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域流量池
- 劉翌
- 2840字
- 2020-01-15 10:21:39
1.3 微信開啟了商業社交互聯網時代,私域流量是新時代的紅利
中國互聯網經歷了將近30年的發展,已經從PC互聯網發展到移動互聯網,到了今天,又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拔⑿呕ヂ摼W”這個說法,筆者最早在2017年對外提起,某種意義上,微信代表了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
微信互聯網的本質是什么?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是一個關于時代定義的話題。筆者認為,商業和技術從來是不分家的。在討論我們當前所處的階段時,需要從技術和商業發展的雙重角度來進行判斷和分析。
我們來回顧一下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
1.互聯網1.0:PC互聯網時代
1995—2011年的這16年時間,為中國的PC互聯網時代。PC互聯網有幾個主要特點:
(1)內容的載體是網站;
(2)出現大量垂直領域的流量平臺;
(3)流量的發展歷經分散——集中——壟斷三段路徑,最終搜索成為贏家。
互聯網的構建基礎是內容,而在PC互聯網時代,內容的最佳載體是網站。中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網站規模超600萬個。隨著內容的豐富,逐漸出現了多個垂直內容的集合平臺和工具應用,如新浪、搜狐、網易、優酷、淘寶、QQ、360等。PC互聯網的流量經歷了分散——集中——壟斷三個發展階段,這個過程也是去中心化——中心化——壟斷的過程。最終搜索成為PC互聯網的最大贏家,成為第一入口,也就是PC互聯網流量的壟斷寡頭。企業在選擇推廣渠道時,百度是他們繞不過去的流量入口。
2.互聯網2.0:移動互聯網時代
自2010年起,隨著3G移動網絡以及蘋果、安卓智能手機的出現,我們迎來了互聯網2.0——移動互聯網時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由于上網設備等基礎設施和工具技術的升級,呈現出不同于PC互聯網的特點:
(1)內容的載體從網站升級為APP;
(2)主流應用大幅減少,頭部效應更加明顯;
(3)流量發展路徑和PC互聯網時代類似,但微信取代百度成為新的入口。
一個有趣的數據顯示,隨著技術和工具的升級,移動互聯網僅用了5年時間就發展了超過1000萬個APP。如果把APP看成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站點,那么移動互聯網的建站效率比起PC互聯網大幅上升(PC互聯網:600萬左右站點)。然而,APP數量雖然增加了,但是最終真正留下來的APP卻比PC互聯網時代少了。PC互聯網時代,主流的應用非常多,我們可以同時打開多個窗口,做不同的事情,比如聽歌、聊天、看視頻等。這是因為PC的屏幕足夠大,用戶打開多個窗口依然能有不錯的體驗。但是智能手機不一樣,由于屏幕尺寸比PC小得多,為了保持良好的用戶體驗,一般同一時間只能打開一個應用,即這個應用會“霸屏”。由于應用會霸屏,用戶只會選擇使用最關鍵的應用。這也是許多在PC互聯網時代風靡一時的應用,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銷聲匿跡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們再看看移動互聯網流量發展的特點。從趨勢上看,和PC互聯網非常類似,移動互聯網也經歷了分散——集中——壟斷三個發展階段,同時也是去中心化——中心化——壟斷的過程。但和PC互聯網不同,熟人社交取代了搜索,成為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入口。所以,中國的流量霸主也從百度變成微信。大家也許會很好奇,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流量霸主不是其他的應用,比如今日頭條、抖音、淘寶、微博呢?回答這個問題,要回歸到消費者對手機這個產品的定位上來。
回顧歷史,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前,手機還是功能機,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定位就是用來和熟人(親朋好友)通信交流的(打電話,發短信)工具。而當智能手機出現以后,雖然手機屏幕變大了,速度變快了,應用變多了,但是它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定位依舊是手機,只是變得更加智能了而已。也就是說,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定位未發生根本改變,主要功能依然和功能機時一樣,與熟人(親朋好友)通信。只是通信的方式升級了,比如微信語音部分取代短信和電話;微信群讓多人通信更便捷;朋友圈相當于個人的博客,更方便親朋好友了解自己的最新動態。這就決定了在智能手機時代,最終的流量入口和寡頭必然是熟人社交應用。而在中國,這個平臺恰好是微信。換句話說,就算沒有微信,也會有一款類似的熟人社交產品成為中國智能手機的第一入口。
3.互聯網3.0:商業社交互聯網時代
筆者認為,2013年,中國互聯網開始慢慢進入它的第三個階段——“商業社交互聯網時代:社交+支付”。這個階段是伴隨著微信的發展成熟而出現的,而且當下以及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都將處于這個階段。因此,深刻理解這個階段,對每個企業思考其未來的商業模式十分重要。下面,筆者會重點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考。
首先,互聯網3.0時代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延續,消費者將在移動設備上花更多的時間。上文分析過,移動設備由于其定位未發生根本改變,因此熟人社交應用將繼續保持移動設備第一流量入口的地位。消費者上網的首要目的是消費內容,而基于熟人關系鏈所產生的內容(聊天、動態、視頻等)依然是最優質的內容。所以,熟人社交平臺將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的3.0時代,變成一個基礎設施平臺。而這個平臺,在中國就是微信。
但如果只是社交應用,微信還不足以成為一代互聯網平臺,因為它僅僅解決了C端消費者之間通信和交流的問題,還沒有將其巨量的C端流量釋放給B端,實現流量變現閉環。在解決C端流量分發給B端流量這個關鍵問題上,微信做了幾個關鍵戰略布局:
2012年,推出微信公眾號,讓B端企業可以在微信上搭建自媒體平臺,發布內容。
2013年,推出微信支付,打通支付變現閉環。
2017年,推出微信小程序,讓B端企業可以快速搭建輕APP,發布產品和內容。
這幾個關鍵性的創新,讓微信從一個熟人社交平臺升級為下一代移動端的操作系統,把移動互聯網帶入3.0階段:基于社交+支付的商業社交互聯網階段。說到這里,大家應該就不難理解,為什么BAT、京東、今日頭條、美團等流量平臺都要堅定地推屬于自己的支付體系,為什么新的社交平臺層出不窮,為什么支付寶在看到微信推出支付之后如此著急進入社交領域,為什么抖音作為新一代基于內容的社交平臺崛起以后會快速進軍支付和電商了。
4.私域流量是商業社交互聯網時代的紅利
前面花了很多篇幅講解互聯網發展趨勢,特別是商業社交互聯網演變的過程和特點,背后其實和我們本書要討論的主題——私域流量池息息相關。可以說,由于有了社交+支付,流量的分發規則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在傳統互聯網時代,流量基本聚合在流量平臺上,廣告主要獲取流量,只能通過廣告向流量平臺單向獲取。流量的分發路徑是從平臺到廣告主這樣單向進行的。
而在商業社交互聯網里,每個人都是一個流量體,通過社交關系可以讓流量無限裂變,不再有一個壟斷的流量組織。在這個網絡里,將一群人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流量平臺,其中每個人都有源源不斷生產和裂變流量的能力。在互聯網里,社交為王,基于社交,尤其是熟人社交,產生的流量動力是最大的。因此,社交會源源不斷催生大量的流量紅利。
而支付的出現解決了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讓這些來自社交的流量具備了商業價值。有了大量的流量紅利,再加上支付的應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商業社交互聯網里一個自帶流量的微網站和微商城,既有流量生產能力,也具備流量變現能力。
作為品牌主,如果能夠率先把越來越多的人聚合起來,我們就率先擁有了這個時代的流量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