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文殊師利菩薩

什么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如何發起清凈心

發了清凈心有什么好處

如何不墮入邪見

什么是無明

什么是空

無明妄想如何斷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告佛言:……”

第一位出場代表問法的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乃七佛之師,又名諸佛之師。在佛教造像上,文殊菩薩騎著獅子,獅子代表百獸之王,獅子吼,百獸腦裂,威猛無比。在密教的塑像上,文殊菩薩則是一手拿寶劍,一手拿經典,此劍乃智慧之劍,拔開慧劍,斬斷情絲,代表著智慧成就。如何成就智慧?《金剛經》告訴我們,必定要福德夠了,智慧才得以開發,也是自求多福,自我解脫的道理。學佛是靠自己,不是靠別人幫忙,也不是靠佛菩薩保佑。世界上最大的福報就是智慧,縱然當上皇帝,或是財福多得足以買下整個地球,仍然買不到智慧;智慧不是權力金錢所能換取得來的。成佛是福德夠了,智慧到了,不是功夫問題。以上是對文殊菩薩簡單的介紹,也點出學佛首重智慧。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這些是印度的禮節,如同中國古禮的打躬作揖,三跪九叩。頂禮要五體投地,兩手兩足著地,額頭要碰到長輩的腳。右繞三匝,合掌向右繞三圈,口中還要贊嘆一番。叉手不是兩手叉腰,是合掌的意思。

“大悲世尊,愿為此會諸來法眾,說于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凈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大悲世尊”就是說大慈大悲天上天下最值得我們尊敬的佛啊!世尊是對佛的尊稱,“世”不只指我們人世間,包括天上天下,“尊”即人天師表。“愿為此會諸來法眾”,希望您為這里在座那么多從各處來求佛法的大眾們解說。說什么呢?“說于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如來就是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謂之佛,大徹大悟成佛之后,就稱如來。《金剛經》上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所謂“如來”指什么呢?什么東西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我們拿《金剛經》來注解《圓覺經》,或以《圓覺經》來注解《金剛經》,就很清楚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指的就是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本起是成佛的根本,如做生意要以鈔票做本錢,寫字總得拿支筆,成佛靠什么呢?——清凈,清凈是成佛的第一步,成佛的基因、因地。法行是法門,如何能做到清凈?達到清凈的法門是什么?清凈的反面就是不清凈,也就是煩惱、散亂、妄想。我們要求得身心清凈很難,人心都不清凈,是不是?

以上是文殊菩薩所問的主題,接下來還有副題。“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凈心”,菩薩等于中國文化中圣賢里的賢人,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等有大成就者就是圣人;那些正在進德修業,尚未達到圓滿境地,而小有成就者是賢人,如子思、曾子。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翻譯的簡化,中文有時翻譯為大士或開士,然而大士或開士尚不足以概括菩薩的意義。菩薩有覺悟有情之義,覺悟是自己已經悟道,但是功德沒有圓滿,世界上最多情的人便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度盡一切眾生,眾生那么多,怎么度得完?你的痛苦我來挑,你的煩惱我來解決,你的困難我來幫忙,你說多情不多情?這就是菩薩行為,中國文學里有兩句詩: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文殊菩薩所問的第一個主題,是如何成佛?文殊菩薩也在此點出了問題的答案,要想成佛,就是要得到本起清凈因地法行,身心隨時都在清凈中,如此修行就可以成佛。假使心中有所求,有修道之念,想圖個清凈,那就不清凈了,必須擺脫這一念,才是畢竟清凈。不過,這個境界太高了,不容易達到,因此,文殊菩薩退而求其次,而問大乘菩薩們如何發起清凈心?

我們經常聽到佛教的朋友們說發心,一般所說的發心,不外乎出點錢出點力,這是發小的心。經典上說發菩提心,什么是發菩提心?大徹大悟而成佛,這是真發心。發菩提心又叫發大悲心,真開悟成道的人沒有不大慈大悲。真開悟了,才可以無我,才可以犧牲自我度一切眾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體,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圓覺經》此處所講的清凈心。諸大菩薩雖然在大慈大悲中,自性卻清清凈凈。菩提者覺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凈心,才進入大慈大悲菩薩道。

發了清凈心有什么好處?可以遠離諸病。什么病?頭痛、牙痛、胃痛、心臟病、肝臟病、腎臟病,這些是肉體地水火風四大不調所引起有形的病,還有屬于心理無形的病,諸如一切煩惱,一切希求,一切妄念,貪、瞋、癡、慢、疑等等都是病。

佛眼看世間,一切眾生皆在病中。病從何來?病從業生。每個人的因果報應不同,身體健康情況都不同,有些人天生身體健康,到了七八十歲,還步履輕便,精神奕奕;有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在病中即愁中;另有些業力重的人,沒病還自認為有病,到處求神問卜找藥吃。業從哪里來?業由心造。換句話說,要如何才能身心無病呢?很簡單,發清凈心,就可以遠離諸病。

講到“發清凈心,遠離諸病”,中國禪宗有個故事。禪宗的教育法很特殊,如德山棒、臨濟喝、云門餅、趙州茶,再加上慈明罵。宋代慈明禪師喜歡呵佛罵祖,罵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罵是出了名的,他的佛法可也了不起。當時的駙馬爺是他的同參道友,也參禪開悟了的,臨死前,寫封信給慈明,告訴他要走了。慈明乘船趕去,駙馬等他一到,兩人談了幾句就走了。慈明禪師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風,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說:“師父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師,現在嘴巴歪了,回去怎么見人?”

