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兒童神經心理發育及評估

一、兒童神經心理發育
(一)神經系統的發育
神經系統在胎兒期發育迅速。出生時腦重約370g,為體重的1/9~1/8。出生后第一年腦生長發育迅速,6個月達600~700g,1歲時900g,10歲時已達成人腦重(約1500g)的90%。出生時腦表面已有了主要的溝回,但大腦皮質較薄,溝回較淺,神經細胞分化較差,3歲時細胞分化基本完成,8歲時接近成人。神經纖維髓鞘化在4歲時完成,所以嬰兒時期的各種刺激引起的神經沖動傳導慢,易于泛化。出生時脊髓已基本發育成熟,2歲時接近成人。兒童脊髓相對比成人長,新生兒脊髓下端位于第二腰椎的下緣,4歲時位于第一腰椎,所以對嬰幼兒腰椎穿刺時位置應偏低,避免損傷脊髓。
(二)感知覺的發育
感知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從環境中選擇性地獲取信息的能力。感知覺的發育能促進兒童運動、語言、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的發育。
1.聽感知發育
新生兒在出生時鼓室無空氣,聽力差。出生3~7天聽力增強,低調的聲音能使新生兒安靜,如催眠曲等。3~4個月時出現定向反應,頭可轉向聲源,聽到悅耳的聲音時會笑。6~7個月時能區別父母聲音,喚其名有反應意識。1歲左右能聽懂自己的名字。2歲時能聽懂簡單的吩咐。3歲后對聲音的區分更精細。4歲時聽覺發育完善。 新生兒聽力篩查(neonatal hearing screening,NHS)是早期發現聽力障礙的有效辦法,納入常規新生兒篩查。
2.視感知發育
新生兒已有視覺感應功能,但視覺不敏銳,在15~20cm距離處視覺最清晰。新生兒期后視感知發育迅速。2個月起有頭眼協調。3~4個月頭眼協調能力增強,可追尋活動的人和物。5~7個月開始認母親及常見的物品,如奶瓶等,對鮮艷明亮的色彩很喜歡。8~9個月,開始出現視覺深度,能注視非常小的物體。1歲半至2歲視力為0.5;5歲視力為0.6~0.7,能區別顏色;6歲視力為1.0。
3.味覺和嗅覺的發育
兒童出生時味覺和嗅覺已發育完善。新生兒對甜、酸、苦等不同的味道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對乳香尤為敏感。3~4個月時能區別好聞與難聞的氣味。4~5個月的嬰兒對食物的微小差異能敏銳感覺到,故應合理添加各類輔食,使之適應不同的味道。
4.皮膚感覺的發育
皮膚感覺包括觸覺、痛覺、溫度覺及深感覺。新生兒的觸覺反應很靈敏,特別以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最敏感,觸之即有反應,而前臂、大腿、軀干部觸覺較遲緩。新生兒痛覺已形成,但不敏銳,隨年齡的增長逐步改善。新生兒出生時溫度覺靈敏,尤其是對寒冷的反應強烈,如出生時遇冷則啼哭。2~3歲時幼兒通過接觸能區分物體的軟、硬、冷、熱等屬性。5~6歲時能分辨體積和重量不同的物體。
5.知覺的發育
知覺是人對事物所有屬性的綜合反映。與聽、視、觸等感覺的發育密切相關。生后5~6個月時已有眼手協調動作,通過看、摸、聞、咬、敲擊等,逐步感知物體各方面的屬性。隨著語言的發展,兒童的知覺迅速發展。1歲末空間感和時間感開始萌芽。3歲能辨上下。4歲能區分前后。5歲能以自身為中心辨認左右。4~5歲后有時間的概念,5~6歲時逐漸掌握周內時序、四季等概念。
(三)運動的發育
1.平衡與大運動的發育
(1)抬頭:
新生兒由于頸肌無力,俯臥時偶可抬頭1~2秒;3個月抬頭較穩。
(2)坐:
6個月雙手向前撐時能獨坐。
(3)爬:
7~8個月可用手或肘撐胸腹在原地打轉;8~9個月能用雙手向前爬;1歲左右能手膝并用“四腳爬”。
(4)站立、行走與跳:
10個月可扶走;1歲可獨站片刻;15個月能獨自走穩;24個月能雙腿并跳;2.5歲能獨腳站立;2~3歲能登樓梯;4~5歲能快跑。
2.精細運動的發育
新生兒時期存在握持反射,約2~3個月握持反射消失,開始抓扒物品。6~7個月出現換手及捏、敲等動作。9~10個月可用拇、食指取物。15個月能用蠟筆涂畫。18~23個月能亂劃線條、疊3~4塊積木。3歲能畫垂直線、用積木搭橋。4歲基本上能自己脫、穿簡單的衣服。5歲能學習寫字。
(四)語言的發育
兒童語言發育經歷發音、理解和表達三個階段。
1.發音階段(出生~1歲)
新生兒已會哭叫,并且饑餓、疼痛等不同刺激所反映出來的哭叫聲的音調、響度也不同。嬰兒1~2個月開始發喉音,2個月發“咿”“啊”“嗚”等元音,6個月出現輔音,10個月能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等親人的稱呼。
2.理解階段(1歲~1歲半)
嬰兒在發音的過程中逐步理解語言,通過視覺、觸覺、體位覺與聽覺的聯系,逐步理解一些日常用品,如奶瓶、電燈等名稱。提供積極的語言聯系環境,兒童可逐漸理解這些音節的含義。
