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戰國:七雄博弈
  • 朱良
  • 1558字
  • 2020-01-16 11:17:28

四面出擊的魏國

這時正是消滅秦國的最佳時機,魏國只要憑借西河這個根據地,居高臨下,大軍直接沖入渭河平原,滅秦易如反掌。吞并秦國以后,魏國領土倍增,西有岐、豐龍興之地,中部依山帶河,東部扼守中原核心地帶,天下一半地利已經握在魏國掌心,一旦把這些領土整合完成,一統天下便只是時間問題了。

但魏武侯卻在秦國最虛弱的時候放過了他們,放過了千載難逢的一統天下的機會。從那以后,魏國地理上的劣勢就漸漸開始顯露出來。

魏國被齊、楚、秦三面包圍,最怕的是長期跟三方保持低烈度沖突,那樣會一直在無謂的戰爭中消耗國力,何況北方的趙國也常常不合作,偶爾也來撈一把,就更嚴重了。

只有迅速吞掉秦國,打開包圍圈,才能破解這個困局。

可是魏武侯卻認為秦國已經被打殘,以后不能構成威脅了,而且窮山惡水的地方也沒什么價值,不必吞并他們,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是中原。所以吞下河西以后,就把戰略重點放到東部,重點向楚國和鄭、衛等中原小國要土地。

這是重大的戰略錯誤!失去了河西地區的秦國必定不會善罷甘休。所以秦國存在一天,跟魏國的對峙就會持續一天。秦、魏對決最終變成了持久戰,使得魏國永遠不能完全從西部戰線抽身,永遠處于兩線甚至多線作戰的局面。

而齊、楚兩大國的勢力范圍已經跟魏國重合,大家互相搶土地,沖突在所難免。在以后的歲月里,魏國將會一直面臨三面受敵的窘境。

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趙、韓兩個親兄弟。三晉聯手,可以無視一切敵人,所以團結趙、韓就成了關系到魏國國運的大事。

好在這兩兄弟暫時都還沒有跟魏國叫板的實力,只能乖乖地聚集到魏侯麾下,共同對敵——

韓國是“戰國七雄”里面最弱的,因此從頭至尾都只能唯魏國馬首是瞻。

韓國從建立的時候起,就是一個被圍困的國家,他們的發展方向只有一個:就是向東南方的鄭、宋擴張。因此初期的韓國,唯一的任務就是跟鄭、宋兩國特別是鄭國掐架。

韓國人自己也信心滿滿地把鄭國當作自己砧板上的肉,一心想要盡快吞掉他們,打開向外擴張的通道。但尷尬的是,他們居然打不過鄭國!

韓、鄭兩國你來我往,形成持久的拉鋸戰。在公元前400年,韓國甚至連國都陽翟都被鄭國軍隊包圍了,真是丟盡了戰國七雄的臉。

同一時期,韓國也在時時敲打宋國,但似乎一直沒有占到過大便宜。直到公元前385年他們打進宋國首都,活捉了宋悼公,算是揚眉吐氣了一把。

再說趙國,它跟魏國的關系很微妙。一方面,魏國的鄴(yè)縣牢牢卡著邯鄲的咽喉,擋住趙國向中原擴張的路徑,所以趙國一直有打掉魏國的沖動;另一方面,趙國的土地傳統上是偏遠地帶,人煙稀少,經濟落后,又時刻面臨北方蠻族的威脅,沒有能力正面對抗魏國,所以只能咽下這口氣,勉強跟魏國保持合作。不過這種合作是不對等的,趙國并沒有從三晉聯盟里面獲得多少利益,好處都讓魏國占去了。

三晉合作的典型案例,除了公元前405年聯合討伐齊國,俘虜齊康公以外,還有多次圍攻楚國的戰爭。

公元前400年,三晉聯軍進攻楚國,打到乘丘。

七年后,楚國報復,攻打韓國。

公元前391年,三晉再一次合作,在大梁和榆關大敗楚軍,打得楚國人丟盔卸甲,搶到大片土地,搶來的大梁后來還成了魏國首都。

三晉聯軍繼續推進,直逼楚國腹地,楚國朝野上下一片驚恐,楚悼王無奈之下只好讓人帶著大量財寶去秦國請求援助,秦惠公派兵襲擊韓國,三晉只好回頭救援,這才讓楚國僥幸逃脫。

楚悼王同時也在聯絡齊國,希望齊、楚共同抗擊三晉。

三晉隨后跟秦軍在武城展開大戰,同時齊國也出動,派兵攻打并且占領了魏國的襄陵。

這時候魏國把主要矛頭對準秦國,在公元前389年發動了著名的陰晉之戰:五萬魏軍大敗五十萬秦軍,徹底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齊、楚、秦三國聯盟因此如鳥獸散。

這幾年,三晉在魏國帶領下,同時抗擊齊、楚、秦三個大國,并且還略占上風,這是驚人的成就。魏國風頭一時無兩,成為毫無爭議的霸主。

但隨后魏武侯就犯了另一個重大錯誤——趕走了偉大的戰神吳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川县| 大埔区| 翁源县| 吉木乃县| 崇义县| 克什克腾旗| 柳江县| 庆云县| 尼勒克县| 苍梧县| 沁源县| 巧家县| 平遥县| 乳源| 贺州市| 朔州市| 肥乡县| 区。| 柯坪县| 阳春市| 弋阳县| 闸北区| 安国市| 龙南县| 鲁山县| 石首市| 玛多县| 遂昌县| 大悟县| 沙坪坝区| 乌兰察布市| 甘南县| 西充县| 广州市| 通许县| 西平县| 揭西县| 博爱县| 长兴县| 昌乐县| 冷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