這位師父平日愛罵人,呵佛罵祖慣了,現在果報來了,嘴巴都罵歪了,這怎么辦?

慈明禪師說:“別急!不用擔心!”然后雙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說:“你看!這不就好了!”果然嘴就不歪了。大家想一想慈明何以有此本事?

還有一位天王道悟禪師,整天打坐,縣長來訪,亦不加理會,把縣長惹惱了,叫人把這個和尚丟到河里,河里浮出一朵蓮花,他就坐在蓮花上面,這下子把這些人嚇住了,因此感化了這位縣長,成為他的皈依徒弟。天王道悟后來生病躺在床上,疼痛難過得哎喲——哎喲——地叫。

旁邊服侍的徒弟說:“師父!您叫輕一點好不好?你是悟了道的大和尚,叫那么大聲,讓人聽見,多丟臉!師父啊!您當年的威風哪里去了?”

悟了道的師父生病還哎喲哎喲地叫,這像什么話?他的道悟到哪里去了?天王道悟一聽不再叫了,說:“哦!不對呀?我痛得叫哎喲哎喲哩,有個不痛的,你們知道不知道?”這幾個徒弟都說不知道。

師父說:“我傳給你們要不要?”

“當然要,求之不得。”

“好!喔喲!這個是不痛的!”然后,兩腿一盤,走了。

各位參參看!哎喲哎喲叫的是痛的,喔喲喔喲叫的是不痛的,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文殊菩薩問了菩薩如何發清凈心,遠離諸病的問題后,還問了另一個副題,如何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我們現在還沒有到末世,到了末世末法時代,連佛像、經典都沒有,只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現在是像法時代,還有佛像、經典流傳,還算是好的時代。到了末法時代,那就很慘了,人類互相殘殺,連草木都可殺人。文殊菩薩的慈悲心顧慮很周到,請求釋迦牟尼佛,設法使未來末法時代有善根求大乘菩薩道的眾生,不墮入邪見中。此所謂邪見,是指不正,歪了,偏了,凡是偏離了佛法的正知正見,都屬邪見;也可以說,凡是學佛修道離開了此清凈心,都是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這是印度禮儀對師道佛法的尊重。文殊菩薩說完了這些話之后,五體投地,行大禮,如同中國傳統禮節的頓首稽顙。頓首,把頭叩在地上;稽顙,額頭碰到地。

講到頓首稽顙,在此順便提一提中國的喪禮。像我現在年紀大了,看報紙所關心的不是紅字的喜事,而是黑字的訃文,看看哪位朋友又走了。看這些訃文,經常笑話百出,死在醫院里,也稱壽終正寢。正寢是指家里的主臥室,我們以前都是把家里最好最大最主要的房子給父母住。子女無論官做得多大,地位多高,也不敢睡正寢。壽終正寢是說死在家里的主臥室里。

人死之后,等尸體完全冷卻,再移到大廳,經過小殮大殮,讓大家看清楚是清清白白死的,不是被謀害死的,然后下葬。不像現在人死不到五分鐘,立刻送到殯儀館,往池子一丟,泡在冰水里。然后跑到別人家里,坐在大廳,嚎啕大哭,這些都不合中國古禮。報喪是不準進人家家門的,只能站在門外,對方出來,不論大人小孩,孝子都要跪下。所以訃文里“頓首稽顙”是向大家跪下磕頭的意思。現代的中國人已經沒有中國文化了。

如是三請,終而復始。同樣的話重復講三次,表示慎重。如同國家的法律條文,在立法院里要三讀才能通過。這是印度古禮,表示對老師對真理的尊重。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此時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菩薩說:好的!好的!善男子(尊稱也),你們能夠為諸菩薩,詢問如何成佛的基本修行法門,以及為末世一切求大乘道的眾生,得到正確的認識,使得正法保持在世間,使眾生不墮入邪見之中。你現在仔細地聽,我為你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文殊師利菩薩聽到了釋迦牟尼佛答應說法之后,心里很歡喜,退回到自己的座位,其他大眾也靜靜地洗耳恭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善男子”,等于說諸位同學、各位女士、各位先生。由此可見,釋迦牟尼佛很客氣很謙虛,慈愛而謙和,有如《論語》中孔子的學生形容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看起來好像很威嚴,跟他一接近,就覺得他和藹慈祥。

“無上法王”,成了佛才有資格稱無上法王。佛是至高無上的萬法之王,超乎一切群眾之上,超乎一切國土之上,他是人類精神的皈依。釋迦牟尼佛亦稱為空王,如同中國稱孔子為素王,素是純凈的意思。西藏密宗有位大寶法王,是密宗花教的八思巴,年十五歲即六通具足,當忽必烈征服西藏時,拜他為師,奉為大元帝國國師,并封為大寶法王。后來代代相傳,襲稱此號,但是也只敢稱為大寶法王,不敢稱無上法王,只有佛才有資格稱無上法王。

陀羅尼是梵語,總持,總綱的意思,它是八萬四千法門的根本總法。密宗稱一切咒語為陀羅尼,陀羅尼還含有能持能遮的意思,能持是使善法不退,能遮是使惡法不生。

成了佛的無上法王,有個大總持的法門叫作“圓覺”,圓代表圓滿,沒有缺陷,沒有滲漏,圓也包括了一切時間,包括了一切空間,無時不在,無所不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成佛,隨時隨地可以圓滿覺性,隨時隨地可以悟道。

