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諸子百家:『諸子百家』真的有一百家嗎
- 季風講四庫全書里的傳統文化
- 季風
- 10576字
- 2020-01-08 16:39:18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式微,王權逐漸衰落,各諸侯國崛起。各諸侯國為了不被吞并,紛紛壯大自己的實力,其中就包括招攬人才。社會經濟方面,因為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分配也出現了問題,而有才學的人開始思考,試圖改變現狀。由此碰撞出了不同的思想火花,對于人和社會、國家等的討論越來越深入,便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時期——不同的思想有著各自的派別代表,然而不同派別之間又會有相通的地方。各家試圖說服各諸侯國的國君采納自家的學說,各諸侯國也在分別嘗試之中。所以那個時候,學術的發展沒有一家獨大唯我獨尊,而是百花齊放相互吸納。
“諸子百家”真的有一百家嗎
《四庫全書》中,關于諸子百家的內容出現在經、史、子、集四部分中的子部,是《四庫全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秋戰國和秦漢初期的“百家爭鳴”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么,諸子百家中的門派是不是有一百家?如果不是,究竟有多少家呢?
其實,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諸多學派的總稱,《漢書·藝文志》中記載,能夠叫得上名字的學派就多達一百八十九家,所著的文章多達四千三百三十四篇。而在《四庫全書》中的《隋書·經籍志》中,則記載諸子百家實際上有上千家,但其中有很多流派影響力小,或者還沒有發展起來就已經滅亡。其中,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接受、影響較大的流派不過幾十家而已,而在這幾十家中,又有十二家流傳了千年,經久不衰。
諸子百家中的這十二家分別為: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和醫家。其中,陰陽家被認為是道家的分支,而農家、兵家、醫家、小說家和法家已經歸為數門學科之后,雖然較少提到,但卻始終存在,也一直在發展。
中國百家爭鳴時期與古希臘文明差不多處于同一時間段,各個流派的學術成就與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和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構成了諸子百家的繁榮,他們所對應的正是古希臘的“三杰”: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只不過,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后來的封建社會被推崇到了極致,甚至還影響到了與中國鄰近的許多國家。
“諸子”在以前代表稱謂,指的是先秦時期的管子、老子、孔子、莊子、墨子等學派掌門或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諸子百家”是后世的人們對于這些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和流派的統稱。到了春秋后期,頗具社會影響力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等學派開始嶄露頭角。而到了戰國中期,學派更為眾多,學說也更加豐富,為中華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主要代表人大部分都被以“子”來稱呼,比如為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告子、楊子、晏子、管子、鬼谷子等。到了漢朝,司馬遷、淮南子、董仲舒和王充等人也被列入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之中。
諸子百家中的許多思想都給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例如,儒家的“仁政”和“以義制利”、墨家的“兼愛”和“尚賢”、道家的“清心寡欲”和“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都流傳了數千年,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諸子百家大辭典》中提到,諸子百家就是指這一歷史時期在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級利益的思想家、所屬流派及其著作,是先秦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屬于春秋后期產生的“私學”。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式微,各地諸侯占地為王,將王土瓜分。在這種歷史和政治大環境下,學者們紛紛周游列國,為自己選中的諸侯出謀劃策,有了這個基礎,戰國時代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傳統意義上對于百家的劃分,起源于西漢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劃分為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陰陽家六家。后來。學者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分類的基礎上,增加了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提道:“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后來,人們將十家中的小說家去掉,剩下的九家被稱為“九流”,這也是“三教九流”這個成語的由來。
