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是如何發現的?:一幅生命本質的探索路線圖
- 吳明
- 630字
- 2020-03-06 11:34:49
第3章 醫學微生物學和細菌轉化實驗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蒸汽機等的出現,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眾多近代產業迅速興起,社會財富積累速度大大加快了。人們在吃飽穿暖之外,最關心的莫過于防治疾病發生,健康長壽。政府對醫療衛生防疫的財政投入也逐年增加,從而推動了醫學的發展。
自從法國巴斯德等認定微生物是傳染病的致病因子后,微生物就作為一門科學,從誕生之日起就被作為防病治病的對象來研究。曾經在很長的時間內,人們將細菌與許多重病和死亡聯系在一起,談“菌”色變。當時一批科學家中,巴斯德本人研究狂犬病的致病因子病毒,德國細菌學家科赫(Koch,R.)研究結核病的致病細菌,英國著名外科醫生李斯特研究過與外科手術感染有關的微生物。至于微生物的有益作用研究,例如生產發酵食品、有機酸、酶制劑、抗生素等為人類社會節省和創造財富、提供勞務,或用于改造大自然的有效手段等,在那個時代則被放到次要位置上,更談不上將微生物作為遺傳學研究材料了。科學發展史好像是向我們人類社會開了一個大玩笑。待到細胞學興起,人們嘗試將生命世界一體化時,照理細菌也應當被包括到細胞學研究范疇內,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的,細菌仍然被排除在所選擇的研究材料的范圍之外。那時多數生物學家認為,它們的形體太細小,其特征結構不易識別。因此,人們主要出于醫學目的才對微生物做些培養,觀察它們的形態和做一些實驗,并試著對它們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直到20世紀20年代以后,微生物學的這種研究狀況才發生了根本改觀,這很大程度上還是出于醫學目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