此圓覺流出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清凈在中國文化講來,就是齋戒沐浴,洗頭洗澡,把身體從頭到腳洗得干干凈凈,然后心里不敢胡思亂想,不敢隨意動念,這叫持齋。持齋乃指齋心,內心清清凈凈。持齋不是吃素,一般把吃素叫作持齋,這是不對的。不吃蔥、蒜、韭、芥末、興渠等五葷叫吃素,后來人搞錯了,便將錯就錯。

流出一切真如,什么是真如?真如乃道體也,真心之體,禪宗所謂明心見性,就是要見到此真如道體。凈土宗的三經一論——《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大乘起信論》,其中馬鳴菩薩著的《大乘起信論》所講的,便是真如門與妄想門。煩惱妄想是一切眾生造業的根本,煩惱妄想清凈了,證得真如,即便成佛。真如翻譯得極妙極佳,真如,如真,好像真的。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前面已經解釋過了,不再重復。《金剛經》的重點,在強調如何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如何悟道成佛。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師寫了一本《菩提道次第廣論》,敘述成佛的次第方法。

釋迦牟尼佛臨走前,講了一部《涅槃經》,涅槃就是如來自性的別名。涅槃也是寂滅的意思,寂滅不是什么都沒有了,而是本來清凈,本來寂靜。涅槃不是死亡,而是永遠存在。所以,釋迦牟尼佛臨走前說“常”“樂”“我”“凈”,把以往所說的“無常”“苦”“空”“無我”全都推翻了,不要以為他真的走了,沒有,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學菩薩道,要修六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修此六種波羅蜜,到達彼岸。彼岸指哪個岸?成佛之岸,脫離苦海之岸。

圓覺涵蓋了此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波羅蜜,乃一切大法之總法,一切大法之總源。讀《圓覺經》,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

所有佛都是依此圓覺法門教授歷代菩薩,此圓覺法門是佛法之根本大法。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凡是想要成佛,都必須根據此圓覺修法,才能成佛。

本起因地——成佛的工具從哪里找?在我們自己這里找。在我們普通凡夫里有個東西,就是會思想,會起煩惱的東西,人的一切活動都靠他,要把他找出來,他是成佛的本起因地。

這又如何找呢?很簡單,就在人的一念之間。什么是我們的第一念?當我們覺得這個問題很稀奇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念了。各位能不能記得,早晨起來第一個念頭想的是什么?想不起來,好,沒關系,那么,你有沒有把握知道,明天早上醒來第一個念頭會想什么?本起因地要在這個地方去找。

你說我還是找不到,怎么辦呢?皆依圓照清凈覺相,這就是傳法了,把修行的方法也告訴你了。隨時圓滿觀照,照什么呢?回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的思想念頭怎么來怎么去,要清清楚楚。記住,要圓照,不是偏照。打坐的時候觀照很清楚,下了座就亂了、迷糊了,那不叫圓照。要在忙中亂中,隨時隨地觀照自己的念頭。

觀照念頭并不是要你不想,唉喲!我怎么又去想?好像“想”與你是冤家似的。有念頭來,不用怕,要知道人的思想念頭是留不住的,不信,你留留看!留得住嗎?人的思想妄念留不住,但是,要送也送不走。你不去想它,它偏要想,很可惡!對不對?人的思想就那么怪,注意,這就是無明。例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咦?外面下雨了!門不曉得有沒有關?糟糕!妄想又來了,不應該!不應該!我們一天到晚就在后悔妄想里轉,如此妄想無明如何清凈得了?

那么,有些人打坐,靜靜地坐在那里不動,是否就圓照清凈了呢?一點也不,忙得很,心里想的可多呢!我坐了那么久,氣怎么還沒有動?是不是上了當?我怎么還沒有開悟?如來大法難道是這樣嗎?那不叫圓照,換一個字,叫怨照,各位想想看,是不是這樣?

當你察覺妄想來的時候,就是清凈,因為妄想早已跑掉了,當下清凈,本來清凈,不用再去想把妄想空掉,妄想不空而自空。如此一念清凈下去,圓照下去,慢慢修下去,便可以永斷無明,便可以成佛。

“云何無明?”

什么是無明?無明是佛學的名詞。在小乘佛法里,無明是十二因緣的起首,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我們的思想情緒都是無明,生從哪里來?死向何處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誰?死后是否真有輪回?有沒有我?這些一概不知,皆在無明中。大無明就是一切的大疑問,學佛不從這里入手,一切都是空事,沒有用,“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此是因地法門。

其次,我們心念的來去,以及思想情緒控制不住,自己做不了主,反而做了思想情緒的奴隸,這些妄想煩惱從哪里來?是唯心?是唯物?是生理?是心理?自己永遠搞不清楚,這就是無明。假如這個因地法門認識不清,只求佛保佑,求佛加庇,說老實話,這正是無明煩惱。

佛說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文殊菩薩擔心我們不但無明斷不掉,連無明是什么東西都莫名其妙,所以,特別代我們提出問題:云何無明?

