口后矢狀徑:
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的距離,平均長約為8.5cm。出口橫徑和后矢狀徑之和> 15cm時,正常大小胎兒可以通過后三角區經陰道娩出。
(4)骨盆軸與骨盆傾斜度:
1)骨盆軸(pelvic axis):
是連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點的曲線。其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胎兒沿此軸娩出(圖6-6)。

圖6-5 骨盆出口各徑線

圖6-6 骨盆軸
2)骨盆傾斜度(inclination of pelvis):
婦女直立時,骨盆入口平面與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為60°,傾斜度過大會影響胎頭銜接。產婦在分娩過程中采用不同的體位對骨盆的傾斜度會產生影響(圖6-7)。

圖6-7 骨盆傾斜度
2.軟產道
由子宮下段、宮頸、陰道及骨盆底軟組織組成的彎曲管道。
(1)子宮下段的形成:
子宮下段由子宮峽部伸展形成。于妊娠12周子宮峽部逐漸擴展成為宮腔的一部分,至妊娠末期逐漸被拉長形成子宮下段。臨產后,子宮下段進一步拉長達7~10cm,成為軟產道的一部分。子宮肌纖維的縮復作用使子宮上段肌壁越來越厚,下段肌壁越來越薄,在兩者間的子宮內面形成一環狀隆起,稱生理縮復環(physiologic retraction ring)。正常情況下,此環不易于腹部見到。
(2)宮頸的變化:
①宮頸管消失(eあacement of cervix):規律宮縮牽拉宮頸內口的子宮肌纖維及周圍韌帶,前羊水囊及胎先露部直接壓迫宮頸,致使宮頸向上向外擴張,宮頸管變短消失;②宮口擴張(dilatation of cervix):臨產后,宮頸口逐漸開大,當宮口開大10cm時,妊娠足月胎頭可以通過。初產婦宮頸管先消失,隨后宮頸口擴張,經產婦則宮頸管消失與宮頸口擴張同時進行。
(3)陰道、骨盆底及會陰的變化:
前羊水及胎先露部先將陰道上部撐開,破膜后胎先露部下降壓迫盆底,使軟產道下段呈向前彎的長筒形,陰道黏膜皺襞展平,陰道擴張。肛提肌向下及向兩側擴展,肌纖維拉長,會陰體變薄。
(三)胎兒
胎兒能否順利通過產道,還取決于胎兒大小、胎位及有無畸形。
1.胎兒大小
是決定能否順利分娩的重要因素之一。
(1)胎頭顱骨:
由兩塊頂骨、額骨、顳骨及一塊枕骨構成,顱骨間縫隙稱顱縫,頂骨與額骨間為冠狀縫,頂骨與枕骨間為人字縫,兩頂骨間為矢狀縫,顳骨與頂骨間為顳縫。兩顱縫交界空隙較大處稱囟門,位于胎頭前方菱形稱前囟(大囟門),位于胎頭后方三角形稱后囟(小囟門)(圖6-8)。胎頭是胎兒最大、可塑性最小、最難通過骨盆的部分。

圖6-8 胎兒顱骨、顱縫、囟門及徑線
(2)胎頭徑線:
①雙頂徑(biparietal diameter,BPD):兩頂骨隆突間的距離,是胎頭最大橫徑。妊娠足月時平均約9.3cm,可根據此值判斷胎兒大小;②枕額徑:鼻根上方至枕骨隆突間的距離,妊娠足月時平均約11.3cm,胎頭以此徑銜接;③枕下前囟徑:前囟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離,妊娠足月時平均約9.5cm,胎頭俯屈后以此徑通過產道;④枕頦徑:頦骨下方中央至后囟頂部間的距離,妊娠足月時平均約13.3cm。
2.胎位
胎位異常,如臀先露、復合先露、肩先露、額先露等均可致難產。
3.胎兒畸形
胎兒發育異常,如腦積水、連體兒等,可致胎兒不能通過產道,造成難產。
(四)精神心理因素
產婦的情緒變化會使機體產生一系列變化,導致子宮收縮乏力、宮口擴張緩慢、胎先露部下降受阻、產程延長、胎兒窘迫等,因此消除產婦焦慮和恐懼心理,有利于順利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