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研究所階段
ARPAnet的成員在1969年底增加到4個,猶他大學和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加入進來,到1981年,ARPAnet連接的區域網增加到213個,獨立于ARPAnet的互聯網也由美國政府機構如航天宇航局、能源部、國家科學基金會以及高等院校分別開發建立。20世紀70年代初,歐洲各國紛紛建立自己的互聯網絡,幾乎和美國同時起步,其中英國開發的X.25網絡數據標準被國際電信聯盟(ITU)接受為國際標準,X.25跨出國界,進入美國、加拿大、中國香港等地。與ARPAnet不同,X.25從一開始就允許包括公司在內的民間機構接入,而前者僅限于軍隊、政府、研究機構和大學。
如此多的網絡并存,各有各的標準,網絡和網絡之間的連接和通信相當困難。意識到統一標準的重要性,美國國防部委托并資助斯坦福大學的文頓·瑟夫(Vinton Cerf,見圖2-2左)進行互聯網通用標準的研究,瑟夫和羅伯特·卡恩(Robert Kahn,見圖2-2右)設計了TCP/IP標準,兩人和其他幾位科學家/工程師被稱為“互聯網之父”。這使我們想起了斯蒂芬森,他在鐵路時代建立了道軌寬度的標準,為線路連接成網絡奠定了基礎。
1983年1月1日,ARPAnet的所有用戶轉換到新的TCP/IP標準上。在這個過程中瑟夫等人第一次使用了“互聯網”(Inter-networking)這個詞,后來它被簡化為Internet,從動名詞“連接網絡”變成了名詞“互聯網”。經過一番爭執,美國人壓倒了歐洲,使其TCP/IP標準成為國際標準,為世界性的互聯網鋪平了道路。
1989年,天才的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向他所在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提出構建萬維網(World-WideWeb)的設想,以方便該組織的研究人員分享和更新信息。這個設想的一端是超文本(Hypertext)鏈接,將分布在不同物理空間的文件、音響、圖片、視頻組織構成多媒體網頁,存放在服務器上;另一端的用戶借助手中的瀏覽器(Browser,同時也是網頁編輯器),在網上將所需的網頁列表展示在終端屏幕上,然后逐一登錄這些網頁,瀏覽、修改、下載,或將自己的網頁上傳。
蒂姆·李的這一設想最終催生了三項對互聯網至關重要的技術發明,一是用于制作網頁的標準語言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二是網頁傳輸和通信的標準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三是俗話說的“網址”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1990年12月20號,蒂姆·李開發出第一個瀏覽器,并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網頁,用來說明他正在從事的萬維網研究項目。萬維網上的無數網頁相當于一個分布式圖書館,只要知道網址,讀者就可以利用瀏覽器很快找到他想要的網頁。1993年,萬維網對所有人免費開放,蒂姆·李一直堅持非營利原則,不申請專利,不收專利費,人人皆可使用,極大地促進了互聯網的擴散和普及。
蒂姆·李并不是當代具有經世濟民情懷的唯一技術大家,在本書第的8章,我們將看到理查德·斯托爾曼(Richard Stallman)和萊納斯·托瓦爾茲(Linus Torvalds)等開源自由軟件的先行者,本來有機會成為比爾·蓋茨(Bill Gates)那樣的億萬富翁,卻自愿選擇了造福社會的道路,激烈地反對為了商業利益而壟斷技術。人性是復雜的,既有富甲天下的野心,也有普惠眾生的抱負,平心而論,這兩種不同的動機對技術進步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物

1955年6月8日,蒂姆·伯納斯-李出生于英格蘭倫敦西南部,父母均為數學家;1976年獲牛津大學王后學院物理學士學位;1980年擔任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獨立承包人;1984年以研究員身份加入該組織;1989年開始構建萬維網;1994年離開CERN,轉至麻省理工學院組建萬維網聯盟(W3 Consortium);2004年獲封為英國爵士;200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7年因“發明萬維網、第一個瀏覽器以及使萬維網得以擴展的基本協議和算法”而獲得圖靈獎。
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圖片由烏爾迪斯·博亞爾斯(Uldis Bojars)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