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軟實力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傳承至今的古文明。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是以家庭為背景,以代代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的。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風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非常清楚,家庭,而不是個人,才是社會最小的單位。在西方社會,個人是社會人群最小的單位。問題就出在這里。中國人的小孩出去闖蕩,是代表這一家人的。所以,我在外時就會時時刻刻記著,我是曾家的人,我不能丟曾家的臉。不管你走到哪里,都是一樣。
只要每個家庭都健全,這個社會就不可能不健全;只要每個家庭都健全,這個國家就不可能不健全。所以齊家治國就是這么來的。每一個人無論如何,都要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為什么?因為我們的家是無限責任的,不像美國人的家是有限責任的。
什么叫有限責任?就是這個小孩子長到18歲以后,父母就沒有責任了。你要讀書,就自己去貸款;你要工作,就自己去找。你要干什么,不要問父母,由你自己決定。因為你已經長大了,你應該獨立。
我們中國人,再怎么忙,逢年過節再怎么擠,都要回家過年。所以很多老外問我:過年那么重要嗎?打個電話就好了。他們完全不了解我們在外拼死拼活,就是為了春節那幾天短暫的團聚。不然為什么?你看我們每年的春運,那是全世界嘆為觀止的。
難道我們不知道回家的辛苦嗎?手上拎著大包小包,擠了汽車擠火車。但你空手回家行嗎?不行。再怎么樣也要給父母親人帶份禮物吧。千山萬水,不辭勞苦,就為了短短的幾天。
在一些外國人眼里,我們的行為奇笨無比。他們會想:你干脆把車錢寄回去,給你老爸、老媽用就好了。可是他們不知道,我們的爸爸媽媽不在乎這個錢,因為他們覺得錢不能代表什么。
在一個中國人的文化意識里,家庭所占的位置非常重要。所以,我們非常注重家庭的氛圍,注重家風,注重家風的傳承。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家庭觀念漸漸淡泊,家風似乎也被人們遺忘了。
到底什么叫作家風?家風用現在的話來講,叫作軟實力。可見,中國人對于看不見的東西格外重視。家風就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不斷傳承下來的那種很難用語言說得清楚的東西,可以說是一種風氣。
我們經常說要門當戶對,但是我們常常理解錯了,以為只要兩家財富及社會地位相當,都有多大的官,都有多少錢,就叫門當戶對。其實不然。門當戶對指的是兩家的家風很接近。因為我們的錯誤認知,常常使得我們對以前的一些傳統的東西很懷疑。這些東西是不是過時了?是不是有點兒迂腐?是不是現在不管用了?這一點是我們要特別小心的。
家風中的這個家,是全世界每一個人都有的。但是每一個人想到家,所想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就好像現在的人一想到汽車,腦子里所浮現出來的汽車款型幾乎都是不一樣的。
西方人的家,只是孩子們18歲以前所依托的一個成長的場所。孩子在18歲以后離開家,從此跟家人的關系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我們中國人完全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家是一輩子的,我們跟家人的關系一輩子都不會改變。于是很多外國人說,中國人永遠長不大。我們本來就不需要長大。
只要有父母在,無論我們的年齡有多大,在父母眼里,我們永遠都是孩子。
我們認為,社會人群最小的單位是家庭,而不是西方人所說的個人。所以,孩子在外面說錯話,做錯事,我們不會罵他,我們只罵他的父母。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不知道為何要這樣?因為中國人對家庭的看法跟西方人是不一樣的。
