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的本質和互聯網
- 許小年
- 2666字
- 2020-01-15 10:22:12
社交媒體與互聯網新技術
面對高速擴張的互聯網,人們自然會想象,遲早有一天網絡要將地球上所有的人連接起來。這一想象正在變成現實,社交媒體的出現使這一天提前到來。
2003年,哈佛大學本科生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創辦了一個網站Facemash,哈佛學生上傳自己的照片,在網上評比看誰更帥或更漂亮。幾天后網站即被學校關閉,理由是侵犯版權和個人隱私。在學校撤除了這些指控后,扎克伯格擴充了網站,在藝術史期末考試之前上傳藝術圖片和評論,幫助學生應付考試。2004年扎克伯格注冊成立臉書公司,第一筆投資來自PayPal的聯合創始人彼得·蒂爾(Peter Thiel)。2012年上市,公司市值高達1040億美元,創造了當時的股票首次發行紀錄。2018年4月,臉書公司的活躍用戶數達到驚人的22億,占世界總人口的30%,同年中國騰訊微信月活躍用戶為11億,兩家社交媒體即囊括了接近一半的世界人口,人類真正進入了地球村時代。
講到互聯網的歷史,史蒂夫·喬布斯是一個不可遺漏的名字。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觸屏智能手機iPhone。由于完全拋棄了鍵盤,這款手機有著比當時同類產品都大、顯示清晰度更高的屏幕,臺式電腦操作系統演變而來的手機操作系統iOS可方便地驅動觸屏,并使手機具備了多數網上操作的功能。iPhone標志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蘋果公司于2010年發布屏幕更大、功能更加齊全的iPad,更進一步。今天人們用到“互聯網”一詞時,在大多數場合下,實際指的就是“移動互聯網”。
人物

史蒂夫·喬布斯,改變世界的美國創新企業家。1955年生于舊金山市,父親是在威斯康星大學攻讀博士的敘利亞人,母親是有瑞士-德國血統的同校學生。小史蒂夫誕生之際就被加州的藍領工人保羅和克拉克·喬布斯夫婦收養,條件是必須保證嬰兒未來的大學教育。喬布斯1972年入讀里德學院,1974年和同學一道去印度尋求精神啟蒙,在那里研習了禪宗,自此終生踐行不輟。1976年他和沃茲尼亞克(Stephen Wozniak)創辦蘋果公司,于次年推出Apple II—世界上第一款量產的個人電腦,配有鼠標和圖形用戶界面。1985年喬布斯離開蘋果創辦NeXT,將以太網、多媒體、數字等技術融入電腦,雖然沒有取得轟動的商業成功,但為他回到蘋果后的創新爆發做了多方面的準備。1997年蘋果與NeXT合并,喬布斯重掌他親自創立的公司,以令人眼花繚亂的速度接連推出iMac、iTunes、iTunes Store、Apple Store、iPod、iPhone、App Store、iPad,成為世紀之交最具創造力和影響力的企業家。2003年喬布斯被診斷出患上胰腺癌,2011年10月去世。喬布斯生前曾說:“我想在宇宙中留下一點痕跡。”他做到了。
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
如同鐵路車輛的調度需要快捷的通信工具,由此而催生了電報,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和海量數據的處理要求更大的數據存儲空間和運算能力,云計算技術應運而生。2006年8月亞馬遜成立子公司Amazon Web Service(AWS),發布彈性計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 2, EC2)。亞馬遜推出云服務帶有偶然性,有一種說法是當初為了給大量的電商冗余IT能力尋找出路。零售有很強的季節性,訂單處理、倉儲物流、計算機軟硬件的能力必須按照高峰期的銷售量來配置,最大銷量通常出現在圣誕節前,圣誕節一過,如何利用閑置能力就成了管理層頭痛的事情。既然閑著,何不出租?云的概念由此而來。又一說是貝佐斯為了打破公司技術部門對資源的壟斷,為每個研發團隊分別配置了計算能力,以鼓勵他們進行創新。
無論真實情況如何,這項技術一經問世就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力。2008年4月谷歌發布Google App Engine,2010年2月微軟啟用Azure,形成美國云計算三足鼎立的格局。國內三大云服務商為2009年創建的阿里云、2010年正式開放對外服務的騰訊云,以及2011年揭幕的華為云。
有了云計算,公司、機構和個人不必再為服務器或電腦的有限資源而發愁。從理論上講,人們只需要一個鍵盤和一塊顯示屏,通過移動互聯網接到網(也就是“云端”)上,在那里調用近乎無限的存儲和計算能力,按照使用量的多少付費給云計算服務商,而不必自己投資建設數據中心和機站。云計算是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相當于電力時代的用戶接入電網獲取電能,而不必自建發電廠和輸電線路。
