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導讀

懷師近來講述的《大學》錄音帶,終于整理成冊,定名《原本大學微言》。

本書名所以取“原本”(又稱古本)兩字,是為了有別于流行八百多年的朱子章句本?!洞髮W》原本,是指西漢戴圣所傳《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原文。自宋朝朱子的章句本流行以后,其他許多注解《大學》的書,如司馬光的《大學廣義》等,都已失傳,甚至坊間連原本《大學》也久不流通。所以到明朝嘉靖年間,王陽明把原本《大學》刻印出來,當時的文士還驚怪起來,不相信還有這一種本子。清朝的李惇甚至還說:“學者有老死不見原文者?!币驗榇蠹壹热恢蛔x朱子的章句,刻《禮記》的人索性就把其中的《大學》《中庸》只存其目錄,把文字都刪除了。本書所采用的原文,是依據清阮元重刊的《宋本禮記注疏本》。

至于懷師為什么要用原本《大學》來講述,詳見本書《開宗明義篇》。至于其微言大義,更遍布全書,有待善為體會。懷師此次講述《大學》,仿若懸河,滔滔不絕,又旁征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史實與學說于一爐,實難加以分段,但為便利讀者閱讀,勉強分為九篇,計含六十四章?,F略述九篇內容如下,以便先有個概略印象:

一、開宗明義。

首先請讀者先熟讀原本《大學》本文,以便閱讀下去時,可以隨時回到《大學》本旨,加以體會、印證。然后從一位教授的來訪,談到自幼誦讀經書的受用,以及延續中華文化的多年心愿,因此而想到流傳已久的“四書”,本有其超越時空的價值,可惜長久以來只被當作考取功名的敲門磚,于今猶有其流弊。

于是回想傳統的農村教育的情景,而肯定《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對于奠定做人的良好基礎,深具意義。

然后,對道、德、天、大人等關鍵字先做說明,并點出《大學》的思想是源自《易經·乾卦·文言》而來,而《大學》原為古代中原文化的代表作,自有其理路脈絡,而不必去篡改原文。對于朱子把“大學之道”竟說成“初學入德之門”,更不以為然。接下來談到《大學》的綱目,以及內明外用的修養次第,使讀者先把握住《大學》的重點。由此而進入《大學》本文的探討,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個總綱。并為了恢復原本《大學》的真面目,先對朱子把“親民”當作“新民”,以及改編《大學》次序,提出了批判。對于朱子把“明德”說成“虛靈不昧”,更詳加探究,而強調要從自知之明做起。

二、七證的修養功夫。

本篇旨在闡釋《大學》所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功夫,實為中國原創的儒家心傳,不只為后來的道家實修者所引用,也為佛家傳入中土時,借用來說明禪定的方法,影響后世甚為深遠。只是這七證的功夫如何修,曾子未加說明,而宋元明清以來的理學家,困于門戶之見,也無法疏解得清楚,更談不到發揚光大。故特借用佛、道兩家學術來加以闡明。對于內證學養有興趣的讀者,此篇最宜深思體會。

三、內明之學。

本篇先闡釋《大學》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并說明向來學者都把“誠意”前面的“格物致知”及“物格知至”的關鍵所在,略而不談,而不知其中內明與外用之環環相扣的密切關系。進而講到要做到“誠意、正心、修身”,就先須“格物致知”,以達到“物格知至”,故對“所知”與“能知”及“心”“意”“識”細加明辨,再講到心物一元、心能轉物的道理,而警醒世人,不要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

總之,此篇闡明自“格物”至“正心”屬內明之學,如果內明修養達到“明德”的境界,由此外用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就須從“修身”做起,故“修身”為內明外用之間的重大關鍵,也就是《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四、外用之學。

本篇旨在闡釋“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的道理。首先說明“齊家”的“家”,是家族的家,不是現代小家庭的家,并推崇中國歷史文化中母德、母教的偉大。從東周以來直到清末,每個朝代的帝王家庭,大多是大有問題的家庭,本篇即以齊桓公(兼述管仲為政之道)、秦始皇(兼述呂不韋的“奇貨”計劃)、劉邦(兼述與他鉤心斗角的呂后)為例,詳加闡述。而給予正面評價的,則以虞舜、漢文帝為例。漢文帝得力于母教,而虞舜成長于父母、弟弟都有心理問題的家庭,卻能孝順父母,友愛弟弟,尤為難得,故特推崇。