孩子是誰教的?父母教的,我們不能把責任都推給老師,老師的責任是在孩子六歲以后,而且他所教的也只是知識而已。家庭是負責道德的,學校是負責知識的。所以,我們罵人,都罵“他媽的”。罵“他媽的”,就是說他媽媽的教養不好,才會有這樣的小孩。
所以,我們又誤會了“易子而教”。我們往往認為,“易子而教”就是我家孩子我教不了,你去教吧。其實不是這樣的。“易子而教”是指知識方面,而不是指道德方面。在道德方面。媽媽是孩子的第一個學習對象,其次就是爸爸。所以,父母跟孩子一輩子的道德成長,絕對是密不可分的。換言之,孩子在外面并不代表他個人,他代表的是他的家庭,甚至代表整個家族。所以,孩子在外面說錯話,做錯事,該罵的是父母。
這樣,我們又會覺得,做父母好辛苦啊。的確是,所以在中華文化里面只有《孝經》,沒有“慈經”。因為父母很辛苦,所以孩子不能隨便去挑剔父母。你怎么能給我吃這么差勁的飯菜?你怎么能給我穿這么難看的衣服?你怎么這么窮?你怎么這么丑?不可以。
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批評人家是怎么當父母的,真是愧對圣賢。我希望大家可以真的正本清源,對我們中華文化做一個了解。
家風是傳家寶
中國人經常很自豪地告訴別人,這是我們家的傳家寶。傳家寶是什么?多半是寶物,稀世珍寶,可是,類似那樣的寶物是比不上家風的。我們也常常聽到很多人說,這是我們家的寶貝。寶貝是什么?多半指的是很可愛的孩子,那是寶貝,但是那也不如家風。家風在中國社會,是至關重要的傳家寶。
中國人所求的,是長治久安。一個家庭如果一陣子好,一陣子壞,還要家風干什么?家風的風氣很不容易形成,所以一旦形成,我們就要讓它長長久久。這方面,也可以讓我們突然間醒悟,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只有我們可以綿延不絕,這是跟家風有著密切關系的。
為什么說家風是傳家寶,因為家風是一點一滴累積,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有父子,有夫婦,有兄弟,有朋友,有君臣,難道其他國家沒有嗎?當然有,倫理是全世界都有的。那我們這些有什么稀奇呢?我們平常又說錯了,我們的特色,不是倫理,而是倫常。
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倫,人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這個倫常,怎么讓每一代人,每一個家里面的人,都合理地參與?我們在參與前面,特別加上兩個字,叫“合理”。我們每一個人心里都要很清楚,你怎么樣合理地參與,才能夠使家庭有一個良好的風氣。良好的風氣,是值得我們世世代代小心翼翼地加以呵護,加以發揚光大的,這才叫家風。
那要怎么樣才能做得到呢?這點也是西方人非常困惑的。我們千萬不要說中國人怎么樣,搞得西方人不能接受。因為我們平常講的都沒有講到能夠讓他們心悅誠服的地步,那樣反而害了我們的祖先,害了我們的圣賢。
當然,我們講過,全世界都有倫理,只不過我們有倫常,他們沒有。全世界的人都重視道德,西方人把道德交給宗教,他們由上帝來管。我們不是,我們的道德是由家庭來負責。孩子的品德,在外面的言行表現,家長有逃不掉的責任。所以說,家長的責任重大。
因此,我們就想到,孔子有一句話,叫作“反求諸己”。任何事情,不怨天,不尤人。“怨天”是說你怨天,老天根本不理你;“尤人”是你把責任推給學校,推給社會,也無濟于事。你必須要反求諸己。我們家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家風這么差?你要不斷地反思自己,家庭才有復興的希望。
我研究中華文化幾十年,發現必須要把家庭教育抓得很緊,非常嚴謹,一絲不茍,絕對沒有什么好商量的。只有這樣,良好的家風才會傳下來。我們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可我們又把這句話曲解了,“兒孫自有兒孫福”是指什么?指兒孫將來要做什么,那是他的事兒,你不要去干預他。但是兒孫的福不福,你要替他奠定良好的基礎。只要我們有心做到,就永遠是充滿了希望的。
我從事教育幾十年,長期跟年輕人在一起。我知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林肯的多,知道岳飛的少。我心里想,學校的老師都在教什么?林肯是了不起,但是我們民族也有了不起的人。寧愿讓小孩知道外國的偉人,而不讓小孩知道我們本國的偉人,這不是崇洋媚外嗎?