一般認為,互聯網的中國先行者可以追溯到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的錢天白先生,他在1987年9月14號發出中國的第一封電郵:“越過長城,我們可以觸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1989年中國開始建設四大國家級骨干互聯網絡,1994年全面接入國際互聯網。1995年張樹新創立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標志著互聯網進入尋常百姓家,用戶可以利用普通電話線撥號上網。1996年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張朝陽創建愛特信—搜狐的前身;1997年丁磊設立網易公司,推出中文搜索引擎;1998年馬化騰等5人成立騰訊公司(T);1999年馬云等18人創建阿里巴巴(A);李彥宏則在2000年創建百度(B)。BAT的故事相信讀者耳熟能詳,我們在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回顧網絡的前世今生,我們怎樣評價網絡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意義?電子支付公司PayPal的創始人之一彼得·蒂爾將技術創新分為兩類:從0到1以及從1到N。以筆者的陋見,蒸汽機和鐵路網,或許還要加上輪船航線組成的海運網,是當之無愧的從0到1,對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沖擊遠超今日的電腦加互聯網。第一次使用非自然力,蒸汽機和鐵路網將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帶入現代工商文明。電力網雖然也是一個飛躍,但仍屬于化石燃料能量傳輸的從1到2,從火車運煤、燃燒釋放能量,到燒煤發電,再由電網輸送能量。
電報是通信技術的從0到1,通信第一次超越人類感官所及的范圍,在此之前,人類眼觀長城烽火,耳聽漁陽鼙鼓,只能做短距離的和簡單的信息傳遞。如果電話可以算作通信的從1到2,電視是從2到3,那么互聯網是從0到1,還是從N到N+1?互聯網是否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如是,是一個本質上有什么不同的時代?這些問題我們留給讀者在閱讀本書后思考。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看到了互聯網的強大威力,也看到了它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很多里程碑式的技術創新,例如原子能、激光和基因工程等,為什么都沒有像互聯網這樣令人驚奇和著迷?各種技術的社會反響與它們的實際效能并不總是一致的,原因之一是產品的大眾曝光度。電商和社交平臺把互聯網送進了千家萬戶,原子能則天生寂寞,至今沒有一款用到它的消費品,或許電力除外,但消費者也無法區分是原子能發電還是常規的燃煤發電。與此相類似,幾乎所有的電腦使用者都知道微軟的Windows,而英特爾CPU的知名度則遠遠低于微軟,盡管軟件和硬件同等重要。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英特爾在每一臺使用其CPU的微型機外面都貼上了Intel Inside的標簽,提醒人們注意它對電腦技術的貢獻。
當然,互聯網觸達億萬人的能力并非只靠幸運,它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虛擬空間,將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放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們在下一章介紹規模效應,在第4章推導網絡效應的公式,用以分析各種各樣的互聯網應用。
- 網絡云百問百答
- Truffle Quick Start Guide
- 物聯網安全與深度學習技術
- Learning Swift(Second Edition)
- Building Web Applications with ArcGIS
- 夢工廠之材質N次方:Maya材質手冊
- VMware NSX網絡虛擬化入門
- Master Apache JMeter:From Load Testing to DevOps
- Learning Windows 8 Game Development
- 設備監控技術詳解
- 數據血緣分析原理與實踐
- React Design Patterns and Best Practices(Second Edition)
- 視聽變革:廣電的新媒體戰略
- CDN技術詳解
- SNS網站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