下面是佛對無明所作的回答。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什么是無明?實在很難作答。我們知道凡是善于說法者,都善用比喻。人的思想與感情經常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人世間的語言文字有限,所以,人與人交談,要面對面,看表情、手勢、動作才能了解得清楚。

其實,語言加上這些表情動作,還無法真正完全明了,否則,人與人之間,不會有那么多誤會。要想以世間的文字語言,來表示形而上的道,非常困難。因此,大教主都善于用比喻,佛經里比喻最多,故事也最多,基督教的新舊約圣經里比喻也特別多,猶太人的法典里比喻也是一樣多。比喻是語意表達最好的方式,但是,我們人反而受比喻的影響,抓住比喻當真話,例如問說:月亮在哪里?便用手指一指,月亮在那里,結果,把手指當作月亮了!這是很可憐的事。現在,釋迦牟尼佛也只好用比喻來解釋。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無明就是顛倒,顛倒乃佛經所提出,而意義特別深遠。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其實這句話已經把一切佛法都講完了。我經常說個笑話,人本來就顛倒了。你看!上帝造人就造顛倒了。兩只眼睛都長在前面,后面什么都看不見,所以走路會被車子撞倒,假如眼睛一只長在前面,一只長在后面,就不會有那么多車禍了。眉毛長在手指頭上的話,早晨起來當牙刷用,多方便。鼻子倒過來,吃完飯,把筷子往鼻子一插;下雨打傘也方便,往鼻子上一插,不用手撐著。嘴巴假如長在頭頂上,吃飯往頭上一倒,免得浪費時間。口袋里的鈔票臟得要命,又不能當飯吃,卻要數了又數,然后還要放在保險柜里。人不吃它就會死的米、麥,卻擺在那里沒有人理,你說眾生顛倒不顛倒?黃金、鉆石能做什么用?卻珍惜得不得了,貴得要命,結果,還惹來殺身之禍,顛倒不顛倒?說什么打是情,罵是愛,顛倒!

人世間沒有一樣不顛倒,眾生顛倒,知見不正,樣樣顛倒。不顛倒,就成佛了。佛是什么?中國禪宗祖師說佛是無事的凡夫,沒有事的平凡人,哪個人能夠做得到?都是無事生非,都在顛倒之中。

中國禪宗的傅大士,南北朝時代人,彌勒菩薩的化身,與達摩祖師見過面。他寫了一首顛倒的偈子: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首偈子千古以來,有幾人參通?如果能參通,你就悟道了。有些學道的人說這是密宗啊!空手把鋤頭,打坐陽氣一動,兩手趕緊結個手印。步行騎水牛,哦!任督二脈通了。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口水是甜的,趕緊咽下去。這樣講真是亂七八糟,顛倒中的顛倒。我當年的禪宗老師說:這首偈子永遠參不透的。我說先生(我們以前稱老師為先生),您露一點消息給我們好不好?“好呀!”他說:“半夜起來賊咬狗,撿個狗來打石頭,從來不說顛倒話,陽溝踏在腳里頭。”哈!更顛倒!

如何才不顛倒呢?明代大詩僧蒼雪大師有首詩:

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

這才不顛倒!這才有資格參禪。

所有眾生一動思想,一有情緒就是顛倒。世法與佛法是同樣的道理,我常常鼓勵出家的同學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紅樓夢》里有兩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賈寶玉一輩子最討厭這兩句話,這兩句是賈寶玉的父親親自所寫,借此教育他,后來,賈寶玉懂了這兩句話,也就出家當和尚去了。其實,什么是世間法?什么是出世法?《紅樓夢》全都給你點出來了,只是一般人看不懂罷了。我們從顛倒的觀念來看世間,很多人做人處事,無一不顛倒,時時顛倒,處處顛倒。本來很簡單的一件事,好好的一件事,搞到后來,吵起架來,大家弄得不愉快,就是因為世事不能洞明,人情不夠練達,把事情搞顛倒了。

再說,人們不只是世間法顛倒,嚴格說來,念佛打坐想成佛,是不是也顛倒?這是個大問題,因為佛不在念中求,佛不在坐中求,更不在拜中求。那么,佛究竟從何處求?假如這個問題沒有搞清楚,目標都迷迷糊糊,你說你學佛,豈不顛倒焉哉?

下面佛再解釋什么是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釋迦牟尼佛在此作了一個比喻,如同我們走路,走到一個地方,突然迷失了方向,一時迷糊,東西南北分不出。地球是圓的,本來沒有方位,東西南北是人定出來的,根據太陽及地球磁場定出來的。那么,誰令你迷失方向呢?無主宰,不是鬼,不是神,也不是上帝,而是你自己迷掉了。

如何四方易處呢?如何迷掉的呢?學佛必須要把這個原因找出來,學佛第一步必須先認識清楚什么是不顛倒的,什么是正的。不過,佛沒有講,他說妄認四大為自身相,他說我們搞錯了,弄顛倒了,把肉體當成我,肉體是四大合成,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堅固的物質謂之地大,如石頭、土地、高山,在人體說來就是骨頭肌肉。水大,地球上的雨水、冰雪,人體上的血液、膿痰、尿、汗都屬水大。火大,外界的太陽能,人體內的體溫都屬于火大。風大,大自然的氣流,人體里的呼吸謂之風大。我們的身體是由這些四大合成的機器,但是,這些不是我,只是我之所屬,只是擁有幾十年的使用權,走的時候要交還給大地。我們住的大地對我們太好了,給我們吃,給我們住,給我們用,我們還給它什么呢?吐口水,拉大便,倒垃圾,空氣污染,水污染,臟的都給它,最后死的時候,臭的還歸還給它。它也不生氣,照單全收。所以,道家教我們做人要效法天地,只有布施出來,不想回收。佛說一切眾生把這個肉體認作是我,顛倒了,所以,很多人學道打坐盡在身上搞,氣脈通到這里啰!身體搖起來啰!又通到那里啰!最后全通到殯儀館去!身體四大是假的嘛!你把它當真的我,是不是顛倒?

