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大經之真偽
佛陀多羅傳
佛經翻譯在中國
憨山大師注解《圓覺經》
《圓覺經》的十二位菩薩
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今天是我第一次講《圓覺經》,在講《圓覺經》之前,首先跟諸位提一下,有關這本經在臺灣第一次印行的故事。
事隔三十多年了,一九四八年,我首次從南京來到臺灣,當時帶了很多佛像、佛經,打算碰到適合的朋友就送,讓佛經留在臺灣。結果,到臺灣一句話都聽不懂,在基隆的旅館住了三個月之后,又把佛經帶回去了。
一九四九年二月底,又到了臺灣,也同樣在皮箱里,放了些佛經。直到一九四九年底,從各路來臺的人很多,尤其是從四川重慶、西康來的老朋友,都來到我那在基隆的“招待站”。那時候,我家每餐吃飯席開六桌,我內人及煮飯的,都累得受不了;晚上睡覺時,在日本式的榻榻米房子里,到處睡的都是人。
那個時候我到街上逛,看見書店里擺著的,都是一些日文書,找不到幾本中文書,好的《四書》買不到,佛經則更談不上。
我的一位老同學朱鏡宙先生,也來到了臺灣,也住在我家。有一天他告訴我,有一件大事要做。我說什么事?他說不得了,臺灣連一本佛經都沒有。我說豈止沒有佛經,連普通書都缺乏。他說我們要做一件功德,辦個印經處。我說好呀!你去搞!你去搞!因為他是章太炎的女婿,做過財政廳長、銀行董事長,地位高,名氣大,做了很多事。
過了一個多月,有一天他愁眉苦臉回來,告訴我說,臺灣印經處搞不起來。我問為什么?他說錢不夠。我心里想,你老哥身邊的黃金拿幾條出來,不就成了嗎?但是,此話不能講,雖然是老同學,人到了某個階段,不能隨便開玩笑。我順手把抽屜一拉,將里面所有的鈔票抓出來,對他說都給你夠不夠?他趕緊數,大概是兩千多吧!我忘了,那時黃金一兩是二百二十元。數完,他高興得把手舉起來說,夠了!夠了!阿彌陀佛!菩薩保佑!臺灣印經處這下開成了!
我說,好了,你趕緊到臺北去辦吧!我再問:你第一部印什么經?他說唉呀!這又難了,佛經不曉得到哪里找?我說你等著、等著!送官送到縣,送佛送上天,我的皮箱里還有幾本佛經。一翻,《圓覺經》,好不好?好,就印《圓覺經》。
以上是三十年前的一段往事。所以,今天我手里拿著《圓覺經》無限感慨,天下事之因緣多奇妙,想不到三十年后在此講《圓覺經》。
大經之真偽
我平常不太喜歡講《圓覺經》,為什么呢?這真是一部大經,太大了。若分科判教的話,則歸入最大的華嚴宗,華嚴宗是中國唐代以后新興的佛教宗派。其根本經典《華嚴經》的內容包羅萬象,是佛教的大寶庫,所謂“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華嚴經》的重點是講“一真法界”,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確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真是太大、太直截了。所以,我平常很少講《華嚴經》及《圓覺經》。
再說,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脫;都認為這個世界是缺陷的、悲慘的。唯有《華嚴經》所講的,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這也就是所謂的華嚴境界。
《圓覺經》講的是一乘圓教,沒有所謂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見性成佛”,而且是無所偏的圓教。
但是,清末民初很多學者,認為這本《圓覺經》是偽經,因為當時的學術注重考據,疑古之風盛行。中國的學術思想,在近三百年來,偏重于考據實證之學,這是因為清朝的知識分子,看到明代講理學談心性,最后把國家都亡掉了,所謂“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修養好有什么用?所以,清代以后之學風,轉為重實踐及考據。到了清末,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疑古之風盛行。當時梁啟超等說《圓覺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是偽經。他認為這是后代的得道高僧所偽造,不過,假亦假得好。妙的是佛經里文字最美的便是這二經一論。