五、內外兼修之道。

本篇從《大學》原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講到“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止。這段原本《大學》的原文,被朱子抽調得最厲害。懷師恢復其原來次序,就原本《大學》所說“誠意”內外兼修的“八正知”,詳加闡述。在講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時,引用老子、管子、莊子、佛家、醫家有關身心的學說來加以說明。

進而講述“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有關“修身齊家”容易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心理偏差而產生重大問題,并分別引述趙太后、武姜、弦章、齊景公與晏子、邴吉與漢宣帝、元帝,以及陶朱公及其兒子的史實,來加以說明,并闡釋其帶給現代人的啟示。

六、齊家治國。

本篇從《大學》所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講到“此謂治國在齊其家”。首先談到中國上古社會以“禮治”為主,并引述周室治國齊家的史實,來說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以前,為何會有多人推位讓國的原因。至于后來帝王講求“法治”,則須把握治國當家的原則,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最后從《大學》所引的《詩經》,詳加闡釋不論古今婦德在齊家(或及治國)中的重要性。

七、治國平天下。

本篇講述《大學》最后一段,從“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首先說明古代“天下”的原義,以及“絜矩之道”的意義,以及當政者要先“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其次,講述魏晉南北朝在“胡”“華”民族混合中,那些“家天下”王朝更替的前因后果,以及秦穆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來闡述“治國平天下”之道。最后,對于事關國計民生的財經學說,則以曾子、子貢的故事,《史記·貨殖列傳》的觀點,以及歷史上注重財政的名相、名臣的言論、策略,為長期以來傳統儒家學者陷于義利的矛盾糾結而解套,并期勉國人朝著“民富即國富,國富則民強”的大道前進。

八、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

在依序講述《大學》原文完畢后,本篇總論在佛教傳入中土后,儒家學說,尤其是“四書”“五經”,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演化,以及它與歷朝盛衰的關系。從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談起,歷經唐代的儒佛道,以及《原道》《復性書》的出現,宋儒理學的興起,元朝以藏密為主之下的儒家,明清的科舉利弊,陽明學說的興起,最后談到清朝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并以康熙、雍正、乾隆為例,加以說明。這是一篇非常生動的文化融會史。

九、西方文化與中國。

本篇從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談起,略述清初以來,西方國家的重大變革,以及美國的興起及其文化對世界的強力影響;進而提出國人應加以反思、檢討的三大問題。最后的結語則在說明,在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中,雖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而立國的精神主要還是奠定在儒家的基礎上,而儒家思想的精義,在國際之間向來是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盡力輔助弱小國家民族的。至于西方人會有“黃禍”的誤解,則起自于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的西征,這是中國歷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別的歷史背景(詳見第五十八章)。因此正告西方學者如亨廷頓之流,不應挑起文化之間的互相敵視,引起人類爭戰的悲劇。中國是由歷史上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而中國文化也在歷史上融合了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坝腥菽舜蟆?,中國及其文化永遠是開放心胸,希望“禮運大同”,以達到和平共存、互相繁榮文明的世界。

以上九篇概要,只是給讀者鳥瞰全書的來龍去脈,至于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處處引人入勝,時興慧解,則有賴讀者親自一游。

最后應該說明的是,在把近百卷的錄音帶整理成初稿的過程中,曾經參與文字整理工作的有:蔡策、李淑君、勞政武等先生。

參與校訂的有:李素美、劉雨虹、來新國、李青原、韋志暢、趙海英、朱守正、彭嘉恒、馬有慧、陳定國、陳美珍、杜忠誥、謝錦揚、陳照鳳、歐陽哲、郭姮等先生、小姐。參與打字及校對的有宏忍法師,傅莉、李儀華、李茵麗等小姐。在如此群智群力合作下,終于完成文字初稿,最后交由我再做整理,雖自知學識粗淺,不足以荷任,只因退休下來,較有時間,而無理由可以推辭。而今兢兢將此懷師講述大作出版,若仍有錯誤,其咎在我,敬祈各位先進不吝賜正為感。

周勛男

一九九八年三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上饶县| 新巴尔虎右旗| 桂林市| 托克逊县| 克拉玛依市| 孙吴县| 伊金霍洛旗| 依安县| 安义县| 大连市| 临泽县| 富源县| 清镇市| 长丰县| 锦州市| 昂仁县| 大埔区| 新丰县| 张家口市| 蚌埠市| 三台县| 荥阳市| 佛学| 舟曲县| 汕尾市| 保德县| 陆川县| 寿阳县| 罗田县| 个旧市| 榆树市| 青岛市| 潼关县| 正蓝旗| 石家庄市| 禹州市| 崇仁县| 德阳市| 崇州市| 定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