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策和沈廷揚干了一件鄭芝龍絕不能容忍的事情——他們從寧波啟航,抵達了日本平戶。而且從日本傳來的消息說,他們已經向德川幕府遞交了國書,并獲得了朱印狀。
如今執掌日本的是江戶幕府的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他身上有德川、織田、淺井三個家族的血脈,已經執政十五年。在他的任內,《武家諸法度》得到修訂,參勤交代制度確立,大名們受到了嚴密的控制,日本達到了封建分封制的巔峰。在宗教上,他嚴厲打擊天主教,鎮壓島原一揆,因而導致在外交上與西班牙、英國、葡萄牙先后斷交。由于日本的鎖國政策,只有中國、荷蘭、朝鮮三國和日本有貿易往來。中國和荷蘭的商人能從幕府那里得到許可,朝鮮則是離得實在太近了,禁不了走私,連對馬的宗家等大名都參與到對朝鮮的走私中。
就在中國遭遇恐怖的大饑荒,赤地千里的同時,日本也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暴雨、洪水、旱災、霜凍、蟲害交替而來,爆發了寬永大饑饉。在對農民的壓榨勒索上,日本的名主和中國的士紳也并無什么分別,所以當然也少不了東亞的傳統節目農民起義。震動半個日本的島原一揆固然有天主教的因素,但是天災人禍導致大量農民生活無著才是主因,沒有幾個人會閑著沒事在有飯吃的時候去造反。陳子龍曾經說:“江南黎民貧困至極。或亡于賦稅之重,或亡于勞役之責,或亡于饑餓之苦,或亡于貪官蠹吏橫征暴斂,或亡于地方豪強黠詐婪索。”這話在日本也同樣適用,日本的情況和中國的江南差不多,百姓生活極度困難,但是還沒到陜西、河南那種大部分人都活不下去的程度。為了應對饑荒,幕府下令限制消費,結果導致了一大批商人的破產。由于之前的過度開采,日本的金銀產量也在下降,幕府發行銅幣寬永通寶,但是采取的貨幣政策并不高明,銀錢兌換比不穩定,有的地方甚至倒退到以物易物。日本的經濟不景氣也影響了中國,生絲的價格因出口市場萎縮而下跌,許多江南蠶農的生計受到了影響。葡萄牙人因為被趕出了日本,也削減了從珠三角采購的額度,當時他們本身也和明朝官府關系惡化,廣州府一帶很多與外貿息息相關的產業都受到了打擊,再加上一系列自然災害的配合,在繁華的珠三角地帶出現王興、劉保這樣的“大反賊”也就不奇怪了。
沈廷揚和陳奇策一個是崇明人,一個是番禺人,對于外貿萎縮的惡果有切膚之痛。他們都自幼生活在商業傳統濃厚的地區,大明官府對外貿的歧視或無視在他們看來簡直不可理喻。現在日本的銅產量逐年上升,鑄幣業也完善起來,中國已經不再向日本出口銅錢,但是日本的糧食價格和生絲價格還在持續上漲,中國的瓷器、蔗糖、藥材、書籍在日本都是緊俏商品。海貿的巨額利潤既是無數百姓的生計,也是國家的重要財源,陳沈二人早有在這方面大干一番的想法。其實無論之前的劉宗敏、李過,還是現在的李定國,對于大海上的事情差不多都一竅不通,只是因為聽了陳奇策、沈廷揚他們的游說,相信了海貿能解決沿海窮民的就業,增加稅收,所以就授權給他們,因此,沈廷揚和陳奇策迫切需要做出點成績,快速搞些錢來向李定國證明自己的價值,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陳奇策畢竟是小吏出身,在廣東沒有什么根基,而且廣東對葡萄牙的貿易已經發展得很成熟,短時間內不可能有什么重大突破。所以,他把目標定在了日本。日本的鎖國政策導致其貿易潛力有很多沒有挖掘出來,而且沈廷揚出身于江南豪門,人脈極廣,籌資募股很容易。他們聯合制訂了一個計劃——由陳奇策的部下林郁豹帶隊,從寧波直航日本,避開鄭芝龍控制的福建航線,和日本人直接交易。
德川幕府現在不太歡迎生絲的進口,這種消費品并非生活必需,卻會把日本已經在減產的白銀吸走很多,所以陳奇策將一半的噸位裝載了糧食,而且只派了兩艘船。市場上的糧食越多,國家就越穩定,這個道理是每個封建統治者都懂的,就算要消耗一些金銀也很值得。
其實這次貿易并不成功,雖然林郁豹拿到了幕府的許可,可以以官方合法身份進入平戶和長崎貿易,但是船只的數量、噸位都有限制,而且對糧食在貨物中的比例也有要求。糧食并不是理想的外貿產品,中國商人們還是更喜歡經營,重量輕、價值高、銷路穩定的生絲,而且江南地區很多地方都種植了經濟作物,又剛剛經過戰亂,糧食價格也不低。可是日本幕府認為絲制品屬于奢侈品,并不是國家所必需,現在財政困難,寶貴的貴金屬儲備不應該用在有錢人的享受上。他們還不想用白銀付賬,希望能支付銅和硫黃。沈廷揚他們能理解德川家光的想法,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他在這樣的災荒年月重視糧食、警惕貴金屬外流,都是忠于職守的表現,沒什么可指責的。明軍現在和清軍連年作戰,火藥以及鑄錢、鑄炮用銅都大量消耗,能搞來大批的硫黃和銅也是對國家很有幫助的好事。不過對于一心想打開日本國門、大把賺銀子的中國商人們來說,這可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拿糧食換銅和硫黃,利潤太低,這條新開辟的航線也并非絕對安全,雖然有點賺頭,但利潤有限,他們還是更愿意把錢投資到土地上。沒有民間募股,僅憑陳奇策和沈廷揚手中的資金是很難搞貿易的。看到這幫財主在戰亂年代還執著于買地,陳奇策甚至想申請把江西的田兵組織派到浙江來,組織佃農鬧上一鬧,這樣財主們再想買地就要掂量掂量了。沈廷揚急忙勸阻,他倒不是說在本階級的立場上要堅定地維護地主利益,而是現在戰爭還在進行,浙江剛剛光復,真要是社會矛盾激化,說不定會有人勾結清軍,那可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陳奇策最終還是聽了沈廷揚的意見,雖然這年頭沒有統一戰線,也沒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說,但是抗清大過天的道理陳奇策還是明白的。貿易畢竟還得是你情我愿才能長久,不能牛不喝水強摁頭。現在日本的經濟形勢不好,所以才有這么多的限制,等他們挺過難關,自然就會需要更多的消費品,中國的貨物他們早晚都得買。
不過,這個過程的漫長遠超陳奇策的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