后來,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中又將兵家和醫家加入了百家,提出“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所以,諸子百家只是一個統稱,具體的流派則相對復雜。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傳統社會秩序受到猛烈的沖擊,各國統治者大多希望利用改革使自己國力強盛。在這種大環境下,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開始四處游說統治者,有的則開壇講學,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激發了大眾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探索的欲望和能力。在社會上,不同政治派別的代表人物針對各種問題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學術大師,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勢。同時,這一時期,社會矛盾非常尖銳,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也沒有停歇,這也帶動了文化思想的活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在這個時代出現得最多,由此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總結一下,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政治原因。當時正處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政局動蕩不安,各諸侯國間紛爭不斷。各個統治者為了在相互的爭斗中處于霸主地位,爭相招賢納士,希望運用不同的思想學說治國安邦,使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可以說,統治者的支持給百家爭鳴創造了相當寬松的學術氛圍。
第二,經濟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迅速,使得很多人的生產資料有了剩余,可以不用每天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這樣就省下很多時間可以從事學術活動。
第三,科技原因。科學技術在當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天文、數學、力學、醫學等學科水平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人們的認知水平也隨之提高,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質量。
第四,文化原因。當時有句話叫作“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意思就是說,天子已經沒有了職責擔當,官府的學術已經散落到四面八方之中。這使得“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以前被官府所壟斷的象牙塔尖和學術逐步向下層擴散,并轉移到民間,“私學”開始興盛起來。
第五,學術自由原因。各個學派并沒有依附于某個政治團體或勢力,成為其代言人。他們雖然也從不同的集團利益出發,或者幫助某一個利益集團,但他們著書立說,討論政治和闡明哲理的根本原因是為了救世,部分是其他個人原因,所以不需要成為某個政治集團的發言人,遇到自己不喜歡的統治者,他們完全可以拂袖而去。學術自由還表現在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學習借鑒,孔子可以千里迢迢地找老子求教、莊子在書中多以孔子舉例等都是學術自由的生動表現。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士”階層的出現和活躍。因為“禮崩樂壞”以及政局動蕩因素,天子地位降低,很多王公貴族失去了爵位,流落民間,而這些人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孔子所辦的私學主張“有教無類”,不分高低貴賤都可以來聽課,而且學費便宜,只要一串臘肉即可,這就使教育范圍擴大了許多,通過學習有學問的人變得多了起來,這部分人有個統一的名號,叫作“士”。士的組成人員相當復雜,有農民、沒落貴族或商人等。士的一個重要權力就是可以經人推薦擔任官職,這使得很多有經濟基礎的人,放棄原來的職業,選擇做一名士。
士階層的活躍和當時各諸侯對士的重視有密切聯系。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養士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風氣,例如齊國貴族田常,每殺一頭牛,只給自己留四分之一的肉,其余的都拿來贈予士;再比如戰國時期的魏文侯,手下也養了大批知識分子和劍客。另外,戰國中期的齊國也曾在都城附近設立學宮,招納天下有識之士在那里著書立說和講學,甚至準許他們議論朝政。后來,有“戰國四公子”稱號的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和春申君也大力推崇養士,到了戰國后期,秦國丞相呂不韋更是有“食客三千”。
