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兒童體格生長發育及評估

一、體格生長的常用指標及測量方法
(一)體重
體重(weight)為身體各器官、組織和體液的總重量,是反映兒童體格生長,尤其是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兒科臨床給藥量、輸液量、熱量的計算依據。
新生兒出生的體重與胎次、胎齡、性別以及宮內營養狀況有關。2005年九省市城區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男嬰出生時平均體重為3.3kg±0.4kg,女嬰為3.2kg±0.4kg。生后1周可有暫時性的生理性體重下降。
體重增長的速度與年齡有關。0~3個月嬰兒體重平均每月增長600~1000g,6個月平均體重是7.26kg,是生長發育的第一個高峰。7~12個月體重增長減緩,每月平均增長300~400g。3~5個月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2倍,1歲約為出生時的3倍,2歲時體重為出生時的4倍,2歲以后至青春期前增長速度減慢,并趨于穩定,一般每年增加2~3kg,直至青春期。為了便于應用,推算公式如下:
1~6個月:體重(kg)=出生體重(kg)+月齡 ×0.7
7~12 個月:體重(kg)=6(kg)+ 月齡 ×0.25
2 歲至青春期前:體重(kg)= 年齡 ×2+7(或 8)(kg)
進入青春期,體重增長較快,不能用上述公式計算。評估兒童的發育狀況時,應連續定期監測其體重,方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測量方法:空腹、排大小便后,脫去衣褲、鞋襪后進行稱量。小嬰兒用盤式杠桿秤測量,精確讀數到10g;1~3歲幼兒用坐式杠桿秤測量,精確讀數到50g;3歲以上兒童用站式杠桿秤測量,精確讀數到50g。稱量時兒童不可搖晃或接觸其他物體,計算時應準確減除衣物的重量。
(二)身高(長)
身高(height)為頭、脊柱和下肢的總長度。3歲以下兒童應仰臥位測量,稱 身長(length)。兒童出生時的平均身長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長增長速度最快,平均增長約25cm,1歲時達到75cm。2周歲增長速度減慢,平均為10cm,身長約為85cm。2歲以后身高(長)每年增長5~7.5cm。2歲至青春期前按下列公式推算身高(長)。
身高(長)(cm)=年齡×7+77(cm)
身高(長)由頭、軀干和下肢的長度構成。三部分發育的速度并不一致,頭部生長最快,軀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長則以下肢為主。臨床上通過測量上部量和下部量,以判斷頭、脊柱、下肢所占身長的比例。上部量為頭頂至恥骨聯合上緣的距離,反映頭和脊柱的長度的指標;下部量為恥骨聯合上緣至足底距離,反映下肢的長度的指標。新生兒的上部量占身長的60%,中點在臍上,2歲時中點在臍下,6歲時中點移至臍與恥骨聯合上緣之間,12歲時上、下部量相等,中點在恥骨聯合上緣(圖2-2)。
測量方法:3歲以下用量板臥位測身長,兒童脫帽、鞋襪及外衣,仰臥于量板中線上,頭頂接觸頭板,測量者一手按直兒童的膝部,使兩下肢緊貼底板,一手移動足板緊貼兒童足底,并與足底相互垂直,精確讀數至0.1cm。3歲以上可采用身高計或固定在墻上的軟尺進行測量,兒童脫帽、鞋,直立,兩眼直視前方,足跟靠攏,足尖分開約60°,臀部和兩肩都接觸立柱或墻壁,測量者移動身高計使頭頂板與兒童的頭頂接觸,板呈水平位時,精確讀數至0.1cm。
圖2-2 胎兒至成人身體各部比例
相關鏈接

我國發布第五次全國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結果