再來呢?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什么是六塵緣影?色,外面的光,眼睛看得見的東西。聲,耳朵聽得見的聲音。香,鼻子聞得到的氣味。味,舌頭嘗得到的味道。觸,身體感受得到的感覺。法,意識想得到的思維。四大所合成的肉體則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機能。外界的六塵,六種物理現象,與肉體的六根相互作用,產生了影像,謂之六塵緣影。例如,照片、電影、電視都是緣影,都是假象,可是,這些緣影很厲害唷!都會引動我們的喜怒哀樂。看到它們痛苦,我們也痛苦;看到它們高興,我們也高興。你看!我們人多么顛倒!明明知道是假的,還是要受它影響。

想想我們的思想,都在六塵緣影中顛倒。例如最近流行的電影《甘地傳》,看完回到家,還在感嘆甘地真偉大。這部電影就是那么感動人,感動得當場掉眼淚,為什么呢?就是因為被六塵緣影所欺騙。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六塵緣影,昨天所發生的事情能留得住嗎?能再把它擺在眼前嗎?不能,這些都過去了,都是六塵緣影。可是,我們經常想起昨天的事,都會氣憤得不得了,難過得不得了,一切眾生都在六塵緣影里玩,把六塵緣影當作自己的心。

好,現在釋迦牟尼佛把這一切都否定了,教導我們四大合成的身體不是真的我,六塵緣影也不是真的我。再深入探究,如果這身心不是我,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我?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下面佛又用了一個比喻,他說“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我們現有的身心不是我,但是,并沒有離開我,它是我們真正生命的反映,如空中花,空中哪有花?把眼睛揉一揉,在空中出現一點一點的,或者頭發昏,看到眼前一點一點的小星星。又如你們打坐看到亮光,看到佛菩薩,對不起,譬彼病目……不能認真,當真你就錯了。及第二月,各位有沒有看到過第二個月亮?月亮只有一個,對不對?可是,月亮多得很,古人有句詩:“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出現一個月亮。水中的月亮是不是真的月亮?不是,是天上月亮的反映。

到這里,各位看,佛經寫得多美。《圓覺經》《楞嚴經》《維摩經》這三部經典的文字,真是美到極點。透過這美麗的文字,我們要了解到這個身心不是真我。

學佛的第一步就是破除無明,不要弄顛倒了,不要把這個假的身心當成真我,把它看得牢牢的。想想看!我們一生時間中百分之九十五都在為這個軀體而忙。它需要睡覺,躺在床上,人生已去了一大半。它會餓,吃三餐飯,可有得忙了,買菜、洗菜,要煮、要炒,吃完了,還要洗,吃下去也挺麻煩,又要排泄出來。早晨起來,還要洗臉;冷了要加衣服,熱了要脫衣服。為了生活奔波,要工作,要受氣,忙了一輩子,結果,它還是不屬于我的,最后屬于殯儀館的焚化爐。你看!我們被它騙得多苦!眾生顛倒!除此之外,又是名,又是利,那更有得忙了,忙了一輩子,結果如何呢?人真是可憐啊!

要透過這些假相來尋找真正的生命,不要被這些六塵緣影騙住了。其實,大家念佛打坐也是在玩自己的六塵緣影,尤其是學道學密宗的最喜歡講夢,跑到我這里來,老師啊!我昨天做了一個夢……如何如何,唉呀!我聽了一個頭三個大,明明是夢,明明是假的,偏偏講了又講,最后還說這個夢是真的,你說眾生顛倒不顛倒?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菩薩說:虛空中實際上并沒有花,虛空就是空的,沒有東西,因為眼睛有病,所以看起來有花。如精神分裂癥的人看到鬼看到神,在他的腦海里、眼睛里的確有鬼。

說到精神病,誰有病?誰沒病?很難判定。絕對沒有病正常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已經圓寂的釋迦牟尼佛,一個是還未出生的彌勒佛。每個人都有病,因為都在顛倒妄執之中。以前我到精神病院看那些病人,待久了,我就發覺不對勁,全體都是病人,你說他們不正常,他們才覺得你不正常呢!后來我對兩位精神病科的醫師說:你們小心唷!搞久了,你們也會變精神病,結果,不出所料,幾年以后真的也都變成精神病。因為眾生顛倒,誰對?誰錯?搞不清楚。

病者妄執,妄執就是把假的抓住當真的。眼睛病了,看到虛空里花朵的存在,就是妄執。因為這樣搞久了搞習慣了,不但迷惑了虛空的樣子,連真的花的樣子也忘記了,都把假的當成真的了。

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我們生了又死,死后再來投生,如此生生死死,輪轉不停,就是因為妄執的緣故,就是因為把假的當真的緣故。此“妄執”就是其他經典所講的“業”。

我以前經常和幾位神父說笑話,我說你們的《圣經》內容涵義很好,可惜,翻譯得很糟,那種白話文是明朝時代翻譯的,沒有文學價值,所以弘揚不開。佛教之所以在中國能生根發展,佛經翻譯文字優美,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折服了中國的知識分子,這點是很大的原因。你說人生來就有罪,令人聽起來就反感,老子我生來就沒有罪,我媽媽也沒有罪,我爸爸也沒有罪,我的老祖宗也沒有罪,為什么上帝說我有罪?不通嘛!但是,上帝說的沒有錯,只是你們不懂,你們沒有辦法依文化背景適當翻譯。人生來不是有罪,而是有缺憾,不完美,不圓滿,也就是說人生來就有業,有善業、惡業,以及不善不惡的無記業,這個業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牽著你跑。

我們在大顛倒之中,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搞不清楚,一切都在妄執,都受業力影響,都被錯誤的思想左右。為什么有煩惱?為什么有痛苦?因為自己妄執。所以中國的禪宗說到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話:“放下。”但是,人就是那么可憐!偏偏放不下。聽了禪宗的放下,天天坐在那里,放下!放下!如此又多了一個妄執——“放下”。