由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統治者對士的寬容態度,使得士能夠真正做到“良禽擇木而棲”,這就促進了各個國家的人才流動。例如商鞅在魏國被冷落,聽說秦孝公禮賢下士之后便跑到秦國,終于被委以重任;再比如鄒衍本來是齊國人,并且在齊國是上大夫,但他不滿齊湣王的殘暴統治,于是跑到燕國,依然受到重用,齊襄王繼位后,鄒衍又回到了齊國的稷下學宮。這些都間接促進了百家爭鳴氛圍的形成。
在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地點,就是稷下學宮,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創立、私人主持的特殊學府,這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并不多見。“百家爭鳴”實際上就是以稷下學宮為中心向外擴展的,它的出現有力地促成了學術爭鳴局面的最終形成。
在戰國初期,齊國的經濟發達,政治上也相對開明,而齊國的統治者給知識分子的待遇也非常高,吸引了當時很多學派匯聚在稷下學宮,讓其他各國諸侯羨慕不已,后來大家紛紛效仿,這樣的模式隨即成為當時的流行。
“不治而議論”是稷下學宮的一個重要舉措,即學宮內的官員雖然有上大夫的頭銜,但不用負責日常職務,每天只負責和其他知識分子討論時政,商量富國強兵、平定亂世的方法就可以了。在這種輕松的政治氛圍中,很少有封建王朝后期那種溜須拍馬的情況出現,大家都是各抒己見,直抒胸臆地提出認為可行的舉措和建議。
同時,學宮內各個流派的學者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大融合,也培養出了許多學術人才。荀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進學宮學習,后來成為學宮里的學術大師;孟子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學宮講學,一直堅持了三十年,最后被授予上卿頭銜。
無論是戰國初期魏國的西河之學,還是戰國中期齊國的稷下學宮,所實行的學術制度都是非常寬松的,并沒有知識分子因為學說“犯忌”而被懲罰。齊國雖然崇尚黃老之學,但對其他流派的學者都持寬容態度,并不予以打擊和抵制。孟子與齊威王、齊宣王的政治觀點迥異,但在稷下學宮卻受到了重視,而齊宣王也多次和孟子討論政治,甚至后來孟子因為二人政見不合而決定離開時,齊宣王還盡力挽留他。
在如此寬松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各個學派的學者們才敢于沖破舊有思想的束縛,發揚勇于創新的精神,這些都使那個時代的學術爭鳴的局面得到了鞏固與發展。縱觀秦國以后,統治者開始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這不能不讓人們感到痛心不已。
為什么說“儒、道、墨、法”對后世影響最大
按照最常見的劃分方法,諸子百家中重要的派別有十二家,分別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其中,又以儒家、道家和墨家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影響力最大,它們不僅在當時激發了人們的認知能力,也對后世人們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法家雖沒形成一定的哲學體系,但對中國數千年來的禮法方面卻一直起著指導和借鑒的作用。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孔子是該學派的代表人物,它以“六藝”為具體方法,推崇“仁政”“禮樂”“中庸”,總體來說,他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的自我修養。
道家的核心概念就是“道”,其代表人物是老子,他崇尚小國寡民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這種思想成了很多文人雅士在政治昏暗時逃離現實、回歸大自然的精神武器。
墨家用“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其學說的基礎,兼就是一視同仁,而兼愛就是一視同仁地愛別人以及把愛別人當作愛自己。如果天下人都能做到“兼相愛”,那么就可以實現“交相利”,即人們共謀福利,不會有爭奪出現。該學派在政治上主張“尚賢”和“非攻”,這和道家的“不尚賢”主張是相反的。經濟上強調“強本節用”,所以墨家弟子的生活非常節儉,從來不會鋪張浪費。另外,又提出了“非命”的主張,即不相信天命,呼吁人們靠自身的力量從事勞動。
法家在戰國時期也是核心學派,商鞅、李斯、韓非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該學派主張人不分親疏貴賤在法律面前應被同等看待,即依法治國,這對秦始皇的統一大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百家思想通過不斷發展和傳承,對后世各國也產生了不同影響。
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以孔孟之道為基礎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我國思想領域上千年。在封建社會,流傳廣泛的無外乎“四書五經”以及傳統的“責任感”“忠孝”和“節制”思想,這些思想基本都經過了封建統治者的改造,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武器。