2016年6月8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舉行了第五次兒童體格發育調查報告發布會。
10年來兒童體格發育水平進一步提高。調查結果顯示,7歲以下兒童的體格發育水平較10年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5~5.5歲年齡組為例,2015年男童體重、身高分別為20.17kg、113.6cm,較10年前分別增長0.99kg、1.7cm;女童體重、身高分別為19.29kg、112.5cm,較10年前分別增長0.89kg和1.8cm。
40年間兒童體格發育狀況變化顯著。除出生組和1個月組外,其他各年齡組身高體重均有明顯增長,且男童、女童趨勢一致。同時,城鄉兒童身高體重差別也在逐漸縮小。城區兒童前3個10年體格發育水平呈快速增長趨勢,近10年來逐漸進入緩慢增長階段。農村兒童前3個10年體格發育變化趨勢與城區一致,第4個10年雖然增幅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較大幅度增長。
兒童體格發育平均水平明顯超過WHO標準。2015年我國九市城鄉7歲以下各年齡組兒童體格發育平均水平均已明顯超過了WHO頒布的兒童生長標準。其中,城區兒童體重超出0.1~1.2kg,身高超出0.5~2.1cm。農村兒童體重超出 0.3~0.9kg,身高超出 0.3~2.1cm。
(三)頭圍
頭圍(head circumference,HC)為自眉弓上緣經枕骨結節繞頭一周的長度,是反映腦發育的重要指標。出生時頭圍相對較大,33~34cm。1歲時為46cm。1歲以后頭圍增長明顯減慢,2歲時為48cm。5歲時為50cm。15歲時為54~58cm(接近成人)。測量頭圍在2歲以內最有價值,如頭圍過大常提示腦積水,頭圍過小常提示腦發育不良等。
測量方法:測量者將軟尺零點固定于頭部一側眉弓上緣,使軟尺緊貼頭皮繞枕骨最高點及另一側眉弓上緣回零點,精確讀數至0.1cm。
(四)胸圍
胸圍(chest circumference,CC)為沿乳頭下緣水平經肩胛骨角下繞胸一周的長度,反映肺和胸廓的發育。出生時胸圍比頭圍小1~2cm,約32cm。1歲時頭圍和胸圍相等。1歲至青春期前胸圍應大于頭圍,約為頭圍 +年齡 -1(cm)。
測量方法:取臥位或立位,兩手自然平放或下垂,測量者一手將軟尺零點固定于一側乳頭下緣(乳腺已發育的女孩,固定于胸骨線第4肋間),一手將軟尺緊貼皮膚,經兩肩胛骨下緣回至零點。取平靜呼氣和吸氣時的平均值,精確讀數至0.1cm。
(五)上臂圍
上臂圍(upper arm circumference,UAC)為沿肩峰與尺骨鷹嘴連線中點繞上臂一周的長度。反映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膚的發育。生后第1年內增長迅速,1~5歲期間增長緩慢。上臂圍可用于5歲以下兒童營養狀況的篩查。評估標準:>13.5cm為營養良好,12.5~13.5cm為營養中等,<12.5cm為營養不良。
測量方法:兒童兩上肢自然平放或下垂,用軟尺零點固定上臂外側沿肩峰至尺骨鷹嘴連線中點的水平繞上臂一周,回至零點,精確讀數至0.1cm。
二、骨骼和牙齒的發育
(一)骨骼的發育
1.顱骨的發育
根據頭圍的大小、骨縫和前、后囟閉合的遲早來評價顱骨的發育。前囟是由額骨和頂骨形成的菱形間隙,在出生時為1.5~2cm(對邊中點連線長度),后隨顱骨發育而增大,6個月后逐漸骨化而變小,2歲時96%的兒童前囟閉合。前囟早閉或過小見于小頭畸形;前囟遲閉、過大見于佝僂病、腦積水、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癥等;前囟飽滿提示顱內壓增高;前囟凹陷則多見于脫水或極度消瘦者。后囟由頂骨和枕骨構成,生后已閉合或生后6~8周閉合。顱骨縫出生時尚分離,3~4個月閉合(圖2-3)。