《圓覺經》是否就如梁氏等所說,是后代大禪師所偽造?不見得。我可以說這的確是真正的佛法。《圓覺經》與《楞嚴經》,應該說是佛教的無上密部,只因為《圓覺經》、《楞嚴經》的文字實在太美了,而一般佛經的文字沒有那么美,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是偽經。
下面我們來看翻譯這本經的佛陀多羅的傳記。
佛陀多羅傳
《宋高僧傳》卷第二記載:佛陀多羅,華言覺救,北天竺罽賓人也(注:唐稱迦濕彌羅,今新疆西南部克什米爾地區,盛產綿羊)。赍多羅莢,誓化支那,止洛陽白馬寺,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此經近譯,不委何年。且隆道為懷,務甄詐妄,但真詮不謬,豈假具知年月耶?救之形跡,莫究其終。大和中,圭峰密公著疏,判解經本一卷,后分二卷成部,續又為鈔,演暢幽邃。今東京、太原、三蜀盛行講演焉。
《佛祖統紀》卷三十九: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六五五年)罽賓國佛陀多羅,于白馬寺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一卷。
佛陀多羅,中文的意思是覺悟救世,他是北印度罽賓人。罽賓是國名,唐朝稱為迦濕彌羅,在新疆的西南邊,現代稱為克什米爾,當地盛產綿羊。佛陀多羅帶來梵文佛經(古代印度人,把佛經寫于多羅樹葉上,稱為多羅莢),發愿將佛經弘揚到中國來,他到了洛陽白馬寺,在那里翻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至于來了多久才通曉中文,以及哪些人幫忙翻譯,都無從考據,所以后人懷疑是偽經。
近代指稱這部經是唐朝翻譯過來,但是,不曉得何年翻譯出來的,由此可見,此經自古就有人開始懷疑了。但“隆道為懷,務甄詐妄”,為了弘揚佛法,我們務必仔細甄別此經是否有錯誤之處。但是研究的結果,不須懷疑,此經所闡釋真如的道理,一點也不偏差,“真詮不謬”。既然是真正的佛法,那又何必一定要確知何年何月所翻譯的呢?站在護法的立場,只要此經大義無誤,不須過于在考據上鉆牛角尖。佛陀多羅這位高僧,最后何時離開中國,到哪里去了,都沒有資料可查考。
唐代大和年間,禪宗的圭峰宗密禪師,將《圓覺經》加以整理注疏,著成判解經本一卷,或分為二卷成為一部書。圭峰禪師后來又繼續著述,闡揚《圓覺經》深奧的道理。宋代時,東京汴梁、山西太原、四川三蜀一帶,都盛行講演《圓覺經》。
另外根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九的記載,唐高宗永徽六年,即公元655年,罽賓國的佛陀多羅,在白馬寺釋譯了《圓覺經》一卷。
佛經翻譯在中國
在此,順便向各位大略提一下,佛經在中國翻譯的慎重情形。
諸位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翻譯佛經很有名的一位外國和尚,就是鳩摩羅什法師。在十六國時代,秦王苻堅為了請鳩摩羅什到中國來,派出了二十萬大兵,消滅了兩個國家。在世界人類文化史上,只有中國才會有這種事,為了請一位學者,一位出家法師,居然派出二十萬大軍去接護,中國文化就有如此氣派。
派去接鳩摩羅什的大將姓呂,接到了新疆,準備進入國境時,聽到秦王苻堅已經失敗,他遂在甘肅自立為王,稱為西涼。鳩摩羅什在西涼待了好幾年,等到西涼亡了,才進入中國長安。
鳩摩羅什到達長安以前,與中國軍隊相處了許多年,所以,他的中文已有了根基。再加上皇帝對他的供養與器重,他的中文當然好。而且,當翻譯佛經時,參加的人很多,不是他一個人。方法是由他講一句,其他人討論再討論,字字斟酌,往往為了一個字,討論了幾個月,才確定一句佛經。
再說唐代玄奘法師的譯經院里,擁有三千人之多,包括在家、出家,集合了全國有智慧、有學識的人才,而且還包括了基督教的傳教士。玄奘法師甚至將祅教的經典也翻譯了,有一部《摩尼竺天經》,不是佛經,那是祅教的經典。玄奘法師還不只如此,他把中國的《老子》翻譯成梵文,送到印度去,可惜現在找不到了,因為印度人不知文化之貴重。不過,現代的中國人,也已不像以前那么重視文化了,這也是中國文化的悲哀!
