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管制,商用爆發
1992年,美國國會意識到政府的限制已構成互聯網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于是通過《科學與先進技術法案》,允許商業網絡接入政府所建的骨干網絡如國家科學基金會網(NSFnet),1995年則取消了對商業互聯網的所有限制。及時解除管制,互聯網的商業應用如開閘洪水,迎來爆發式增長。
如果說瑟夫、卡恩、蒂姆·李等人的開創性工作使全球一張網變為現實,美國在線(American Online)1993年向普通的PC使用者提供接入服務,則是將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連接到這張大網上。接下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這張網上找到每個人所需要的信息。
雖然蒂姆·李幾年前就編制了網頁索引,但網頁瀏覽器的普及則始于1994年網景(Netscape)公司發布的商業性產品。1995年微軟(Microsoft)利用Windows近乎壟斷的地位,捆綁推廣它的瀏覽器IE(Internet Explorer),擊敗網景公司,很快占據了90%以上的瀏覽器使用市場。然而正像我們在第7章中討論平臺時所強調的,規模從來就不能保證長久的成功。進入21世紀,微軟IE的市場份額一路下滑,近年來僅剩個位數,遠遠落后于谷歌Chrome的62%。谷歌的崛起得益于一種新的網上信息查找方法,盡管這種方法的原創屬于另一家公司。
當時還是斯坦福大學博士生的楊致遠創辦了雅虎,于1994年推出搜索引擎,用戶不必知道網址,輸入關鍵詞即可根據內容需要查找網頁。雖然網頁搜索工具早已有之,例如蒂姆·李編制的網頁索引就是一個搜索的雛形,但雅虎對于搜索引擎的普及功不可沒。1998年底,雅虎的日均訪問量達到2億多人次,注冊用戶4700萬,成為無可爭議的市場領頭羊。遺憾的是,雅虎在搜索上的先發優勢并沒有持續太久,它的搜索是圖書館式的,按照大類—小類—子類的樹狀目錄查找,不僅對用戶的知識要求高,而且只能手工編制目錄索引,工作效率遠遠跟不上網頁數量的急劇增長。
1996年,同樣是斯坦福大學博士生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在學生宿舍中開發了一種新的搜索方法,根據關鍵詞在網上找出關聯度高的網頁,實現了更高的用戶端查詢效率,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編制索引的方法不需要人工干預,由機器自動執行。1997年兩人試圖將這項技術以1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雅虎,遭到拒絕后,于1998年注冊成立谷歌公司(Google),很快反超雅虎,成為網上瀏覽和搜索的首選工具。
人物

楊致遠,1968年出生在中國臺灣臺北市,2歲喪父,10歲時隨母親移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990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系,只用4年時間便獲得了學士和碩士學位,并結識了大衛·費羅。兩人在1994年共同創立雅虎互聯網導航指南,意識到網頁查詢所蘊含的巨大商機,于次年注冊成立了雅虎公司(YAHOO!),楊任首席執行官。1996年雅虎在納斯達克上市,很快主導了網頁搜索市場。1997年底,雅虎日均訪問量達到9000多萬人次,比所有對手訪問量的總和還要多,1998年12月進一步增加到2.35億人次,注冊用戶數量高達4700萬人。
由于搜索方法落后,雅虎失去市場優勢而漸趨衰落,在與臉書(Facebook)和微軟的收購談判中失敗后,雅虎2016年以48億美元賣給了美國移動通信巨頭威瑞森(Verizon)。
雅虎2005年10億美元投資阿里巴巴,購買了40%的股份,至今仍持有15%(阿里巴巴2019年初的市值為4300億美元)的股份。
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
佩奇(左)和布林(右)在租來的車庫辦公室里
人物

謝爾蓋·布林,猶太裔美國人,1973年出生在蘇聯,6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布林于1990年進入馬里蘭大學攻讀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畢業后前往斯坦福大學繼續深造,在那里認識了計算機博士生拉里·佩奇。在經歷了初期短暫的不甚愉快的交往后,兩人就“在智力上惺惺相惜,成了親密的好友”。布林專注于數據挖掘,佩奇則從學術論文的相互引用得到啟發,重點研究網頁內容的關聯度。兩人最初在宿舍里使用廉價電腦,試圖開發出超文本的網絡搜索引擎。隨著這項計劃越來越有成功的可能性,兩人暫停在斯坦福的學業,從蘇珊·沃西基(后成為谷歌高級副總裁)那里租來車庫,繼續谷歌搜索的研發。
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
人物

拉里·佩奇,1973年出生在美國的一個猶太家庭,父母都是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他本人就讀于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從童年時期起,佩奇就沉浸在科學和技術雜志中,他在2013年的一封給谷歌員工的信中寫道:“我記得(年輕時)花了很多時間仔細閱讀書籍和雜志?!迸迤娉掷m更新自己的知識,以“活到老,學到老”勉勵自己。除了科技,佩奇熱愛音樂,可以演奏薩克斯管。佩奇提到音樂教育激發了他對計算速度的興趣和迷戀,“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覺得音樂訓練為我帶來了谷歌的高速發展”,“假如你是一個打擊樂手,你必須在毫秒級的時間內完成一次擊打”。
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
接入和搜索使互聯網具備了普及每一個人的技術條件,開啟了消費互聯網商業應用的繁榮期。1994年杰夫·貝佐斯(Jeff Bezos)的亞馬遜(Amazon)上線銷售電子書,eBay則在1995年開始網上拍賣以及便利線上交易的電子支付。技術鋪路,商業助推,互聯網用戶數呈現出病毒式增長。
人物

杰夫·貝佐斯,1964年出生于美國新墨西哥州,幼時即表現出對科技的濃厚興趣,他曾操控一個電子鐘將他的小表弟反鎖在房間外,他也曾把父親的車庫改裝成實驗室。高中時他加入佛羅里達大學的“學生科技訓練項目”,畢業時榮獲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入讀普林斯頓大學,獲得電機工程以及計算機科學的學士學位。貝佐斯大學畢業后在華爾街從事金融工作,當他偶然看到一個數字—2300 %時,這是互聯網使用人數的增長率,他激動萬分,便毅然辭掉收入穩定而富足的工作,決心投身互聯網行業,希望獲得像微軟那樣的成功。1995年貝佐斯從紐約搬到西雅圖,用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在郊區租來的車庫中創建了全美第一家網絡零售公司—亞馬遜(最初名叫Cadabra)。隨著網上書店的成功,亞馬遜開始涉足音像、醫藥、寵物、家居、網絡拍賣等眾多領域。
當傳統的圖書出版商申請接入亞馬遜的線上銷售系統時,亞馬遜開發出了API(application programing interface),并于2002年推出Amazon Web Services(AWS),為外部廠商提供諸多線上開發服務,這是云計算的濫觴。2006年3月,亞馬遜簡易儲存服務上線,標志著云存儲的商業化。2019年初,亞馬遜公司一度成為市值第一大公司,超過蘋果、微軟,市值高達7970億美元。
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