儒家思想對于中國相鄰的各個國家也都有影響,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發生的,后來的孝謙天皇也曾下令,每家每戶都要準備一本《孝經》研讀。由于統治階級的大力支持,儒家思想在日本得到了普及,不光是上層的貴族和官僚學習,連下層階級的人士也有涉獵。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仁”就是用“愛人”之心施以仁政,使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幸福地生活;而“禮”就是建立一個特定的道德秩序,使每個社會成員都有一個統一的道德定位,這樣就不會出現犯上作亂的情況。所以,儒學又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管理學說。
另外,儒家弟子還總結出許多效果明顯的教育方法,如“三人行必有我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孔子“萬世師表”的稱號因此而來。
道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相當大。春秋戰國時期的黃老之學就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治國方針,使當時的道家學派跳脫了理想主義的泥潭,開始走上現實主義的道路。道家的“道生法”,對于中國法律文化的格局也產生深遠影響,為道家治國提供了理論基礎。
道家對于戰爭也非常關注,在反戰的同時,又主張以弱克強,出奇致勝,這對后世的軍事思想影響很大。道家思想對于日本的影響也非常之大,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已經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公元6世紀中期,道家思想就已經連同佛教經典一起傳入日本;公元7世紀中期,日本圣德太子在《十七條憲法》的內容中融入了黃老之學的思想。即便到了當代,日本很多企業家還把《道德經》奉為經典,并充分利用道家“不爭”的思想,創立了日本獨特的柔性管理文化。另外,辯證法也是道家留下來的寶貴哲學理論。
總之,法家思想使得法律公平公正,社會更加穩定;儒家思想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使人學會為人處世;墨家思想讓社會更加和諧、安寧,減少了戰爭和暴亂的發生;道家思想能夠養心安神,讓我們明白宇宙的真理。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優劣,在當今社會,仍然有著巨大的作用。
合縱連橫:諸子百家之縱橫
諸子百家中,最負盛名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也確實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不得不說的是,諸子百家中的縱橫家,卻是以“一家之言”博得了一席之地。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呈現割據紛爭的局面,周天子已然成了擺設,王權不能實現統一,各諸侯國之間互相猜疑、提防,若以戰爭得城池,擴大自己的實力,又害怕腹背受敵。諸侯國希望在國富民強的基礎上進行威逼利誘,或者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最小的損失來獲得最大的利益,所以縱橫家應運而生。
縱橫家的創始人被稱為鬼谷子,其人名叫王詡,一作王禪。傳說他是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人士,也有人說他是戰國時期魏國人,其真假已經很難考據。據傳此人經常入深山采藥,并且隱居在鬼谷,所以自稱鬼谷先生,他著有《鬼谷子》兵書十四篇流傳于世。
諸侯割據,以縱橫之術來謀求天下,運用縱橫家的智慧、策略和手段實際上是當時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那個時期無論儒家還是墨家,都無法做到像縱橫家這么完美,可以說這是無人能夠比擬的獨一無二的一段歷史時期,縱橫家于此間貢獻的智慧是任何朝代的學派都無法超越的。縱橫家的人物多出身貧寒,皆是布衣,以一張利嘴說動諸侯各國,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嚇退千軍萬馬,也可以三言兩語化解外交危機,甚至可以用言語來“攻城略地”,化解潛在的危機。
說起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便不得不提張儀與蘇秦。張儀雄才大略,因貧寒不得楚國國相昭陽重用,后被誣陷偷了玉璧,張儀忍辱,輾轉到秦國。一番游說,秦君見張儀乃是大才,便拜為丞相,以只言片語就得到了楚國六百里土地。《四庫全書》中記載:“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在張儀拜為秦相的十年之中,他幫助秦國變得強大,將當時躋身大國的魏國消耗至國力頹弱,以自身的謀略和膽識,加之秦惠文王的雄心,真正幫助秦國促成了東出之勢。《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述,張儀與蘇秦同出鬼谷門下,張儀曾經投靠蘇秦,蘇秦認為“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并以激將法使得張儀投秦。然歷史久遠,據現在可考的證據似乎證明二人并非同一時期,但是,蘇秦的功業也不可小覷。《戰國策》中有《蘇秦以連橫說秦》,秦王當時并沒有采納蘇秦的連橫策略,蘇秦也沒有得到重用,于是投奔趙國。傳言蘇秦歷史上合縱五國,佩燕國、齊國和趙國三國的相印,直逼秦國,藺相如敢于出使強秦而完璧歸趙,足見縱橫家的膽識與謀略。