圖2-3 顱骨骨縫、前囟與后囟
2.脊柱的發育
脊柱的增長反映脊椎骨的發育。生后第一年快于四肢,以后四肢增長快于脊柱。脊柱在發育過程中會形成3個脊柱自然彎曲:新生兒出生時脊柱僅輕微后凸,3個月左右隨著抬頭動作的發育出現頸椎前凸,6個月能坐時出現胸椎后凸,1歲左右開始行走時出現腰椎前凸,至6~7歲時3個脊柱自然彎曲才為韌帶所固定。
3.長骨的發育
長骨干骺端的骨化中心按一定的順序和部位有規律地出現。用X線檢查測定不同年齡兒童長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現的時間、數目、形態及干骺端融合的情況,可判斷骨骼發育年齡即骨齡。觀察腕部骨化中心出現的順序及數目,是評價骨齡的簡單方法。采用左腕部X線攝片。出生時腕部無骨化中心,生后的出現順序為:頭狀骨、鉤骨(3~4個月);下橈骨骺(約 1歲);三角骨(2~2.5歲);月骨(3歲左右);大、小多角骨(3.5~5歲);舟骨(5~6歲);下尺骨骺(6~8歲);豆狀骨(9~10歲)。10歲時出齊,共 10個(1~9歲腕部骨化中心數目約為其年齡加1)。骨齡落后,應考慮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生長激素缺乏癥等;骨齡超前可見于中樞性性早熟、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等。
(二)牙齒的發育
人一生有兩副牙齒,即乳牙(共20個)和恒牙(共32個)。一般在兒童4~10個月乳牙開始萌出,平均為6個月,2~2.5歲出齊,2歲以內乳牙的數目約為月齡減4~6。兒童乳牙萌出順序見圖2-4。13個月齡后仍未萌牙稱為萌牙延遲。恒牙的骨化從新生兒開始,6歲左右開始萌出第一顆恒牙(第一磨牙),12歲左右出現第二磨牙,18歲以后出現第三磨牙,又名智齒,但也有人終生不出。
出牙為生理現象,會伴有一些不適,如低熱、短暫的睡眠不安、流涎、過分吮指、喜咬硬物等。
三、生殖系統的發育
生殖系統在青春期才開始迅速發育。青春期一般可劃分為3個階段:①青春期前期:女孩9~11歲,男孩11~13歲,體格生長明顯加速,第二性征出現,此期歷經2~3年;②青春成熟期:體格生長開始減速,第二性征全部出現,性器官在解剖和生理上已成熟,出現初潮、首次遺精,此期歷經3~4年;③青春期后期:生殖系統完全成熟,生長發育停止,第二性征發育完成,此期歷經3~4年。青春期的開始和持續的時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個體差異較大。
圖2-4 兒童乳牙的出牙順序
(一)女性生殖系統的發育
女孩自出生時卵巢發育已較完善,但其卵泡處于原始狀態。進入青春期后,在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卵巢內濾泡發育,乳房出現硬結,隨著卵巢的不斷增長,雌激素水平不斷升高,女孩第二性征出現較早。9~10歲骨盆開始加寬,乳頭發育,子宮體隨年齡而增大,10歲以后增長加快,15歲左右達到成人大小。12歲后臀部變豐滿,外生殖器增大,陰道上皮角化,分泌物變酸,隨之乳房迅速增大發育,出現腋毛、陰毛、月經初潮。
(二)男性生殖系統的發育
男孩自出生時睪丸大多數已降至陰囊,約有10%尚未下降,一般1歲內都下降至陰囊,但到成人仍有0.2%未降,稱隱睪。自出生到10歲前這一段時間性器官發育較慢,到青春期開始進一步發育,分泌的雄激素促進第二性征的出現。10~11歲陰莖開始增大,12~13歲時出現陰毛,13~16歲時出現腋毛,聲音變粗,開始長胡須、痤瘡和喉結。
四、體格生長的評估
為充分了解兒童生長發育的規律和特點,準確地評價兒童生長發育情況,客觀和正確地評價個體或群體兒童生長發育現狀及今后發展趨勢,選擇一個合適的正常兒童體格標準參考值作為比較,并采用適當的體格生長評價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我國現有的兒童體格生長標準是依據2005年中國九大城市兒童的體格生長發育調查的數據為參照值,以此制訂我國兒童生長發育曲線和比較兒童的營養、生長狀況。
