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多文明世界的發現(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 06)
- (日)石澤良昭
- 3655字
- 2020-01-16 17:20:52
序章 “東南亞”再發現
多文明世界的智慧土壤
等待救援的石造大伽藍吳哥窟
筆者自1961年開始到東南亞調查。屬熱帶季風氣候的東南亞,雨季時雨水眾多,旱季時則有令草木都枯萎的干燥、灼熱的太陽和高溫。當地人似乎接受了這樣的酷暑,因為這是一個無須擔心衣食住行,只要沒有戰爭便充滿安心與安全的世界。
每次要去東南亞,我總會開始思索為什么這里會建立起吳哥窟。這是一個巨大的謎團。
1980年8月柬埔寨內戰正酣,我來到這里,開始調查被棄置了十一年的吳哥窟等遺址的破壞情況。當時,韓桑林政權的軍隊與波爾布特派軍隊的炮火在附近紛飛,與緊張感相伴的是如何從戰亂中拯救并保護這些無與倫比的巨大文化遺產的焦躁。無奈地暴露在大自然猛威之下的吳哥窟遺址群,為何會被破壞和損傷到如此地步?顯露的遺址群繼續沉默地矗立著,等待救援。

傷痕累累的吳哥窟 在波爾布特時代的內戰期間,正面塔門留下的槍擊痕跡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些大寺院就這樣被遺棄在熱帶叢林深處的大自然中,傷痕累累,讓人憐惜。這里曾經被信徒圍繞,是奔向來世、預示夢想與希望的神圣場所。輪回轉世在這里被說明,諸多寺院暗示著通往極樂凈土的入口。人們希望這座石寺永遠地存續下去。
1980年的第一次遺址前期調查正值內戰期間,進行了十天。現場調查發現,導致遺跡破壞的三大元兇是雨水、植物和地衣類(菌類)。它們侵入遺跡內部,使其倒塌、風化。在任何時代吳哥窟都能因其威容而自豪,但是誰也沒有注意到,莊嚴的大殿與地基都被損傷得如此嚴重。而時光就這樣流逝。
無法自言苦痛的大遺跡群。也許它們在期望人們注意到吧。過去的寺院吸引眾人心靈,給予他們生存的喜悅,并暗含面對來世的某些精神特效藥。時過境遷,世代交替,戰爭來襲,寺院的作用已經被人遺忘,但因為是石造建筑,所以它們殘存于此。那之后,它們只是靜默地矗立。

哇揚 印度尼西亞著名的傳統民族技藝
既非中國又非印度的東南亞世界
一聽到“東南亞”這個詞,人們就會聯想到柬埔寨吳哥窟的剪影、印度尼西亞的哇揚(皮影偶戲)、巴厘島的凱卡克猴舞及身穿黃色僧衣的緬甸僧侶。我們想象到某個充滿異國情調的魅惑世界。
東南亞是指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既非中國又非印度的廣大地域,由中南半島的“大陸部分”和海域的“島嶼部分”組成。東南亞總面積約為日本的十二倍,地域遼闊,居住著許許多多的民族。大陸內部及山區有尚未開化的人類。他們大概是由于新民族的遷徙而被從原先居住的平原地區趕出的人吧。
在大陸部分,從中國云南省過來的大河及其細長的溪谷將雨水帶向大海,并成為數千年間民族遷徙的一條通路,許多人經由此路奔赴大海。例如現在的孟族人、高棉人、越南人、馬來人、緬甸人、泰人、老撾人、占族人。此外,中國人、印度人似乎很早就通過海路到達此地。
從時間上來看,自公元前后以來,一直有夢想一攫千金的人們從印度或中國來到這里。最初是附近的海民,或者是乘小船的島民和冒險家。然后,有人帶著自己的印度文化或中國文化到此定居。11世紀開始的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們、16世紀開始的歐洲人緊隨其后,17世紀前半葉日本朱印船也駛入,并在各地建立起日本人街。人們來這里的目的形形色色,例如為了交易或傳教活動,或者從17世紀起也有人憑武力等搶占地盤。此后不久,東南亞被歐美控制,開始淪為殖民地。
今天的東南亞大約生活著五億八千萬人(2008),居住空間廣布于村落和大都市。以另一種觀點來看,東南亞有從少數民族到聯合國家等各類集團、各種社會,創造出許許多多的政治制度,例如有王國、軍事政權、共和國、社會主義國家等諸多國家制度,所有的社會組織、政治形態混雜于此。
從宗教方面看,伊斯蘭教廣泛流行于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到棉蘭老島的島嶼地區。大陸地區的人們大部分是上座部佛教徒(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大乘佛教徒只在越南。菲律賓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基督教徒。在巴厘島,過去由印度傳來的印度教融入當地,變化并傳承至今。但是,在村落的日常生活中,這些大宗教的衣袖之下也露出了人們一直篤信的泛靈信仰的面容。
雖然如此多樣的民族和異文化社會在各地延續,但從生活樣式到精神價值體系,各方面都隱藏著許多東南亞地區的共通性。例如稻作在各地隨處可見,農耕文化甚至從史前時代起延續至今。盡管自然、人種、宗教、語言不同,但背后卻可以看到共通的統一。
首先,風土氣候的統一性。東南亞全境幾乎都屬于熱帶季風地區。這里有旱季和雨季,能看到相似的生活方式。人們在平原地帶水源充沛的水田、從谷底延伸至天際的利用小山丘傾斜面開發的梯田里耕種。到處可以見到男子在兩頭牛或水牛身后掌犁、女子插秧的畫面。