了解外國的歷史跟了解本國的歷史,哪個更重要?當然要先了解本國歷史了。有多余的時間你再去了解外國。一個人,你住在山東,你對山東完全不關心,你對山東完全不了解,就算全世界你都了解,又有什么用呢?
人的認知習慣總是由近及遠。我對身邊周遭的事情會格外的關心,因為它跟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最想知道的,是我們社區的變化,而不是那些我從來沒有到過,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哪里發生了什么事情。因為那些地方跟我們實在沒什么關系。我想這樣分析應該是合理的。
如果我們老師總是教外國人的歷史,最后我們中國的小孩一定會想變成外國人。現在,你隨便問一個高中生:你想不想出國?他很可能說:想。現在你再怎么說外國不好,他也不會相信了。這是我們不恰當教育的結果。
同時,孩子的父母也要負有很大的責任。很多年輕的學生跟我講:我從小的時候,我爸媽就跟我講,做人比較要緊,學業成績無所謂。你只要考及格就好,你要好好養成好習慣,這才對。其實他們這么說都是在騙我。我說:你怎么可以這樣想呢?你懷疑你父母不對。他說:我沒有懷疑。當他們吃飯的時候,一看電視,每當某個學生被名牌大學錄取了,兩個人就眉飛色舞。你看,李家的小孩考取清華了,真棒。他們那種眼神就在告訴我,你不考取就會讓我們失望。我就知道,他平常講的話都是騙人的。
可見,在一個家庭里,父母的言行舉止要前后一致,不要前后矛盾。要知道,這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家風是一家人的“氣質”
一定要振興家風。那么,如何振興家風?我們這里提出三個觀念,供大家參考。
第一,人生在世,不是為了爭權奪利,不是為了權利義務,我們要善盡自己的責任。丈夫有丈夫的責任,妻子有妻子的責任,兒子有兒子的責任,女兒有女兒的責任。在共同努力之下,先給自己的家庭立個規矩,使鄰居都非常歡迎我們。將來走出去,才能使每一個人都能夠代表這個家庭,都可以做別人的榜樣。
若可以做到這些,我們就完全可以達到古圣先賢對我們后代子孫的期望。我們這一輩子,就非常榮幸。因為可以把古圣先賢的理想實現,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想做到的事情。
我們今天最缺乏的就是信任。說明書不敢相信,保證書不敢相信,什么都不敢相信。大家應該知道,家風是值得信任的。我們中國人最喜歡打聽。兒子交了個女朋友,做爸爸的一定想辦法去打聽女孩家怎么樣。我們要升一個人當高階層的干部,一定會派人去打聽他們家給別人的觀感怎么樣。
家風不容易作假,家風不容易欺騙,它實實在在地代表這一家人的“氣質”。氣是看不見的,質是看得見的。可見,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一陰一陽,因為陰陽永遠是不分的。
家風讓我們真正地把中華文化落實在每一個家庭中,讓每一個人真正地把它表現出來。我們家人之間因為有親情,所以很容易說“你這樣做不太好,你要改一改”。從種種事實,我們可以了解到,家真是一個最能夠具體落實中華文化的單位。
但我們不是不提倡個人的作用。大家不要看到這里就說“中國沒有個人,好可憐”,不是這樣的。我們是每一個人都在家里面做好培訓,有家人全力支持,這樣我們才可以很好地提升自己。
在中國,兒子在外面都說:我爸爸叫我來做什么事,我爸爸讓我來向你報告什么事。我們很少說我怎么樣,因為你說“我”,人家就不敢相信了。你這么說,那你家人有什么想法?所以現在很多人,在外面講了半天話,等于零。
第二,中國人最大的美德是成全。我成全你,你成全我,只有家人才做得到。因為家人之間有密切的關系,有濃厚的親情,所以我們要先從家人之間做起。我們把所有中華的美德,在我們的家里,不分老幼,不分男女,通通發揚出來。這樣一家一家做起來,很快就能延伸到一個社區,然后延伸到一個省,最后,讓良好的風氣能夠覆蓋整個國家。
