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堂:漿果與魚肉(內則禮記)
先生,古人做吃的時候講究搭配嗎?
當然講究了,我們從古書《禮記》的記載中就可以看到春秋季節吃魚肉的方法:春天可以將調和細切的魚肉用蔥來搭配吃,到了秋天又可以用芥子醬來搭配著吃。肉類的食物:春天可以調和細切的大肉片用韭菜搭配餐食,秋天則用蓼(liǎo)菜搭配餐食。可見,食物在不同的季節都是有選擇性地搭配去吃,所以說古人在吃的搭配方面是很講究的。
擴展閱讀古人認為食物要相配:牛肉配稻,羊肉配黍,豬肉配稷,狗肉配粱,鵝配麥子,魚配雕胡。另外,《禮記》中還記載:春天適合吃小羊小豬,用牛油來烹調;夏天適合吃鳥肉干魚干,用狗油來烹調;秋天適合吃小牛小鹿,用豬油來烹調;冬天適合吃魚鵝,用羊油來烹調等。
第一天


圖1-8 古代魚蝦類繪圖
博學小貼士
《禮記》原本四十六篇,按照所述內容可分為四類:第一類記載禮節條文;第二類闡述周禮的意義;第三類為解釋《儀禮》之專篇;第四類專記某項制度和政令。
先生,在古代,好吃的都有哪些呢?
說起古人的好吃的,那可真不少,我們從《禮記》的記載上可以看到的有:牛肉干、鹿脯、野豬脯、麇脯、麕脯,其中鹿、野豬、獐子的肉不但可以制脯,還可以切成薄片生吃。
擴展閱讀《史記》記載:“神農氏以赭鞭(zhě biān)鞭草木,始嘗百草。”《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第二天


圖1-9 古代獸類繪圖
博學小貼士
《釋獸釋文》:“獸,獸毛蟲總號。”
先生,古人喝的飲料都有哪些呢?
說起古人喝的飲料,《禮記》記載中有谷物制成的飲料:一是重醴(lǐ),就是清糟兼有的甜酒。這種重醴,有用稻釀制的,有用黍釀制的,有用粱釀制的;二是用清粥,但是這個粥也是有甜酒的味道,很像現代人喝的醪糟。
擴展閱讀古代的酒約分兩種:一種是以果實谷類釀成的有色酒,另一種是蒸餾酒。據《神農本草》記載,酒起源于神農時代。《世本八種》(增訂本)中陳其榮謂:“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mò)酒。”
第三天


圖1-10 長流漂米(古代釀酒的一道程序)
博學小貼士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說文解字》記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道家名人。”
先生,八珍都是什么?
八珍是指八種珍稀的美食,八珍之一是淳熬,八珍之二是淳母,八珍之三是炮豚,八珍之四是炮羊,八珍之五是搗珍,八珍之六是漬,八珍之七是熬,八珍之八是肝臀。
擴展閱讀八珍的記載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冢宰》:“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中國歷代八珍的內容有所不同。以前的八珍,有很多現在已屬于國際保護動物,明令禁止捕殺,如熊、象、猩猩、豹、犀牛、貓頭鷹、野駱駝、海豹、娃娃魚等。
第四天


圖1-11 古代獸類繪圖
博學小貼士
天官冢(zhǒng)宰,官名,太宰的別稱。太宰原為掌管王家財務及宮內事務的官。周武王死時,周成王尚年少,周公(成王叔叔)曾以冢宰之職攝政管理國家。
先生,古代最早的錢是什么樣的?
我們國家最早使用的錢是貝殼,早在商朝的時候,人們就開始用貝殼作為貨幣來進行交易了。我們現在能看到在中國的漢字中,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字旁。所以說中國最早的貨幣就是“貝殼”了。
擴展閱讀商朝時,作為貨幣使用的貝殼不是內陸淡水中的那種貝殼,而是一種在大海里的海貝。在古代交通運輸不發達的情況下,想要獲得這種海貝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物以稀為貴,這種海貝便在當時成為可以流通的貨幣。
第五天


圖1-12 古代貝類繪圖
博學小貼士
商朝(約前1600—約前1046),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第一個是夏朝,第三個是周朝)。
先生,都說“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是什么典故呢?
這是一句歇后語,講的是姜太公,也就是姜子牙釣魚的故事。商朝最后一個君主商紂王暴虐無道,周文王決心要推翻暴政。姜子牙此時已是年過半百之人,他覺得自己和文王沒有什么交情,很難獲得文王的賞識,于是在文王回都城途中的河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離水面三尺去釣魚。我們都知道,釣魚的魚鉤是彎的,而且還要在水里才能釣到魚,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離著水面,也不用魚餌。文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便主動跟他交談,發現姜子牙是個人才,便招入帳下。后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武王推翻了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周朝。這就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歇后語了。
擴展閱讀姜子牙,名尚,號飛熊,是中國歷史上形象堪比諸葛亮的著名智者之一,“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當事人,武王伐紂的關鍵領軍人物,輔助武王建立周朝,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第六天


圖1-13 古代魚類繪圖
博學小貼士
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帶領周與各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即商紂王),最終取得勝利,建立了周朝。
先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是說這兩樣東西不能一起吃嗎?
這只是一個比喻哦,“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句話出自《孟子》,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句話的本意是強調,當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進行取舍,哪些是我們要做的,哪些是我們不能做的。
擴展閱讀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第七天


圖1-14 古代魚類繪圖
博學小貼士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水里。世界上現存已發現的魚類約三萬六千種,海洋中生活的魚類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國的魚類約有三千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