東南亞的田園風光 各地隨處可見水牛和農民勞動的身影
東南亞世界夾在中國和印度兩大世界當中,從這兩大世界接受種種文化并借此促進地域社會的形成。也就是說,它們把外來文化看作“鹵水”來選擇性地吸收,按照對自身有用的原則改造各種文化,進而創造出固有的“文化”。這或許可以說是多重文化與“固有化”地域的結合吧。東南亞在歷史的形成中有外部的影響。
東南亞的人們創造出立足于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生活文化。如果將這種多維度的集合體和共通的統一看作“東南亞式”的獨特文化,那么與東亞世界、南亞世界不一樣的“東南亞文明世界”也就成立了。
炫耀權力的巨大遺跡
從時間和空間方面把握東南亞各地的村落社會,首先要立足于這里處處都很復雜的生活環境。多達數千種語言、數百個民族部落都以自給自足的小村落形式在自然環境中存續下來。大大小小自營村落社會位于山區、河岸丘陵、平原三角洲等,各自的生活文化、生產形態連綿不斷。在那里,固有的生活價值體系重合、凝聚,在村落的習俗中傳承、深化,進而創造出某種社會紐帶和統一體。
這些為數眾多的民族社會上演著歷史的興亡。東南亞世界整體又有怎樣的興亡史呢?在漫長的歷史形成過程中,東南亞的民族社會留有傳統不斷積蓄、深化的固有核心部分,在內核之外涂抹上外來精神價值體系。另一方面,它也將文化要素等納入自己的脈絡,基于獨特的鑲嵌拼接(patchwork),不斷進行技術性改良,使得民族文化不斷發展。
而且,在這種地域固有的社會中,隨著時間流逝,獨特的精神文化靜默地深化,與之相適的充實的閑適生活體系也在延續。隨著這種發展,各地區的歷史畫卷緩慢不斷地向前展開。這樣想下去,東南亞的歷史形成中具有怎樣獨特的固有模式呢?
考察我的研究領域吳哥王朝大約六百年的歷史,那么,大致在前吳哥王朝(約1—8世紀末)的6世紀前后或者更早,東南亞似乎從印度引入了畜力犁耕。同一時期,長粒的秈稻普及,當時采用的可能是撒播的種植方式。吳哥窟的浮雕中也刻有農具,被認為是印度風格的犁。
根據碑文,前吳哥時期各地似乎存在叫作“補羅”(城市,碑文中所載的部落單位)的組織,一般認為這是由防衛性的竹籬笆等圍起來的村落。總之,這時大概形成了地域性的自給自足式的村落,而且有負責統籌的補羅長,由他收取稅金。不過,到了吳哥時代(9—15世紀),“補羅”擴大為“補羅曼”(郡、州),在中小河岸和湖岸周邊形成了大村落。
大村和小村基于自然的生產形態而形成,村內進行某種程度的分工。地區的各個集團人口增加,為了擴大耕地而砍伐森林,并創立分支。大村在完善經濟基礎的同時,在村里各處搭建起一根梁柱的小型祠廟[泛靈信仰,即涅達神(Neak Ta)]。很久之后,國王集中財富與權力,建造石造的寺院,向平民炫耀自己的威嚴。
東南亞的國王被描述成神圣的君主。國王建造巨大的紀念建筑,大肆宣示權力,威懾眾人,作為超人之王而君臨天下—國王的統治力都很薄弱,所以要做神靈附體的虛偽表演。
政府在國王行幸的“王道”上架設石橋,連接全國各地,發生地方叛亂時,象軍可以快速抵達鎮壓。通過這條“王道”,物流和精神價值體系的傳播也很容易實施。王國內部,經濟基礎進一步擴大,頻繁營造寺院也帶來技術改革和人力資源集中,進而使大規模修建護國寺院成為可能。寺院裝飾著展現精神價值體系的佛像和浮雕,成為絕世罕有的豪華伽藍。在此之中新的美術樣式不斷出現并發展。國王的政治基礎弱,所以要用非日常的建筑和豪華的祭祀禮儀來奪人耳目。
通常來說,歷史立足的基礎,例如地域經濟如何發展,顯示出發展的可能性或者限制性。東南亞各地的事例中反映的是一種總體上受惠于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的狀況,尤其從糧食這一點來看,用最低限度的努力就可以收獲,只要沒有戰爭,就不會為食物困擾。在東南亞,適應這種自然環境的小規模村落自給自足,且多少帶有獨立性,一直存續。割據一方的首領們爭奪地區霸權,不斷上演著興亡盛衰。
從16世紀起,歐洲為了尋求香料等物品,正式向該地區擴張,逐漸擴大其統治力。雖然日本因鎖國而撤離東南亞,但17世紀前后,西歐的擴張,在所到各處與當地的傳統社會產生沖突,并不斷引起混亂。到了19世紀以后,東南亞開始了大規模排外運動,反對西歐帝國主義侵略。然而,當地的抵抗勢力與西歐帝國主義的戰斗力懸殊,個別的起義都被相繼鎮壓。
最終,東南亞當地傳統中的舊式落后技術和生產活動不再能發揮效力。地域的經濟逐漸被殖民者有意納入殖民地經濟體制,最終變成了服務宗主國的經濟形態。古老的村落社會崩潰,開始受到宗主國的政治、經濟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