3.表達階段(1歲半~3歲)
語言在理解的基礎上發展,兒童學會了表達語言。12個月左右能說簡單的詞、句,以后逐步到復雜的句子,辨別肯定性與疑問性語氣,6歲以前是關鍵期,尤以2~4歲為語言發育的最重要時期。
(五)心理發展活動的發展
兒童出生時不具有心理現象,待條件反射形成即標志著心理活動的發育開始,并隨年齡增長,心理活動不斷發展。
1.注意的發展
人對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環境的選擇性警覺,或對某一刺激的選擇性反應稱為注意。注意可分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為自然發生的,不需要任何努力;后者為自覺的、有目的的行為。嬰兒期以無意注意為主,隨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出現有意注意。5~6歲后兒童才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
2.記憶的發展
記憶是將學得的信息貯存和“讀出”的神經活動。幼兒只按事物的表面性質記憶信息,即以機械記憶為主;隨年齡增長和理解,語言、思維能力的加強,兒童有意識的抽象邏輯記憶開始逐漸發展。
3.思維的發展
思維是運用理解、記憶、綜合分析能力來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掌握其發展規律的一種精神活動。思維有具體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1歲以后兒童開始產生思維,嬰幼兒的思維為直覺的具體的活動思維,其特點是思維與客觀事物及行動分開。隨著年齡的增大,兒童逐漸學會并運用綜合、分析、分類、比較等抽象思維方法,使思維在更高層次上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
4.想象的發展
想象是人感知客觀事物后在腦中創造出新的思維活動。新生兒無想象能力,3歲后兒童開始初步的有意想象,學齡期兒童有意想象和創造性想象迅速發展。
5.情緒、情感的發展
情緒是人們對事物情景或觀念所產生的主觀體現和客觀表達,情感則是在情緒的基礎之上產生的對人、物的關系體驗。新生兒因不適應宮外環境表現為不安、啼哭等消極情緒,而哺乳、抱、搖、撫摸等則可使其情緒愉快。嬰幼兒情緒的表現具有時間短暫、易沖動、易變化、外露而真實等特點。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增強,情緒漸趨穩定。
6.個性和性格的發展
個性是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與他人不同的習慣行為和傾向性。性格是人的個性特征的一個重要標志。嬰兒期一切生理需求完全依賴親人,建立了對親人的依賴性和信任感。幼兒期產生一種自主感,但并沒有完全脫離對親人的依賴,任性、依賴行為交替出現。學齡前期兒童主動性增強,一旦主動性行為失敗,易產生失望與內疚。學齡期兒童開始正規學習生活,對自己的評判能力很差,成人對其評價會對其個性的發展起重大影響,此期可塑性很大,家庭及學校的引導教育非常重要。性格一旦形成即相對穩定。
7.社會行為的發展
兒童的社會行為是各年齡階段心理行為發展的綜合表現。新生兒醒覺時間短,對周圍環境反應少,饑渴時會哭叫,吃飽即安靜。2個月對鮮艷的玩具會表現出驚訝、微笑。3~4個月注意媽媽與熟悉的東西,高興時會笑出聲。6~7個月能辨出陌生人,對鮮艷的物品或聲音會轉頭尋找。9~12個月是認生的高峰,會模仿別人的動作,呼其全名會轉頭。1歲后獨立性增強,能較正確地表達喜、怒、哀、樂等感情。2歲左右不再認生,會表現自己,吸引別人注意,喜歡聽故事、看動畫片,能執行簡單命令。3歲時人際交往更熟練,能遵守游戲規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周圍人和環境的反應能力更趨完善。兒童動作語言和適應性能力的發育過程見表2-1。
表2-1 兒童神經精神發育過程
問題與思考
兒童進行早期教育是歷史上許多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的主張,從古代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到17至19世紀的夸美紐斯、福祿貝爾等,已開始注重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強調自然的、快樂的、以身體、道德、語言、游戲等為重點的早期教育。兒童早期綜合發展(IECD)包括衛生、營養、教育、環境和保護5個方面,IECD是一個整體概念,產前和/或產后衛生保健、營養、智力開發、學前教育、生活技能、父母科學育兒能力、飲食和衛生、情愛關懷等因素均能影響兒童的發展。