憨山大師注解《圓覺經》
各位手上拿的《圓覺經直解》,是明末四大高僧蓮池、藕益、紫柏、憨山之中的憨山大師所著。憨山是他的號,法名德清,道德文章好得很,《夢游集》是他一生之著作。另有《憨山大師年譜》,希望大家詳加研讀,尤其是出家的同學們更應細讀,看人家如何讀書,如何出家,如何修行,如何成道。
憨山的母親很了不起,對兒子讀書督課甚嚴。他年紀小被母親逼得緊,便問母親為什么要讀書,母親說:考功名做官呀!他問:做什么官?怎么做?母答:從小做起,最高可到宰相。又問:做了宰相,然后如何呢?母親答說:最后就是罷官(退休免職的意思)。他說:那有什么意思?一生辛苦,到后頭罷了,做他何用?有沒有可以不罷的?母親亦覺得此兒思想特殊,就告訴他說:那你當和尚好了,行遍天下,自由自在,努力修行的話,還可以成佛做祖。他一聽,好!做這個好!所以,十二歲的時候,他媽媽就把他送到廟里。
他的祖師亦了不起,看這個小孩骨氣不凡,為他請了許多名師,教他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歷史、詩、詞、古文等等。他的祖師一直培養他,并沒有馬上要他出家,而且要入世或出世,隨他自己的意思。到了十九歲,他才要求祖師為他披剃。各位看看古人的胸襟氣派,不像現在,一進廟里就把你的頭剃得光光的。
他的一生,對國家的政治、社會、宗教等各方面,貢獻都非常之大。他后來當了國師,連明朝的皇太后都皈依他,萬歷皇帝沒有兒子,皇太后急死了,皇帝沒有兒子很嚴重,請憨山主持法會代帝求子,恰巧生了太子。皇太后對他倍加尊重,同時也因此而牽涉到宮廷政治,曾經被貶到廣東地區。在那里,他復興了曹溪六祖的道場,嶺南的佛法也因他而弘揚開來。
這本《圓覺經直解》,是憨山大師所注解,在此奉勸諸位多閱讀他的注解,不僅可以通達教理,同時也可充實學問,因為學佛做功夫的道理都在其中。
以上是對《圓覺經》的譯者佛陀多羅,及注者憨山大師,所作概略的介紹。至于此經題目《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暫時不講,等全經講完之后,再回過來解釋。現在我們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
如是就是這樣。我聞,我聽到。一時,某個時候。這是佛弟子當年結集佛經時,記性第一的阿難,將釋迦牟尼佛所說過的話,憑著記憶原原本本地重講一遍。為了征信于在場五百位已得神通的大阿羅漢們,每一部佛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表示是我阿難聽到佛這么說的,并不是阿難自己隨便說的。“一時”的道理以前我已說過很多,此處不贅。
“婆伽婆”
婆伽婆,梵音,亦名婆伽梵,是佛之果號。翻譯佛經時,從來不翻,而只是譯音,因為中文沒有相等的字義。英文則叫作Bhagavan。
婆伽婆這個名稱包含六個意義:
一、自在:證了道,成了佛,一切自在。假如一身都是病,痛苦不堪,煩惱多多,這樣就不自在了。
二、熾盛:功德熾盛,智慧熾盛。《般若經》上說菩薩之功德如孔雀食毒。孔雀鳥吃了蜈蚣、毒蛇等百毒后,不但不死,羽毛反而更艷麗更漂亮。大菩薩對于世間法、出世間法、魔法、外道等一切法門悉皆深入,而且愈深入,般若智慧愈廣大。所以,《大般若經》上亦說諸佛菩薩之智慧如大火炬,無論好的如黃金、白銀、金剛鉆,壞的如臭襪子、爛東西等等,丟進大火里,全被燒得精光,化為火焰光明。
三、端嚴:端正而莊嚴,無量相好。舉手投足,任何動作都中規中矩,令人欽敬。
四、名稱:名稱普聞,天上天下,無所不知,因為佛是人天之師。
五、吉祥:大吉利,大吉祥。成佛是真正的大吉利大吉祥,不是世間普通的吉祥。
六、尊貴:佛稱世尊,此“世”不只是指人世間,還包括物質世界、眾生世界,乃至佛菩薩世界,所謂“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婆伽婆有此六種意識,只稱大自在或世尊,均不恰當。因此,一真法界的《圓覺經》,翻譯時為避免以偏概全,“婆伽婆”只好譯音不譯義。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佛在哪里說這部大《圓覺經》呢?譬如《楞伽經》是在錫蘭島上楞伽山所講,《楞嚴經》是在中印度一個國家的首都所講;又如《華嚴經》則不是在人間講,而是在色界天上講。那么,《圓覺經》在哪里講?不在天上,也不在人間,是在自性中講。