唐代白居易學禪,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等于把《圓覺經》的開頭講完了。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余卻有余。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金剛經》所講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皆空,一切諸相皆非相。有余、無余是佛學的名稱,得了道的境界是無余涅槃,也叫作無為。有余涅槃是小乘境界的道果,無余涅槃是在大乘境界的道果。言下頓悟,一切解脫,謂之“言下忘言一時了”。人生本來是夢,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夢中之夢,都是妄執,都是假的。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空,既然是空,還要求個果位?還想得個道?所以,“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就是光影,夏天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前面路上飄浮著水,這就是陽焰,這是假的光影幻境,怎么會是水呢?“攝動是禪禪是動”,把兩條腿盤起來,把心里的念頭拼命壓下去,以為這就是學佛,以為這就是靜,其實,這才動得厲害。假如你不求清凈也不求空,“只緣無事可思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不禪不動即如如”。

懂了白居易這首詩,才能了解《圓覺經》這一節,佛所告訴文殊菩薩的話,一切眾生皆因妄執而生,人都把假的當成真的。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接下來,佛再進一步解釋什么是無明,無明并沒有一個真東西。例如我們閉起眼睛靜坐,眼睛好像不在看,其實,有沒有看?早就在看。看什么?看到前面黑洞洞,空空的,看這空空的正是無明。再如我們靜靜坐在那里,好像什么都不想,心中一念,若有若無,似想非想,此正是無明。但是,你再一尋找,這個東西在哪里?它沒有體,假的,所以說,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佛在此又作一個比方,例如人在做夢的時候,夢中的境界都是真的,并非沒有。我常告訴人家,當一個人在做夢的時候,不要去叫醒他,叫醒他是罪過,很殘忍。你看有些人做夢時,笑得多甜!他在夢里多享受!多舒服!這種經驗大家都有過吧!

可是,人很可憐,古人有兩句詩:

多情自古空遺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這就是人生。好夢最容易醒,醒來想再接下去,接不下去,所以,不要去叫醒夢中人,讓他多做做好夢。我有時在想,佛說喚醒夢中人,到底是慈悲?還是狠心?我覺得一切眾生讓他做做夢,蠻舒服的!何必去叫醒他呢?

“及至于醒,了無所得。”等到夢醒的時候,才曉得剛才在做夢,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沒有。注意!現在我們正在做夢哦!等到大徹大悟,就會發覺我們白天睜著眼睛做夢,與夜晚閉著眼睛做夢,沒有兩樣。晚上做夢是幻,白天做事一樣是幻。可是,我們凡夫眾生夢中認為是有,醒來還不愿承認它是假的,還想繼續夢下去;明知現在是在夢中,還是愿意沉迷下去。

“如眾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例如我們眼睛生病,看到虛空中有花朵;眼病醫好了,花沒有了,這些亮光哪里去了?從哪里消失的呢?不,不可以這么說。它本來就是沒有的,它本來就是虛幻的,它是空生空滅,它不在虛空中生,而是在你這里生。何以故?為什么呢?無生處故。空中的花本來是假的,因為我們以病態的眼睛去看虛空,虛空才出現花影,虛空還是虛空,虛空中并沒有多出花朵來,當然也就沒有生處,也沒有滅處。

“一切眾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其實,我們真正的生命是無生的,是生而不生。什么是生滅呢?例如我現在講話,各位在聆聽抄寫,動一下,顯出一個現象來,經過一段時間空間,又消滅了,一生一滅,一來一往,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乃至心里所想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滅法。假如我們被這些生滅的現象所轉,就是凡夫。假如能夠發覺在這生生滅滅之中,有個不生不滅的,生而不生,滅而不滅,動而不動,無形無相,就可以如佛經所說:“證無生法忍,登菩薩地。”就可以不須斷除生滅,就不在生死之中。

由此可見,宇宙萬有的現象都是相對的,有生就有滅,有來就有去,有善就有惡,有是就有非,有動就有靜,這是生滅法,現象界兩邊相對,是靠不住的。能生能滅的,而不生不滅的才是佛道。所以,打坐念佛求靜,靜也是生滅法。靜久了,也坐不住,要下來走走,定久了要出定,靜極思動,動極思靜。為什么凡夫想打坐求靜?動久了,煩了,所以想圖個清凈。但是,真讓你靜下來,卻又靜不了。我有幾個朋友很羨慕出家同學的清凈,想退休,我都勸他們不要,為什么?因為很多人一旦退休,沒事做,靜不下來,結果,退到“陰”國去了。所以,學佛的第一步要先能享受寂寞,沒有這種修養,不要談學佛。

想當年我在峨眉山頂閉關的時候,山峰頂上,不要說人影沒有,連鬼影子都沒有。萬山冰雪,孤零零一個我,所謂: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就是如此境界。有時夜晚看經,一盞油燈,一燈如豆,孤燈獨影,那才清凈!那才享受!這才真是享盡清福,是人生一大享受。你們學佛修道,回去看到老婆孩子,抱一抱,然后就走開去打坐,偶爾清凈一下,老婆孩子還是在旁邊,假如真把你丟到人煙絕跡的地方去,保證你嚇都嚇死。