兒童在生長發育階段,作為兒科醫護工作者在兒童早期發展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8.兒童睡眠
睡眠是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生理過程,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在兒童,睡眠是早期發育中腦的基本活動,在生命的早期所需睡眠時間更長。
新生兒總睡眠時間在各期兒童中最長,每天16~20小時,晝夜睡眠時間基本相等。嬰兒1~2個月時,開始隨光線強度變化調整睡眠;2~3個月是建立晝夜睡眠規律的關鍵期;2~12個月每天總睡眠時間12~13小時,其中夜間睡眠9~10小時,日間睡眠3~4小時;2~5歲兒童,夜間睡眠約9~11小時,多有1次日間小睡。高質量睡眠有助于兒童的智力發育,與兒童的認知功能、學習和注意力密切相關并能促進體格生長。
二、兒童神經心理發育的評估
(一)能力測驗
評估兒童神經心理發育的水平通常采取心理測驗的方法。目前國內外采用的心理測驗方法主要包括篩查性測驗和診斷性測驗兩大類。
1.篩查性測驗
(1)丹佛發育篩查測驗(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DDST):
測量兒童心理發育最常用的方法。主要用于6歲以下兒童智能篩查,共104個項目(原著有105項),各以橫條代表,分布于應人能、細動作-應物能、語言能、粗動作能4個能區,檢查時逐項檢測并評定其通過或不通過,最后評定結果為正常、可疑、異常、無法判斷4種。對可疑或異常者應進一步檢查。
(2)圖片詞匯試驗(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PPVT):
適用于 4~9歲兒童,尤其適用于語言或運動障礙者。共有175張圖片,每張有4幅圖。檢查時測試者講一個詞語,要求兒童指出與其相對應的畫來。以此評估兒童智力水平。
(3)繪人試驗(good enough draw-a-person test):
適用于5~9.5歲兒童。測驗要求兒童根據自己的想象在一張白紙上用鉛筆畫一全身人像,然后根據所畫人像身體部位、各部比例和表達方式的合理性進行評分。
2.診斷性測驗
(1)貝利嬰兒發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
適用于 2~30個月的嬰幼兒。包括精神發育量表、運動量表和嬰兒行為記錄。
(2)格塞爾發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Scales,GDDS):
適用于 4 周 ~3 歲的嬰幼兒,從大運動、精細動作、個人-社會、語言能力、適應性行為5個方面進行檢查,測得結果以發育商數(DQ)表示。
(3)斯坦福 -比奈智能量表(Stand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S-B):
適用于 2~18 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測試內容包括幼兒的具體智能如感知、認知和記憶,年長兒的抽象智能如思維、邏輯、數量和詞匯等,結果以智商(IQ)表示。
(4)韋茨勒學前兒童智能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I):
適用于 4~6.5 歲兒童,測試內容包括詞語類及操作類兩大部分,得分綜合后可了解兒童的全面智力才能,客觀反映學前兒童的智能水平。
(5)韋茨勒兒童智能量表修訂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revised,WISC-R):
適用于6~16歲兒童,內容與評分方法同WPPSI。
(二)適應性行為測試
智力低下的診斷和分級必須結合適應性行為評定結果。國內現多采用日本SM社會生活能力檢查,即“嬰兒初中學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此表適用于6個月~15歲兒童社會生活能力的評定。

(仰曙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州市| 全椒县| 独山县| 贺州市| 察哈| 行唐县| 秦安县| 横峰县| 石阡县| 武穴市| 三台县| 玛纳斯县| 新田县| 双桥区| 桂平市| 正蓝旗| 谢通门县| 巴里| 垦利县| 普宁市| 星子县| 钟山县| 江津市| 陆丰市| 洪江市| 华蓥市| 呼和浩特市| 辽宁省| 华宁县| 海林市| 中方县| 新沂市| 富源县| 牡丹江市| 酒泉市| 乐东| 大名县| 黎城县| 阳山县| 耒阳市| 镇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