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科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胡榮 史鐵英
- 3556字
- 2020-08-07 14:48:55
第二節 急性呼吸道感染
案例導入
患者,男,22歲,以“咳嗽、咽部疼痛3天,發熱1天”為主訴入院。
病史評估:患者既往身體健康,經常鍛煉身體。2天前由于氣候突變轉涼,患者感覺咽部發癢和燒灼感,咽痛不明顯,1天前開始咳嗽、痰量少許,伴有全身酸痛、乏力、發熱。
身體評估:T 39℃ P 106次/分 BP 110/70mmHg R 28次/分,體檢:咽部明顯充血和水腫,頜下淋巴結腫大且有觸痛。
輔助檢查:血常規:白細胞15×109/L,中性粒細胞84%,胸部X線檢查:雙肺肺紋理增粗。
請思考:該患者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最可能的診斷是什么?如何做好此類患者的健康指導?
急性呼吸系統感染主要通過患者噴嚏和含有病毒的飛沫經空氣傳播,或經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觸傳播。多發于冬春季節,為散發,且可在氣候突變時小規模流行。發病不分年齡、性別、職業和地區,且人體對其感染后產生的免疫力較弱、短暫,病毒間也無交叉免疫,故可反復發病。通常病情較輕、病程短、可自愈,預后良好。但由于發病率高,不僅影響工作和生活,有時還可伴有嚴重并發癥,并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應積極防治。臨床上分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氣管-支氣管炎兩種類型。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簡稱上感,為外鼻孔至環狀軟骨下緣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癥的總稱,是呼吸道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僅傳染性強,而且可引起嚴重并發癥,必須積極預防和治療。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主要病原體是病毒,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鼻病毒、流感病毒(甲、乙、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等。少數由細菌所致,常見致病菌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見革蘭氏陰性桿菌。淋雨、受涼、氣候突變、過度勞累或者直接接觸含有病原體的患者噴嚏、空氣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等誘發本病。病原體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也可由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用具而傳播。病情是否加重,取決于傳播途徑和人群易感性,當機體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低時,原先存在于上呼吸道或外界侵入的病毒和細菌迅速繁殖致病。老幼體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竇炎、扁桃體炎者更易發病。
(二)臨床表現
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普通感冒;以咽喉炎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病毒性咽炎、急性病毒性喉炎、急性皰疹性咽峽炎、急性咽結膜炎、急性咽-扁桃體炎等。
1.癥狀和體征
(1)普通感冒:
俗稱“傷風”,以鼻咽部卡他癥狀為主要表現。潛伏期短(1~3天),起病較急。初期出現咳嗽、咽干、喉癢,繼而出現鼻塞、噴嚏、流涕,2~3天后鼻分泌物變稠??砂檠释?,也可出現流淚、聲音嘶啞、味覺遲鈍、呼吸不暢等。一般無發熱及其他全身癥狀,或僅有低熱、輕度頭痛、全身不適等癥狀。體檢可見鼻腔黏膜充血、水腫、有分泌物,咽部輕度充血。如無并發癥,一般經5~7天可痊愈。
相關鏈接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起病急,高熱、頭痛、乏力、眼結膜炎和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癥狀明顯,而呼吸道卡他癥狀較輕,主要通過接觸及空氣飛沫傳播。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大流行,病情較重;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引起流行和散發,病情較輕。
(2)咽喉炎癥狀:
咽部發癢和燒灼感,咽痛不明顯,當有吞咽疼痛時,常提示有鏈球菌感染,偶有咳嗽、發熱和乏力,體檢咽部明顯充血和水腫,頜下淋巴結腫大且有觸痛,腺病毒感染時可伴有眼結膜炎。急性病毒性喉炎常以聲音嘶啞、說話困難、咳嗽伴咽喉疼痛為特征,常有發熱。體檢可見喉部水腫、充血,局部淋巴結輕度腫大和觸痛,可聞及喘息聲。急性扁桃體炎起病急,多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咽痛明顯,吞咽時加劇,伴畏寒、發熱,體溫可達39℃以上。體檢咽部充血明顯,扁桃體充血腫大、表面有膿性分泌物,頜下淋巴結腫大,有壓痛。
2.并發癥
可并發急性鼻竇炎、中耳炎、氣管-支氣管炎。部分患者可繼發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風濕病、腎小球腎炎、心肌炎等。
(三)輔助檢查
1.血常規檢查
病毒感染時白細胞計數正?;蚱?,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細菌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可偏高,中性粒細胞增多或核左移。
2.病原學檢查
主要采用咽拭子進行微生物檢測。細菌培養可判斷細菌類型和進行藥敏試驗。病毒分離、病毒抗原的血清學檢測等以判斷病毒的類型,區別病毒和細菌感染。
(四)治療要點
呼吸道病毒感染,一般以對癥處理為主,輔以中醫治療,并防治繼發細菌感染。
1.對癥治療
對有急性咳嗽、咽干、發熱、頭痛及全身肌肉酸痛的患者可適當加用解熱鎮痛類藥物。鼻塞可用1%麻黃堿局部滴鼻,以減輕鼻部充血。頻繁噴嚏、流涕者給予抗過敏藥物。
2.病因治療
