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接觸過人工智能,當然不是在現實中,而是從科幻小說中。我記得小時候讀過的科幻小說里有一篇是蘇聯作家德涅普羅夫寫的《X1號機》,那是一個能根據復雜情況對股市信息進行預測的智能機器。故事是批判資本主義的,透露著這樣的觀點,那就是高科技帶給人類的不單單是繁榮、自由和解放,還有不良制度下少數人利益的劇增和多數人的更加貧困。如果說這篇小說中的人工智能是社會批判性的,那么他的另一篇小說《蘇埃瑪——一個機器人的故事》則是恐怖的。在小說中,可以自我學習的人工智能發明者把智能體裝入機器人的大腦,這位機器人狂熱地學習人類所有的東西,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對自己創作者的大腦這個設計制造了他的原點產生了學習的渴望。于是,它拿起手術刀,追逐起自己的制造者,想要通過解剖大腦獲取改進自身的最終能力。
中國人對人工智能的設想也出現得很早。現在能發現的最早的智能機器故事,自然是《列子·湯問》中的那段《偃師造人》。周穆王巡游天下的時候,遇到了漂亮的男舞者。這位舞者不但舞跳得好,還會用眼神勾引穆王的妃子。穆王大怒,想要對其進行懲處。此時,制造者才揭秘說,這并非真正的人類。他打開舞者的胸膛,展示里面有掛鉤的物理結構,各種器官其實是用木頭和毛皮制作的,分別掛在相應的鉤子上。
人類向往智能機器已經數千年了,但這種機器還是在控制論的原理和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之后才得以實現的。今天,有關人工智能的信息鋪天蓋地。人們甚至認為,就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就會奪去所有人的工作,并最終讓人類墮落為機器的奴隸。這樣的事情有可能嗎?這樣的事情會困擾你嗎?
無論你個人怎么想,人工智能正在通過自己的高速發展走向現實。人工智能已經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是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不但如此,人工智能還會引發教育、醫療衛生、體育、住房、交通、助殘養老、家政服務、智慧城市建設和社會治理等許多方面的巨大變化。在這樣的意義下,人工智能的教育就變得刻不容緩,必須馬上展開。
應該說,本書也是在相關想法鼓舞之下的一種嘗試。全書通過故事的形式,將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通俗易懂地傳達給讀者,具有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并重的特點,是一本優秀的科普讀物。由于作者曾經從事過人工智能研究,對這個領域具有親身感受,所以撰寫起來駕輕就熟。又由于作者讀過大量科普讀物,對這類讀物的特點早就有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因此寫起來有一種穿越古今、縱橫捭闔的氣勢。此外,我很贊賞作者對科學技術和人類未來的那種樂觀情緒。在今天這樣的時代,在萬事萬物都在瞬間改變、奇點隨時會到來的狀態下,保持這樣的樂觀有助于我們審慎地繼續前進。
是為序。
吳巖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兼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