“神通大光明藏”是自性境界、大光明定境界。真正證了道,自然進入此大光明定中,同時也得大神通成就。此神通不是變幻魔術,而是大智慧大般若。此神通更不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因為這五通是小神通,鬼神都有。另有第六通——漏盡通,鬼神所無,唯有大阿羅漢才有。佛當然六通具足,然而此六通尚非佛境界,佛之大神通比此六通更為廣大。
大光明藏是人人具足的自心本性,亦是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的大光明境界。此光是常寂光,無相之光,永遠清凈。
三昧正受,三昧是梵音,三昧就是正受。正受是真正得大定,正定的境界。禪靜入定有八萬四千不同的境界,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亦是八萬四千境界中的一種。但是,唯有大徹大悟成佛之后,才有此三昧正定。也就是說,一切凡夫將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之后,才進入正受三昧的境界。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并非一兩個佛有如此境界,任何一個佛成就以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有此境界。任何一個凡夫眾生,自己本身本來就具備這個境界,只是沒有悟道,沒有證道。只要證了道,一定進入此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所謂佛佛道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光嚴是光明莊嚴,住持是永恒不變保持,住持正法,亦謂護持正法。除非悟了道,才有資格稱住持,稱護法。后來禪宗叢林中,也尊稱寺廟之大方丈為“住持”。
“是諸眾生清凈覺地。”
以上所說是佛之境界,但是,假如眾生一念清凈,也一樣可以進入此神通大光明莊嚴境界之中。此境界人人具足,本來就有。不只是人,就連貓、狗、牛、老鼠乃至小小細菌等一切眾生,本身都有此境界。
一般眾生為什么不能達到此清凈光明境界呢?因為住在無明黑暗中,不能自悟自性,不能清凈,自性光明被障礙了。被什么所障礙呢?因為一切眾生晝夜始終沉沒在“散亂”與“昏沉”兩個境界中。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都在散亂中,所謂散亂包括善念、惡念、無記(不善不惡),普通謂之妄想。不散亂的時候便落入昏沉,晚上睡覺是大昏沉,打瞌睡是細昏沉。人生就在此兩個境界中,不是散亂,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散亂。散亂與昏沉合起來謂之妄念。有此妄念,所以不能清凈,自性光明就被障礙了。
為什么要坐禪、念佛、念咒、觀想?就是要做到既不散亂又不昏沉。不散亂又不昏沉就是戒,心中沒有善念,沒有惡念,也沒有無記,一片天真,這是真正的持戒,也就是定;因為沒有散亂沒有昏沉,也就是慧,因為就在清凈般若智慧覺地之中。那么,又如何能達到此清凈覺地呢?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凈土。”
若能把握住這段經文,《圓覺經》不需要講,已經講完了,再講就是多余,再講就是第二義。以下我們姑且作多余的討論。
嚴格說來,學佛坐禪之真正目的,乃在于求得身心寂滅,而不是為了頭痛、腎臟病等各樣病痛,或是去除煩惱,逃避現實等等。一般人學佛打坐都是“垂老投僧,臨死抱佛”的心理,不然就是像做生意貪求好處。
那么,身心如何寂滅呢?現代人不要說寂滅,得止就很難了,平時我們的心不在散亂就在昏沉中,念佛愈念愈煩,打坐愈坐愈亂,如何寂靜得了?注意!不只是“心”要寂滅,滅掉一切煩惱,滅掉一切妄想,“身”也要寂滅。心寂滅還可以想象,“身”如何寂滅得了?這個肉體之軀處處給我們障礙,你念佛可以三天三夜一心不亂,可是你三天不吃東西,便餓得受不了,而且打起坐來,不是這里痛,就是那里痛,不能安詳,此身如何寂滅?