如有白細胞數量增多、咯黃膿痰、發熱等細菌感染證據,常選用青霉素類、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口服,極少需要根據病原菌和藥敏試驗選用抗菌藥物。免疫缺陷的病毒感染者,可考慮早期應用抗病毒藥物。廣譜抗病毒藥利巴韋林對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嗎啉胍對流感病毒、腺病毒和鼻病毒有一定療效。由于目前有濫用造成流感病毒耐藥現象,所以如無發熱,免疫功能正常,發病超過2天一般無需應用。
3.中藥治療
可選用具有清熱解毒和抗病毒作用的中藥,有助于改善癥狀,縮短病程。
(五)常用護理診斷/問題及措施
舒適度減弱:頭痛、鼻塞、流涕、咽痛為主,與病毒、細菌感染有關。
1.生活護理
(1)環境和休息:
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和空氣流通,應適當休息,病情較重或年老者以臥床休息為主。指導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雙層紙巾捂住口鼻,減少探視,以避免交叉感染。患者使用的餐具、痰盂等用品應按規定及時消毒。
(2)飲食護理:
選擇清淡、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保證足夠熱量。鼓勵患者多飲水,避免刺激性食物。進食后漱口或給予口腔護理,防止口腔感染。
2.病情觀察
觀察生命體征及主要癥狀,尤其是體溫、咳嗽、咳痰等的變化。
3.用藥護理
解熱鎮痛劑或抗過敏藥可引起頭暈、嗜睡等不良反應,應遵醫囑使用,并指導患者在臨睡前服用,駕駛員和高空作業者應避免使用。
(六)其他護理診斷/問題
體溫過高:與病毒、或細菌感染有關。
(七)健康指導
1.疾病預防指導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受涼、淋雨、過度疲勞等誘發因素,生活規律、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煉,堅持耐寒訓練,增強體質,吸煙者應戒煙。
2.疾病知識指導
在流行季節注意隔離患者,采取適當的措施避免本病傳播,防止交叉感染。室內用食醋加熱熏蒸,也可用貫眾、板藍根、野菊花、桑葉等中草藥熬湯飲用?;疾∑陂g注意休息,多飲水,并遵醫囑用藥。
二、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acute tracheobronchitis)是在無慢性肺部疾病基礎上發生的一種急性病癥,由生物、物理、化學刺激或過敏等因素引起,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遷延不愈所致。常發生于寒冷季節或氣候突變時,多為散發,無流行傾向,年老體弱者易感。臨床癥狀主要為咳嗽和咳痰。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主要病因是感染,過度勞累、受涼、冷空氣、粉塵、刺激性氣體或煙霧等是常見誘因。常見的病毒有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細菌以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常見。近年來支原體和衣原體感染引起的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比例有所上升。花粉、有機粉塵的吸入或對細菌蛋白質過敏等,均可引起本病。
(二)臨床表現
好發于寒冷季節或氣候突變時,臨床主要表現為咳嗽和咳痰。
1.癥狀
起病較急,先有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全身癥狀較輕,可有發熱。初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2~3天后痰由黏液性轉為黏液膿性,痰量亦增多,偶有痰中帶血。咳嗽、咳痰可延續2~3周,如遷延不愈,可演變成慢性支氣管炎。伴支氣管痙攣時,可出現程度不等的胸悶氣促。
2.體征
查體可無明顯陽性表現。也可以在兩肺聽到散在干、濕啰音,咳嗽后可減少或消失。支氣管痙攣時可聞及哮鳴音。
(三)輔助檢查
周圍血白細胞計數多正常。由細菌感染引起者,可伴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痰涂片或培養可發現致病菌。X線胸片檢查大多為肺紋理增強。
(四)治療要點
1.對癥治療
咳嗽無痰或少痰,可用氫溴酸右美沙芬、噴托維林鎮咳??人杂刑刀灰卓瘸?,可選用鹽酸氨溴索、溴己新,復方氯化銨合劑化痰,同時可霧化幫助祛痰,也可選用中成藥止咳祛痰,不宜使用可待因等強力鎮咳藥。喘息時加用氨茶堿等止喘藥。發熱可用解熱鎮痛藥對癥處理。
2.病因治療
有細菌感染證據時應及時使用。可給予青霉素類、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等,多數患者口服抗菌藥物即可,少數患者需要根據病原體培養結果指導用藥。
(五)常用護理診斷/問題及措施
清理呼吸道無效:與呼吸道感染、痰液黏稠有關。護理措施見本章第一節“咳嗽與咳痰”的護理。
(六)健康指導
預防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誘發因素。室內通風,防止空氣污染?;疾∑陂g增加休息時間,避免勞累;增強體質,飲食宜清淡、多飲水,防止感冒。按醫囑用藥,癥狀加重應及時就診。
(楊益)
- 針刀治雜病
- 內科學:消化內科分冊
- 中醫康復治療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中藥炮制學實驗指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手外科手術并發癥及其對策
- 人體解剖學(第4版)
- 康復護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內經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處方審核實踐系列教程:皮膚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分冊
- 中醫學概論(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用影像設備(CT/MR/DSA)成像原理與臨床應用
- 五官科護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推拿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循證醫學(第2版)
- 醫學計算機應用(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本共用)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