以上是講到妄見生滅,輪轉生死,順便提起。我們繼續看下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佛告訴文殊菩薩成佛的第一步怎么走,我們都有資格成佛,誰都一樣,包括蟑螂、螞蟻一切眾生。第一步因地怎么修呢?“知是空華,即無輪轉”,要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虛空中的花朵,今天我們講的,聽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假的。人生如戲,要曉得我們現在是在唱戲,演父親的就要像個父親,演兒女的就要像兒女,演丈夫的就要像個丈夫,演妻子的就要像妻子,要演得大家都叫好。但是,不要忘了你是在唱戲,唱完戲,卸了妝,都到殯儀館報到去了,這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一般人唱戲都唱昏了頭,上了臺就下不來,上臺容易下臺難。

同時要認識清楚,“亦無身心受彼生死”。生生死死是現象的變化,我們那不生不死的真我,并不在此生死上,你要能找到這真生命,才可以了生死。注意,我們那不生不死的道,“非作故無”,不是造出來的,也不是修出來的。你說我敲了好多木魚,打了好多坐,念了好多咒語,大概可以成佛了吧?哈!那是你妄想!觀自在菩薩在《心經》中不是也告訴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你修他沒有多,你不修他也沒有少,它不是造作出來的。空本來就是空,不是你修出來的。

你們平常打坐覺得空空的,唷!好舒服!好清凈!我見到了空性!不要自欺欺人,那是你自己身心造出來的一種感受。甚至,有的人跑到我這里來說:“老師,糟了!掉了!”我說:“什么掉了?”“那個空空洞洞的掉了!”你們說好不好笑?空不是你修出來的,不是你不修就不空,他不用你修,本來就空。我常常講,不要去空妄想,怎么那么多事?是妄想來空你啊!妄想本來是空,你想留他也留不住,用不著你去空他,所謂: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閑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懂了這個道理,就可以開始修行了,這是如來因地。我此話不會騙你們,講錯了,下地獄,到地藏王菩薩那里第四層地下室,地獄本來十八層,現在時代進步了,又加了四層地下室。(眾笑)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

我們再來體會空。空,是學佛的第一步,也是學佛的最后一步。各位注意!“空!”我剛才說空,有沒有一個空?什么都沒有了對不對?即有即空,即空即有。那么,你說空,現在有沒有知覺?有,有知覺。那知覺不空,不!“彼知覺者,猶如虛空”,因為空,所以有知覺。如果沒有知覺,就不叫空。

“知虛空者,即空華相。”我知道現在空,那個能知之性本來就是空的,你又何必再去空他?妄想來了何必害怕?因為空,所以什么都知道。“亦不可說無知覺性”,你不要認為空就無知覺,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不要認為空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要以為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千萬不要搞錯了。“有無俱遣”,說有也不對,說空也不對,“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不抓住一個有,不抓住一個空,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如是!如是!“是則名為凈覺隨順”,此即是唯心凈土,此即是覺性,順此而行,即是正路。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什么理由呢?“虛空性故”。虛空是個形容詞,我們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把自然界的空間當成虛空,所以,在心理上自己造就一個空空洞洞的境界,以為這就是虛空,實際上,有個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經不是空了。這是第六意識有個虛空的觀念,是加以造就出來的,在唯識的道理講來,就是作意。自然界的虛空其實并不空,里面含有空氣、水分、灰塵、細菌等等。佛法所講的虛空是個名詞的引用,虛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沒有,無以名之,名之曰虛空。千萬不要抓住一個虛空的境界,當作虛空。

其次,我們的無明妄想究竟如何去斷?佛說無明如虛空之花,無生處,無滅處,不了自了,了而不了。這個道理聽起來好像很玄妙,其實很平凡。《心經》里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所謂了或不了,因為它本身是虛空性。例如我們聽的、看的、想的、講的,都是無明所起的作用,你說它有嗎?沒有,用過便休,沒有嗎?當場能夠用,它本身自性是虛空。

“常不動故”,我們也經常誤以為修道修到最后不動,以為不動念,或者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定。這樣的話,何必學佛?學石頭,學死人多好!所謂不動是形容詞,它是動而不動,例如我講話,諸位聽見了沒有?聽見了,這不是動嗎?各位聽到我講話的聲音,乃至聽到外面的車聲,這是動相。假如你到了高山頂上,聽不到任何聲音,那時你聽見了沒有?聽見了,聽見了一個沒有聲音的,這是靜相。動相你聽到了,靜相你也聽到了,動相與靜相,你都清清楚楚,此時念頭沒有動過,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動來知道動,靜來知道靜,能夠知道動靜的那個不在動靜上面,與動靜毫不相干,它是永恒不變的,所以用常不動來形容它,它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

“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來藏是佛法的名詞,所謂如來是悟了道、成了佛的稱呼。如來也是形容詞,好像來了,其實沒有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來,如同我們的思想念頭好像來了,來了又去,自性空故,常不動故。那么,何以謂之“藏”?因為它能生萬法,含藏一切萬有。所謂如來藏,即是一切眾生自性之別稱也。如來藏中無起滅,在我們的自性中無所謂起滅,例如我們研究《圓覺經》,我講了一大堆話,各位也聽了一大堆,所有生起滅了,聽過了都不相干,無生亦無滅。話也聽懂了,書也看到了,但是,用過了便休,自體上都沒有了。看了,懂了,印象馬上過去,無知見故,在自性中都不執著,無知亦無見。何以如此呢?