要達到清凈覺地,必須要做到“身”“心”寂滅,才可以進入自心本性的清凈覺地,才可以了解到,我們的自心本來在神通大光明藏中,也就找到自己的自心本性了。不只是心要寂滅,身也要寂滅。縱然你修到心能寂滅,但是身未必能夠如此。所以,我近年要各位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指示,趕緊修不凈觀——白骨觀。必須走這條路,“身”才能得寂滅。否則,無論什么氣脈、明點,單身法、雙身法都沒有用。因為末世的眾生業力重,哪有可能修成這些法門?非修不凈觀、白骨觀不可,千萬注意。
平等本際,修持達到身心寂滅以后,更進一步就是平等本際。西方希臘哲學亦提倡政治人權之平等,釋迦牟尼佛則更徹底提出一切眾生平等,不管你有地位沒地位,有錢沒錢,受教育沒受教育,四肢五官健全不健全,都一律平等。連狗呀!貓呀!牛呀!豬呀!也都和人一樣平等。甚至連諸佛菩薩也一律平等,如文殊師利菩薩及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仍現菩薩相度眾生。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早遠劫前即已成佛,他的徒弟當教主,他化身為菩薩,輔助徒弟教化眾生。無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只要達到身心寂滅,清凈覺地,一念圓覺以后,都一律平等。沒有說過去佛比我早在幾千億劫前成佛,我現在成佛,功夫不及他吧!沒有這回事,只要你悟了道,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一律平等,這是形而上道體的平等。什么是本際?此際不是國際,不是人際,這是一切眾生自性根本,一切佛法根本,“本”是指形而上的道體,任何三世諸佛與一切六道眾生在形而上的道體上,是完全平等沒有差別的。
修持做到了身心寂滅以后,才能達到平等本際。到了平等本際,自然是圓滿十方。在諸佛菩薩自性平等本際里,沒有一處不清凈,沒有一處不圓滿。圓滿就是沒有缺陷,沒有滲漏,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充滿十方,無所不在。東西南北上下謂之十方,充滿整個空間,超乎空間,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隅,不是固定于某一處所。
“不二隨順”,不二就是唯一,一真法界,也即是圓覺境界,干凈處有佛,不凈處有佛;天堂有佛,地獄有佛;善人心中有佛,惡人心中有佛,一切眾生性相平等,此謂不二法門。出世是圓覺,入世亦是圓覺;成佛是圓覺,眾生亦是圓覺,無處不圓覺。
“于不二境現諸凈土”,到此不二境界,自然就是凈土。既不散亂,亦不昏沉,一念清凈,真正凈土現前。
《圓覺經》的十二位菩薩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這部經是大經,佛說此經時,與十萬個大菩薩在一起,此十萬大菩薩不一一列舉,在此僅舉出十二位菩薩名號,《圓覺經》是釋迦牟尼佛答復此十二位菩薩所提問題的經典,所以大陸上的圓覺寺,一進門便供著這十二位大菩薩。這些大菩薩與其眷屬小菩薩們都同樣進入三昧,進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中,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大小菩薩都一律平等,都無我相。無我才能平等,大家無我,同一法界。
現在各位看看這十二位菩薩的排列有沒有道理?讀經要用第三只眼——慧眼,用腦筋想想看,此為思惟修。《圓覺經》這十二位菩薩的排列,已經告訴我們佛法大乘道的修法。第一位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成就,悟了道智慧成就以后,就要起“行”。光想自己修,不入世,不修菩薩行,那是不對的,所以古人罵禪宗容易流入小乘偏空之果,非菩薩道也,這罵得也不無道理。但是,達摩祖師的禪不同,有理入及行入,理入智慧成就以后,須入世修菩薩行。所以文殊師利菩薩之后,接著便是大行大愿普賢菩薩。
但是入世可不容易,必須手眼通天,千手千眼,手是手段方法,眼是智慧方便,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所以大乘菩薩無論魔道、妖道、鬼道、外道、小乘道無所不通,法門無量誓愿學,因此才能有很多的方便,才足以攝受折服各種不同的眾生。這就是普眼菩薩的道理。
有了普眼菩薩的境界以后,修持才能達到金剛藏菩薩顛撲不破的境界。金剛藏的意思一是不為外界所迷惑動搖,再則是粉碎外界的邪魔歪道。
再以后是未來繼承佛位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現在在欲界天的中心——兜率天為天主。兜率天與我們一樣聲色犬馬,五欲俱全,吃喝玩樂樣樣都來,并不清凈。但是,其中有座內院,摒除一切聲色犬馬,彌勒菩薩在此說法,《瑜伽師地論》便是彌勒菩薩在此內院說的。印度的無著菩薩夜晚入定上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說法,早晨出定,作記錄,如此寫成一百卷之《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下一生就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剃光頭,以出世法表相,現出家相成佛。
要如何成佛呢?必須先得到清凈智慧,有了清凈智慧,才能威德自在。如文殊菩薩于釋迦牟尼佛上座即將說法時,引磬一敲說:“說法竟”。釋迦牟尼佛一句話未說,又進去了。文殊菩薩此時說了兩句話:“我為法王,為法自在。”這就是大威德大自在,然后就是辨音菩薩,辯才無礙,法音清凈。辯才無礙,必須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由多生累世說法之功德而來。并且還要凈諸業障,我們的業障可并不那么容易消除,《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業障不是一下子去得掉的,要慢慢一步一步地消。業障除凈以后,才能普覺圓覺等妙二覺,等同于佛。成了佛之后如何?是否就不來了呢?不,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像賢善首菩薩所代表的意義。
《圓覺經》的十二位菩薩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著十二種法門。看懂了這十二位菩薩的排列,才有資格來研究《圓覺經》。
好,下面好戲要開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