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七雄博弈
- 朱良
- 1999字
- 2020-01-16 11:17:28
秦國的亡國危機
魏文侯憑借自己超凡的才干,從重重包圍中,為魏國殺出一片廣闊天地,他的兒子魏武侯同樣雄才大略,繼續著父親的稱霸之路。
早在當太子的時候,魏武侯就顯露出卓越的才能。河西之戰中,他是魏國主要的將領之一,曾帶領魏軍打下繁、龐兩地,占領了秦國大片領土。攻打中山國,他隨同樂羊出征,共同完成了這次艱難的遠程作戰,之后被封為中山君,由李克輔佐,坐鎮一方。
以軍功成名的魏武侯,登基以后自然也是個雄武的君王,對于周圍的群魔小丑,他毫不猶豫地給予軍事打擊。再加上魏國的軍事力量本來就稱雄天下,無人能擋,因此形成了四面出擊的態勢。
首先就是繼續文侯時代的河西之戰。
前幾年秦國被魏國欺負得很慘,河西之地整體丟失。這給秦國統治者造成了極大的刺激,他們被迫學習東部國家的先進經驗,開始變法。
例如公元前408年,秦國實行“初租禾”,這是某種程度的土地私有化,跟當年魯國的“初稅畝”類似。但“初稅畝”是一百八十多年前的政策,秦現在才來實行,由此可見秦國的落后。
又如,秦簡公親自頒下命令,朝廷中百官要隨身佩劍,這是為了鼓勵整個國家的尚武風氣。
但秦國的這些所謂“變法”基本屬于邯鄲學步,在東方國家看來就是個笑話而已,根本不足以使他們強大到可以打敗魏國的程度。
不過秦國人可是認真的,他們以為自己真的強大了,從公元前401年開始,他們就卷土重來,想要從魏國手中奪回河西。
魏國根本不把他們瞧在眼里,繼續用吳起守著河西。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管秦人如何拼命,始終無法在吳起手上占到一點便宜。
秦簡公在公元前400年過世。繼任的秦惠公繼承父親的遺志,繼續把收復河西作為國家戰略來執行。
之后若干年,秦國一直在拼命進攻河西的守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終于在公元前389年引發了一場大決戰。
那一年,秦國組織起五十萬人的超大規模軍隊,直撲河西的魏國堡壘,按照當時的人口來說,秦國基本全民出動了,實實在在賭上了國運,對于河西之地是志在必得。
魏國那邊,吳起不僅是軍事天才,也是治國的能臣,他在西河郡推崇儒學,發展經濟,加強城防,經過十幾年的經營,早已把西河郡建成了堅不可摧的軍事要塞。
而且吳起特別善于籠絡軍心。據說當初魏武侯來西河郡召開慶功大會,吳起主持宴席,他把軍士們按照軍功分為三類:立上功的坐前排,使用金銀器皿,享用豬、牛、羊三牲;中等功勞的坐中排,器皿逐漸減少;沒有功勞的坐最后面,席上都是普通器具。慶功宴開完以后,就在太廟外面賞賜有功者的父母妻子,也是嚴格按照功勞來區分。對于死難者,政府每年都會派使者去慰問和賞賜他們的父母。
賞罰如此分明,大家都愿意去為國立功,西河守軍的戰斗力也因此遠遠超過普通軍隊。
現在秦魏決戰在即,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時機,一聽說秦軍到來,魏國將士們不等上級下達命令,自己先紛紛穿上甲胄準備戰斗,片刻之間便集結起上萬人。
秦軍主攻的方向是陰晉城,已經在城外扎下營寨。
吳起向魏武侯請求,派五萬名沒有立過戰功的步兵上前線,自己親自率領他們殺向城外的秦軍。魏武侯同意,并且增派五百乘戰車、三千名騎兵助戰。
這支精銳之師殺向前線,銳不可當,在吳起的指揮下,迅速攻破秦軍防線,打退了十倍于自己的秦軍,造就了歷史上一次驚人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這次大勝只記載于《吳子》中,不一定可信,而且這一年吳起可能已經離開魏國了,但秦國這幾年遭到慘敗是事實。)
秦國收復河西的努力因此遭遇重大挫折,十幾年的勵精圖治付諸東流,這是對他們的重大打擊。
屋漏偏逢連夜雨,秦國國內的政局也不穩定,君王換了一個又一個。
秦惠公執政十三年之后也英年早逝。秦國連續五任君主都死得很早,活得最久的秦簡公也才執政十四年而已,這后面是否有不為人知的內幕,很難說,但對秦國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國君頻繁更換,政策無法連續執行,政府班底也是嚴重不穩定,整個國家也就持續處在不穩定狀態中;國際上又正好處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秦國自然就被拋到了后面。盡管秦簡公、秦惠公都是奮發有為的君王,卻也挽救不了秦國的頹勢。
秦國的厄運還沒結束。秦惠公之后,繼任者是不到兩歲的秦出公,由他的母親小主夫人執政。主少國疑,權臣當道,孤兒寡母獨撐大局,這是把國家引向動亂的標準配置,各方勢力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當年秦靈公死后,他的叔叔悼子(秦簡公)趁亂奪到君位。靈公的兒子公子連年方九歲,逃出了秦國到魏國去避難。
魏文侯父子都認為公子連是一張可以利用的好牌,所以不僅收留了他,還給他很優厚的待遇,盤算著以后可以送他回秦國繼承君位,以此控制秦國國政。
公子連就這樣一直留在魏國等待機會。
到了秦出公的時候,小主夫人沒有政治根基,服不住群臣,據說她任用外戚和宦官,遭到大臣們的集體反對。不過事實上也有可能是反過來的,正因為群臣不配合,小主夫人才只好提拔外戚和宦官,這就更加劇了雙方的矛盾。
魏武侯看到這一幕,認為扶立秦君的機會已經來了,便學當年秦穆公扶助晉文公的做法,派軍隊把公子連護送回秦國去搶奪君位。
這是魏國歷史上犯下的最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