“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如法界性,此話怎講?我們初步學佛,一定說無明妄想是罪孽,一點都沒有錯。無明妄想為什么那么難以除去呢?如來藏性微妙不可思議,一切眾生妄想業力亦微妙不可思議,轉了此業力就是佛。“如法界性”如何解釋?我們引用的《楞嚴經》上所說:“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清凈本然就是《圓覺經》所講的如來藏性,周遍法界。法界是佛學名稱,比宇宙還廣大,普遍充滿一切時空,此法界超越了我們觀念中的時間、空間。隨眾生之心量大小而大小。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看你的智慧到達什么境界,隨你的業力而發現。《圓覺經》在此講得比較簡化,如法界性,隨你的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我們的心有多大?大得很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干叫兩聲,就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說大不大?但是,如此專心念下去,會不會到呢?會到,如法界性。我們的自性有沒有邊際可量?沒有。究竟圓滿遍十方,不是修了就會比較大,不修就比較小,它本來圓滿,遍滿十方,沒有時間空間的阻礙。懂了這個道理,才能開始學佛,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圓覺經》一開始,文殊菩薩提出問題,問學佛從哪里開始?什么是如來因地法行?等于蓋房子的地基在哪里?佛答復要斷無明。文殊菩薩又再進一步問什么是無明?無明猶如病目見虛空之花朵,虛幻不實。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佛告訴文殊菩薩,要修行大乘菩薩道,要發清凈心,要懂得自性本來清凈的道理,妄想念頭用不著去空它,自去自來,自由自在,無掛無礙。發清凈心是屬于因位,果位則是發菩提心。如何能清凈呢?自性本來清凈,不用你來清凈。懂了這個道理,才是學佛的第一步。

末世眾生依照這樣修行,才不至于墮入邪見,才不至于走岔了路。假如沒有認清這個目標,對不起!根據《圓覺經》來說,都是邪見。不過,萬一走了歪路,也沒有關系,慢慢再繞回來,只是繞一大圈,走了很多冤枉路而已。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以上是釋迦牟尼佛講道的記錄,以三藏十二部分類,謂之長行。后面是偈頌,偈頌的作用是把前面所講的道理加以歸納。在印度來說,這些偈頌是最美麗的詩歌,可以配合音樂唱誦。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文殊汝當知”,文殊菩薩你要知道。

“一切諸如來”,所有一切過去、現在、未來諸佛。

“從于本因地”,修行的基礎,開始的第一步。

“皆以智慧覺”,都是從自己的內心,求得般若智慧覺悟。

“了達于無明”,覺悟通達無明自性本來空。

“知彼如空花”,無明妄想業力有如空花,自生自滅,你不用去空它。

“即能免流轉”,了解無明本空,就可以免除在生死中流轉。

“又如夢中人”,又像做夢的時候,喜、怒、哀、樂樣樣俱全。

“醒時不可得”,醒的時候,什么都沒有了。無明也是如此,如同我們要發脾氣,忽然一想,不值得,氣死了才劃不來,笑一笑,不氣了。這時候,氣憤哪里去了?無所來去,等于醒時不可得。因此,永嘉大師在他的《證道歌》里告訴我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覺者如虛空”,悟了道如何呢?溈山禪師說:“悟了同未悟。”得了道的人與沒有得道的人一樣。什么是佛?禪宗祖師說是:無事的凡夫。

“平等不動轉”,平等就是不二法門,空與有,善與惡,是與非,一切平等,自性本空,所以平等不動轉。假如需要你去空他,就不平等,就動轉了。

“覺遍十方界”,覺悟了以后,了解自性遍滿十方,無所不在。

“即得成佛道”,這樣就可以成佛了。

“眾幻滅無處”,妄想空了到哪里去?難道找個倉庫裝起來不成?妄想自性本空,滅了無處所。

“成道亦無得”,《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假如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半吊子,絕對無道。真有道的人,不會告訴你有道,很平凡,你看不出來。你看真有錢的人,裝起一副窮相,決不會告訴你有錢,對不對?

“本性圓滿故”,為什么?本性圓滿。若認為自己有所得,傲慢自大,那就不圓滿了。自性不增不減,得個什么?

“菩薩于此中”,大乘菩薩們了解了這個道理。

“能發菩提心”,能夠發起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清凈心,一體之兩面。

“末世諸眾生”,未來末世的一切眾生。

“修此免邪見”,依照如此修行,就不會走錯了路。

以上是大智慧的文殊菩薩提問題,佛加以解答。學佛的第一步是智慧,最后成佛的也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

文殊菩薩代替我們問無明妄想如何了斷?佛答復說無明煩惱自性本空,不用你去空他,如空中之虛花,自來自去,自生自滅。能起煩惱妄想的,他本來沒有動搖過,用不著去除它。懂了這個,當下一念清凈,有何放下不放下?!若說放下,放下是他,若說提起,提起也是他,自性本空如夢幻。

懂了這個道理就成了嗎?千萬不可狂妄。縱然見了空性,得了清凈,正好修行。禪宗五祖告訴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所謂“見性起修”。這個道理從《圓覺經》里,看得很明白。文殊菩薩代表智慧,這是第一步;見道以后修道,修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代表行愿,萬德莊嚴,萬行莊嚴。所以,接下來是普賢菩薩登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台县| 绥棱县| 永年县| 沧州市| 郴州市| 闵行区| 怀来县| 福鼎市| 石泉县| 当雄县| 奎屯市| 昭通市| 台中县| 龙海市| 博爱县| 高青县| 新乡市| 环江| 锦州市| 金华市| 桃江县| 巴塘县| 茌平县| 休宁县| 永吉县| 呼伦贝尔市| 自贡市| 弋阳县| 乐平市| 东乌珠穆沁旗| 凉城县| 共和县| 土默特左旗| 万山特区| 重庆市| 钟祥市| 连江县| 平陆县| 乌苏市| 郓城县|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