(一)體格生長評估常用方法
1.均值離差法
適用于正態分布狀況。以均值( )為基值,標準差( SD)為離散距,一般認為在均值±兩個標準差(含95%的受檢總體)的范圍內兒童為正常。
2.中位數、百分位法
適用于正態和非正態分布狀況。以第50百分位( P 50)為中位數,與均值離差法的均值( )相當,其余的百分數為離散距,常用 P 3P 10P 25P 50P 75P 90P 97。一般以 P 3P 97百分位(包含 94%的總體)范圍內的兒童為正常。
3.指數法
根據機體各部分的比例關系,制定出特定的指數來評價生長發育。常用的有 BMI指數(body mass index):體重(kg)/身高 2(m 2),實際含義是單位面積中所含的體重數。BMI是判斷肥胖的常用指標。
4.生長曲線圖評價法
將兒童的各項指標按不同性別、年齡繪成生長曲線圖(均值離差法或百分位數法),將定期連續測量的數據每月或每年標記于圖上作比較,能直觀快速地了解兒童生長情況、發展趨勢,及時發現偏差,分析原因,采取適當措施給予干預(圖2-5)。
圖2-5 生長曲線
(二)體格生長評估內容
1.生長水平
包括各單項體格生長發育指標,如體重、身長、頭圍、胸圍、上臂圍等。將某一年齡時的單項體格生長指標測量值與參考人群值比較,即可得知該兒童生長的現實水平,并能預示其生長趨勢。
2.生長速度
定期連續地監測兒童某一年齡時的單項體格生長指標,即可得知該兒童在該年齡的生長速度。可發現個體兒童自身的“生長軌跡”,預示其生長趨勢,與參照人群值比較,可及時發現生長偏離。以生長曲線圖觀察兒童生長速度最簡單、直觀。建議常規測量的時間和頻率為:6個月內的嬰兒每月1次,6~12個月每2月1次,1~2歲每3月1次,3~6歲每半年1次,6歲以上每年1次。高危兒適當增加觀察次數。
3.勻稱程度
評估體格生長發育各指標之間的比例關系,如體型、身材是否勻稱等。
(三)體格生長評估注意事項
1.采用規范的測量工具及正確的測量方法,獲取準確的體格指標測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根據不同的個體兒童,選用合適的正常兒童體格生長標準參照值進行比較。
3.要了解兒童的生長發展趨勢,必須定期連續的詳細縱向觀察,不可單憑一次檢查結果就下結論。
4.對早產兒進行生長水平評價時,應矯正胎齡至40周(足月)后再評價。一般頭圍至18月齡、體重至24月齡、身長至40月齡不再矯正。
5.采用多種指標綜合評價,以防單一指標評價的局限性。
6.體格測量的評價結果應結合全面體格檢查、實驗室數據、生活狀況及健康史綜合分析。
(四)體格生長評估流程
兒童體格生長評估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臨床問題。按照2015年《中國兒童體格生長評價建議》的評估流程為:①體格生長測量;②采用參數生長水平評估;③發現高危兒童;④生長速度與勻稱度評估、臨床資料(病史和體格檢查);⑤初步診斷;⑥選擇實驗室檢查或轉診(圖2-6)。
圖2-6 兒童體格生長評估流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源县| 云梦县| 敖汉旗| 双江| 宝坻区| 巴彦淖尔市| 宜章县| 乳山市| 甘孜县| 时尚| 弥勒县| 嫩江县| 蓬溪县| 宿州市| 隆子县| 安阳县| 清苑县| 苏尼特右旗| 金堂县| 北安市| 府谷县| 额尔古纳市| 阳泉市| 托里县| 富蕴县| 安乡县| 同德县| 建阳市| 沈阳市| 邓州市| 海淀区| 武清区| 双桥区| 黄陵县| 广平县| 云浮市| 武安市| 灵璧县| 清远市| 宁陵县|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