其實,縱橫家的處世觀,深受老莊哲學的影響。縱橫家將道家思想融入縱橫“裨闔”的社會交往之中,縱橫家在各國之間的周旋很像是老子所求的“以柔克剛”,在諸侯國的交鋒中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縱橫家從戰國七雄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期間,其發展基本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便是戰國七雄局勢出現的初期,各諸侯國紛紛稱王,但是各諸侯國的根基都不穩固,內政尚需鞏固,對待外來的強敵便無暇分身。各國之間的戰爭規模并不算大,有些是小打小鬧的試探,這一階段以合縱為主,主要是弱國聯合對抗強國,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惠子和犀首公孫衍。
第二階段歷經時間略長,強國之間的戰爭越來越激烈,六國之間政治經濟的變化迅猛,縱橫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所產生的作用影響深遠。此階段形成了以齊國和秦國為核心的東西方兩大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合縱連橫的戰術在齊、秦之間互相變換,雙方都希望合縱連橫能夠有效地維持這種局面,不使一方獨大。這一階段的合縱連橫隨各國之間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的變化而改變,形勢多變,縱橫家的應對之策也多變,縱橫家的運動于此階段達到第一個高潮。這一時期產生了張儀、蘇秦、陳軫、郭隗、甘茂等優秀的縱橫家代表人物。縱橫家也基本形成了自身的行為模式,思想體系逐漸成熟,開始自成一派。
第三階段,兼并戰爭接近尾聲,強弱格局已經顯現,秦昭襄王因為采納并且成功地施行了縱橫家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連橫政策,同時得益于秦孝公以來的勵精圖治,秦國已經發展為戰國最強國,可以說戰國形勢的變化格局乃是縱橫家一手促成的。這一階段以范雎、蔡澤為代表人物,發展特點主要是秦國的連橫運動。
縱橫家的戰術便是縱橫:縱便是聯合弱國攻擊強國,橫便是聯合強國攻擊其他弱國;合縱多以外交手段中的陽謀為主,意在齊心協力;連橫多以陰謀為主,意在制造矛盾和裂痕。這是縱橫家的戰略,對于想要成為縱橫家的謀士也有極其嚴格的要求,必須懂得時局變化,善于揣摩君王心思,通曉外交技巧,臨危不懼,智勇雙全等。從某種角度來說,縱橫家可謂是戰國時期最好的心理學家,他們懂得把握君王心理,懂得在外交中利用心理戰術獲得最大的利益。相比來說,儒家重視教化,所求的效果乃是長久卻緩慢的,面對形勢瞬息萬變的戰國時期,必然無法采用儒家之術;道家無為而治,若只求自保,尚不能在夾縫中生存,更不用說“無為”。所以,縱橫家是最適合當時形勢的。
當然,縱橫家并非只是靠三言兩語制勝,縱橫家也出過不少軍事家,像孫臏、公孫衍、蘇秦都曾指揮軍事大戰,鬼谷兵法也流傳于世;縱橫家對于天文、地理等也多有精通,對兵法也有涉獵,只能說當時適合“攻心為上”,而后來,縱橫已經如“春風化雨”,進入各個領域了。
《四庫全書》收錄有西漢劉向等人所著的《戰國策》,其中高度肯定了縱橫家的歷史作用。當時的形勢是“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并起。當此之時,雖有道德,不得施謀,有設之強,負阻而恃固,連與交質,重約結誓,以守其國,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棄捐于世,而游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所以“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孟子·滕文公下》中,盡管儒家重禮,認為縱橫家不夠大丈夫,但是張儀、公孫衍等縱橫家卻真正做到了“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著名哲學家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在所著的《西方的沒落》中表達了對于我國古代縱橫家的高度贊揚,他認為縱橫家擁有非常多的借鑒之處;日本大橋武夫運用《鬼谷子》中的思想理論進行經營活動。縱橫家之術在當今外交或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依然可以用得到。
縱橫家可謂相當精彩,然而縱橫家的術既可以強國,也可以滅國;可以改變分裂形式,卻無法為封建統治者提供長久的統治。所以在六國統一之后,縱橫家漸漸被法家、儒家代替。然而,縱橫家的縱橫術,放在當今世界,依然可用,我國先人思想之精華,切不可廢。
兵者詭道:諸子百家之兵家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大事,戰爭是其中之一,可以沒有戰爭,卻不能忘卻戰爭。春秋戰國時期逃不過戰爭,在諸子百家時代,除了縱橫家,還有我們永遠不能忽略的兵家。
兵家專事軍事戰爭,在冷兵器時代,戰爭多為兵士武裝對抗,按照當時的情況來說,以力取勝居多,人越多越容易取勝,兵家由此應運而生。兵家最大的理念便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或是在國力不濟、兵甲不足的情況下實現以少勝多。若追溯其起源,想必在戰爭出現初期,這種理念便已經存在,上古神話中,黃帝大敗蚩尤,便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當時究竟如何取勝已經不可考,若非神話中玄女相助,便是以兵家謀略取勝。
從諸子百家的學派來看兵家,當從先秦說起。《秦風·無衣》中寫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秦人不畏死,也不畏戰,后世多以“強秦”稱之,然而,強秦最初也是弱秦,秦君在重用商鞅后,一直實行他的“獎勵耕戰”政策,秦人多以軍功為傲,所以秦國的強大不僅在國力,也在軍事。諸侯國之間不斷的軍事交鋒也成就了兵家之說興起。
