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非遺傳統美術與技藝
-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 1009字
- 2020-01-15 16:30:41
二、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以古蜀文化為核心,以歷史文化淵源深厚、區域文化特色顯著、古蜀文化兼容多元、民族文化絢麗多姿等為特點,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目前,“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體系已形成,結構嚴密、機制科學、措施到位,凸顯了四川省“非遺”保護工作的系統性和高效性。2007年,四川省有76個項目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2005年四川省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數的近3倍。2011年4月,全省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項,分別為“藏戲”“《格薩爾》史詩”“中國傳統蠶桑絲技藝(蜀錦)”;入選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羌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景區”等活動的開展,大大推動了四川文化發展熱潮,同時為四川躋身全國文化強省前列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7年6月3日,四川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于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8年5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了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全國共計383個傳統工藝項目入選,涉及紡染織繡、服飾制作、編織扎制、雕刻塑造、家具建筑、金屬加工、剪紙刻繪、陶瓷燒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飾、印刷裝裱、食品制作、中藥炮制、器具制作14個門類。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是為落實2017年初《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關于“建立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的任務要求,經財政部同意,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制定的。
四川傳統工藝資源豐富多彩,蜀繡藝絕天下,青神竹編名揚海外……蜀繡、羌族刺繡、彝族服飾制作技藝、成都漆藝、青神竹編等22項傳統制作工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包括紡染織繡、服飾制作、編織扎制等8個門類。
四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非遺”資源富集、底蘊厚重、特色鮮明。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面臨嚴峻形勢。此次通過的條例,得到了四川省人大常委會眾多委員的肯定,他們認為條例注重與相關法規銜接,重點在項目目錄認定、遺產調查范圍、傳承傳播機制、保障監督和合理利用等方面,將上位法中一些較為原則的規定具體化,增強了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體現了四川的特色和亮點。條例的制定,將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有力的法制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