我們不要總是感慨:“以前的理想的確是很好,只是做不到。”怎么會做不到呢?孔子說:“仁乎遠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中國人所有的事情都是你想不想做而已,只要你想做,馬上就可以做。我們要先記住自己的責任,再弘揚中華文化時就不會忘記。
第三,不要管別人,只管自己。我們不要管別人如何,只問自己要不要。你若要去做,就做,做了有沒有成效,以后再說。因為這樣的心情,其實是最沒有阻礙的,也是最容易成功的。
從現在開始,大家要養成習慣。當你看到任何事物,當你遭遇到任何情況時,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告訴自己:反求諸己。就是說任何事情要向內反省,不要老向外假求。
我們現在受西方的影響,動不動就向外假求。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教導我們,遇事要向內自省。如何向內?就是告訴自己:我剛生下來的時候,是一無所有的。所有的東西統統是身外之物,有也罷,沒有也罷,都無所謂,不必那么緊張。因為最后兩腿一伸,什么都沒有了。
“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我空空地來,空空地走。一個人懷有這樣的心態就平和安詳得多,做事情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掛礙。如果一家人都是這樣平和安詳的心態,那么家庭里就沒有什么困難是不能解決的。
家風祈求長安
中國有句俗話:三歲看大,六歲看老。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者一個家族的風氣,每個家庭或家族的家風都多多少少有點兒不一樣。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說這句話的時候,刻意避開“一樣”或者“不一樣”,只說“多多少少有點兒不一樣”。這是關鍵。因為現在的人,要么說一樣,要么就說不一樣。其實,這都是不存在的。
你要求每個家庭都一樣,是做不到的,也沒必要;你說每個家庭都不一樣,那根本不可能,因為大部分家庭都是一樣的。
我們今天動不動就說“社會是多元的”,其實對于這句話我們要格外小心。社會能多元到哪里去呢?你能不吃飯嗎?你能不上班嗎?多元離不開一元,一元離不開多元。換句話說,我們做的所有事情,其實用四個字就可以總結,叫作“大同小異”。
所以,家風是大同小異的,而且同的地方比較多,不同的地方比較少。每一個家庭根據各自特殊的狀況,做出一些調整,就成了每個家庭獨有的家風。這是非常自然的現象。
中國人的家風里都會祈求“長安”。“安”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西方人說“OK”,中國人說“安”,這個“安”就相當于西方人所講的“OK”,意思是說你不要擔心了,沒有問題了,可以過得去了。我們平常所講的話,比如“一路平安”“合家安好”“國泰民安”“平安是福”,幾乎都離不開“安”字。我們寫信給父母,最后也會寫上“祝雙親大人安康”,也是要“安”。
安是我們最基本的、每一個人都離不開的需求。當你開始不安的時候,再有錢也沒有用;當你開始不安的時候,會覺得到處都充滿危險。所以,安,家家戶戶都離不開。
那什么是安呢?現在的中國人,其實都在學西方,見面就說“早安”“午安”“晚安”。那其實是西方人的習慣,中國人是不分早、中、晚的。中國人一天到晚都要安。我們總想把西方這些變成風氣,到最后卻發現,這些其實是行不通的,因為這些跟我們心理上的感覺是相抵觸的。中國人不可以說“你好”,不可以說“我好”,只能說“大家好”。
“大家好”的意思是大家安好。因為我們要的是長長久久的安。這個“長”,可以是“長久”的“長”,也可以是“經常”的“常”,這兩個字是同音。沒有經常,怎么會長久呢?要長久怎么可以脫離經常?所以“長安”這兩個字,永遠是我們內心共同的需求。