根據《四庫全書》所載的《漢書·藝文志》,先秦兵家分為四類:兵形勢者、兵權謀者、兵陰陽者和兵技巧者。“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后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兵權謀家,注重奇巧制勝,多以思想、謀略為主,且流傳至今的著作很多,包括《孫子兵法》《兵春秋》等,據《漢書》統計,有兵權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形勢者,雷動風舉,后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即以用兵的形式為主,包含兵力部署、武器裝備等實際存在的東西,以及戰爭的態勢與相關的政治、經濟等無形的因素,流傳的著作有《漢書》所記的《尉繚子》《魏公子》等,書中記載兵家形勢者有十一家。“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多以陰陽五行之法加諸鬼神相助,我們所說的奇門遁甲便在此類中。兵陰陽者并無著作流傳,但在某些著作中可以查其存在。“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即研究兵器鎧甲的使用,對作戰技巧和奇巧機關的研究,《鮑子兵法》等著作對此有相關記述。兵家四派有時并不是分得特別清楚,戰場是瞬息萬變之地,兵家會利用能夠利用的一切來取得勝利,他們唯一的目的便是取勝。
關于兵家四圣的說法實在太多,有些史學家也將鬼谷子算在其中,鬼谷縱橫與兵家都需要謀略,縱橫家不僅“嘴皮子”厲害,同樣也出了很多軍事天才;也有將《六韜》的作者呂尚即姜太公算作兵家鼻祖而將鬼谷子算在其外的。無論如何,縱橫家與兵家都是博學多才、精通多門的流派。鬼谷本身像個謎,《戰國縱橫》中曾說道,鬼谷子有四個較為出名的徒弟:孫臏、龐涓、張儀、蘇秦。對于鬼谷子生活的時代,我們確實還存在很多的疑惑,已知的史料并未提供完全可靠的資料,期待考古界未來能夠為我們解開謎團。民間則有認為四圣是兵圣孫武、亞圣吳起、兵仙韓信、人屠白起,不論四圣如何劃分,孫臏都是兵家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512年,孫子出山幫助吳國,在此期間寫就《孫子兵法》,作為兵法集大成者,他對古今中外的戰爭局面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公元前506年,孫臏幫助吳國擊敗了楚國,此戰成為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之一。十年后,孫臏再次歸隱山林。
《孫子兵法》中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依靠謀略取勝是上上策,再次便是靠著邦交取勝,若說“上兵伐謀”,不免又令人想起合縱連橫。孫子還認為“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便是能不動手解決問題最好,“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非常高的用兵境界。
孫子用兵強調“兵者,詭道也”,“詭”是指變化多端、出其不意,“道”是指方法、途徑。孫子的意思是說,用兵需要的便是變化無常,運用各種方法迷惑對方從而取得勝利。《孫子兵法·始計篇》中,孫子認為:“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雖然厲害,但要保留實力適當示弱;想要攻擊,就要做出一副攻擊他處的樣子。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要避開鋒芒,引誘對方出錯,才能在混亂中獲取勝利,或驕縱對方,或離間對方,都是兵家的制勝法寶。在《孫子兵法》中,“詭”僅出現了兩次,但是全文講的都是“詭”,“兵者詭道”乃是兵家的核心思想內容,“詭”并非貶義,對于用兵來說,陰謀與陽謀都是智慧,影響一場戰爭的因素很多,這也是兵家魅力所在。
要想真正做到“詭”,需要的是“知”,“知”與“詭”相輔相成。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孫子指出“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是否了解對手決定了戰局成敗。其實,真正的“知”,不僅是對對手,也是對自己、對形勢的充分了解。在提出“兵者,詭道也”之前,他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提出了“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這便是戰事基礎。《孫子兵法》中一方面提出“勝可知,而不可為”,一方面又提出“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其中的不同便在于“詭”。在“知”的前提下,很好地運用“詭”,勝利就會變得可知了;當無法做到“知”時,也可以利用“詭”;當無法了解對方時,就要運用一切方法了解對方。兩軍對壘之時,不了解對方,便需要派“探子”探查對方兵力及部署以及對方的最高指揮官為何人、他的習性等,或者通過幾場小的交鋒互相試探下。所以“知”與“詭”是不可分割的,沒有“知”,“詭”便無從下手;沒有“詭”,“知”便沒有用處。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謀略的集大成者,也是燦爛的中華文化遺產,它包含眾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的軍事思想,內容博大精深。中國歷代都有對《孫子兵法》的研究,書中所含的大智慧如今已經走向世界,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令世界也驚嘆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智慧。
我們了解兵家并非好戰,戰爭是下策,兵家的智慧不僅在戰爭本身,更在謀略上,這點不僅體現在在軍事戰役上,也體現在商業活動中。“忘戰必危”,向先人借智慧,以求自身發展,這是生存的必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