如果從更高層次談,我們的家風,其實就三句話:馬馬虎虎,不馬虎;隨隨便便,不隨便;糊里糊涂,不糊涂。大家好好把這三句話想一想,就可以想通很多事情。現在大部分人,都是受西方的影響,把它們分得很清楚,認為陰就是陰,陽就是陽。其實這根本就不合事實。
陰和陽是永遠在一起的。一個人完全不馬虎,可能嗎?完全馬虎,可以嗎?該馬虎的時候,一定要馬虎;不該馬虎的時候,絕對不能馬虎。該嚴肅的時候,一本正經;該放松的時候,就放松一點兒。
當然,放松不是放縱。現在很多人就是放縱。比如,在飛機上,穿得比在家里還隨便,那是中國人嗎?中國人外出就要有外出的樣子。外出穿得比在家里還隨便,這個人就是沒有核心價值,沒有中心思想,就是家風已經被敗壞掉了。
家風必須和諧
心跟心連在一起,才叫和。當大家的心不齊的時候,就是嘴巴和而心不和,那就是最終會導致一事無成的一團和氣。比如爸爸叫兒子出去辦事,突然天氣變了,這時候爸爸就要趕快跟出去,幫助兒子解決一些事情,不能讓兒子自己去。否則,同樣的情況出現三次以后,父子感情就會越來越淡。
對待任何事情,我們千萬記住,人心是肉長的,這句話是最重要的。只要你關心他,他就關心你所交辦的事情;但如果你不關心他,他就會跟你較真,而少了我們中國人最重視的情。
中國人特別注重和諧。和諧從哪里做起?從家庭做起。如果家庭不和,社區就不可能和;社區不和,縣市就不可能和;縣市不和,省也就不可能和;各個省都不和,國家怎么可能和呢?而且嘴巴和沒有用,心和才重要。怎樣才能心和?
第一句話,每個人都要記住,不要因為自己害了大家,不要使自己成為害群之馬。每個人都提醒自己不要做害群之馬,不要因為自己一個人敗壞了家庭聲譽,不要因為自己一個人連累了整個公司,不要因為自己一個人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風氣。每個人抱持這樣的想法,大家就和諧了。
第二句話,別人的家庭怎么樣,我們管不著,我們只能管好自己的家庭。但是現在的人都是倒過來的,自己的家風一塌糊涂,管理得毫無章法,眼睛卻總是盯著別人家,對別人家的這個那個指指點點。其實任何人都管不了別人,誰管得了誰呢?
每個人把自己管好,大家自然就會相安無事。不要管別人,因為只要管好了自己,管好了自己的家,別人才會以你為榜樣,模仿你。中國人很會模仿,但模仿不等于崇拜,崇拜是很糟糕的。
最后一句話,一個和諧的家庭里面,一個和諧的團體里面,每一個人都沒有絕對的權威性,只有影響力。大家都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可以對上(長輩),可以對下(晚輩),也可以對左右(左鄰右舍)。《大學》里對這一點講得很清楚。
《大學》里講到,你把自己做好了,使得上面的人自己覺得不好意思,于是也做得好了;而下面的人也會因為不好意思而做得好了;左右的人見大家都做好了,不好意思,也把自己做好了,如此一來,你就有了不起的貢獻。這就是充分發揮自己在團體里、在家庭里的影響力的結果。所以,只要你能向上、向下、向左右四方八面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你就是最有價值的。這才是一個有人格的人。
“家和萬事興。”和諧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自覺從自己做起。每一個人都從自己做起,不僅要自尊,還要敬人,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和諧。
一個家長,如果做到家人都聽他的,那這個人就太霸道了。一個家長,如果做到所有人都對他有意見,那他也是失敗的。做家長,不能適可而止,就會要么太失敗,要么太霸道。一個團體,要保留百分之五的反對聲音,才是真正的和。
和到百分之九十五是真和,和到百分之百,我們就知道那是假的。因為百分之百和,就表示很多人有意見也不講出來,才會這樣百分之百一致。那百分之五的不同意見有一個代號,就叫魏征。領導或者家長看到有“魏征”,他就會很小心,如果沒有“魏征”,他可能就會變得很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