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節,燕華、益華、錦麟都回來了,添雄把村委會會議室騰出來了,讓他(她)們三個聯手建一個電腦網站。
錦麟買了一臺長城SUV,才花了22萬,雖然沒有途觀豪華,但是性能也不比它差。添喜說:“差10萬元,這車比那個還大,那個車早晚得降價!”
添雄從收上來的20萬中給了燕華3萬元,燕華她們三人裝配了一臺大容量的電腦,配備了掃描儀、彩印機、傳真機、數碼像機,把會議室布置成了直播間。
三臺筆記本電腦,在燕華的指揮下,各搜一個搜索引擎,把百度、騰迅QQ、阿里巴巴裝進了臺式電腦里。
經過燕華的傳幫代,錦麟成了網站的主播,在阿里巴巴網站的淘寶網上以《美麗的小山村》的網名,注冊了電商網站。
燕華把寨背的青山、溪水、稻田、鐵橋、夜景、的時的土樓、現代的新村、陳景泉的豪宅及上邊的電視塔、古老的制甕作坊、靜立的水車、接泉水的竹渠、客家人的節日餐桌、戲臺上的斗獅、廣場上的舞龍、莊嚴肅穆的烈士紀念館、商超上的茶館、市場上的“三干”、添喜坳里的黃牛都裝拍攝下來,裝進了網頁。
燕華說:“這些網頁要定期更新,才有人看,要先吸引人的眼球,使點擊次數上萬,再推出產品。最好再選一個能說會唱的漂亮女孩當導播,才能保住觀眾人數。”
湯家不缺美女,添蘭的玉華、添春的曉華、添龍的美華、添凱的妙華、包括添雄的燕華都十分漂亮。可是燕華不能荒廢學業,其她幾個華都隨父母出去打工了。
添雄決定以月薪3000元招聘網頁直播女主持,瞬時,來網上報名的女孩爆棚了。
最高興的是錦麟了,每天在網上都能看見美女報名,讓這位步入青春期的大男孩心旌搖曳。
燕華是招聘的權威,她要選一個綜合素質高的,不僅漂亮,能說會唱,而且會使用電腦掃描儀、能拍照打印、懂編輯的惹人喜愛的青春少女來。
燕華通過QQ聊天,選中了一個網名叫“客家小妹”的應聘者。自報是幼師學校畢業,擅長電腦、照相、歌舞、寫作,還說她在寨背有親屬,不用解決食宿。
這個女孩是誰呢?添雄認出來了,是明英的侄女李鶴。舉賢不避親,添雄讓燕華以李鶴為主,鱗選兩人,讓村委會人員選定。
李鶴是從寨背的網頁上看到了山村的美麗,放棄了在私人幼兒園打工的工作,前來應聘的,在三個候選人中,她以絕對優勢被錄用了。
李鶴有著書香門第的底蘊,對客家文化知之甚多,不愧是來自客家第一府的。
她和燕華經過半個月的接觸,成了燕華放心的接班人,她上鏡的半個月中,《美麗小山村》的點擊人數登上了萬人大關。
李鶴真是一個人才,她在制甕作壇拍攝時,有了新發現。
這個作坊的老窯后面有個陶片冢,出甕時,有些甕胚會裂爆,窯工便把碎片扔到窯后的草叢中,多年以后,便形成了一個大大的陶片堆,一代一代的制甕老板都把那叫陶冢。
李鶴在陶冢上發現了有古老紋飾的陶片,在她編輯的古老的制陶業欄目中,曝光了這些圖片。驚動了一位老考古學者,順著網頁提供的地址,帶著弟子來考察了。
他們把陶冢翻了個底朝上,發現了唐代的陶片,他們把這個作坊的生成年代定為了唐代。
寨背的甕窯火了,寨背的網站爆棚了。學者找來了文物專家,文物專家封了那孔老窯,建了文物保護棚。
龍巖地區接管了這個作坊,派來了制陶工匠,幫助老板開發仿古陶器,在作坊西邊建起了龍巖陶器研究所。
制甕作坊的老板得到了豐厚回報的同時,寨背村也得到了長流水的資金。
甕照做,陶照燒,仿古陶器一批批生產出來,村里以土地和資源入股,占了15%的股份,老板以老窯產權和配泥秘方入股,占10%的股份。
那些仿制陶器,小的一件能賣200元,大的可賣300元,現代的甕也水漲船高,整個制陶廠預計收入上千萬。
添雄的腰板硬了,又在添喜坳里的家建起了黃牛配種站。添喜那頭大牤牛10歲了,正值壯力期,又選了四頭牤頭做后備。
添喜串連了100多戶村民出資,組成小分隊去內蒙買黃牛了。一次就從內蒙發回了200多頭黃牛,預計兩年后就能達到坳里住戶每家一頭黃孺牛。
添雄又以每月3000元高薪聘了一名獸醫,建起了村獸醫所,養牛業就此立下了根基,由添喜牽頭的黃牛養殖合作社成立了。
添喜的酒廠聘進了米酒專家,專門研制黃酒、紅酒酒粬。這比釀酒賺錢,酒粬和酒是10比1的比例,一萬斤酒粬能賣20萬元。全村釀酒,一家200斤,會達到20萬斤,添喜的市場大著呢。
添雄之所以提出了蟹黃產業,是因為縣里的稻田蟹營銷公司,研究出了公母蟹分孵法,蟹苗一孵化出來就知道公母。母蟹的黃是它的卵,一只公蟹可以配10只母蟹。一只帶黃的母蟹可以賣到8元錢,如果一畝稻田限放600只蟹苗的話,就可收獲3000元。
開始養稻田蟹時,添雄放的蟹苗太多了,不僅成本高,而且蟹子長不成個。近年來,一些蟹農摸索出了經驗,放600只蟹苗效益最好,蟹子都能超半斤,大的能達到8兩,一般的都在6兩多。
寨背有一半農戶種蟹田稻,一年能出帶黃蟹15萬只,出糯米40萬斤以上。添雄又建起了由他牽頭的蟹田稻合作社。村民們有他做主心骨,積極性都起來了。
最難辦的是客家人農家飯店了。添雄把目光盯在了建材一條街對面的6戶人家。
這6戶人家都是貧困戶,空守著好地段,沒錢,也沒有能人利用它。
從南往北數,第一家姓姜,老少三輩,輩輩出一個傻子。因為他家上幾代都是近親結婚,留下了這一基因。爺爺奶奶養了一個傻三爺,爸爸媽媽養了一個傻二姑,兒子兒媳養了個傻孫子,又生了二胎,是一個小孫女,兒媳不敢生了,怕生出來還有毛病。
第二家姓林,一家7口人有3個患過肺結核,雖然都治好了,但是都不能干累活。人倒是都挺聰明的,靠去湖洋鄉集上倒賣些雞蛋、鴨蛋的賺點錢。因為在本地,人們都知道他們有癆病,不買他們的貨。
第三家姓陳,叫陳景江,和陳景泉是堂兄弟,養了4個閨女,被罰得家徒四壁,仍跑到外地,終于生了一個兒子回來了。
第四家也姓陳,叫陳景海,和陳景江是同胞兄弟。這家倒是有兩個兒子,這幾年,先后給兒子娶媳婦,腰包掏空了。
第五家姓史,家里沒有手藝人,光靠種地生活,日子過得還可以,就是腰包不鼓。
第六家姓暴,脾氣和姓一樣,沾火就著,原來開了一家炮仗鋪,因為總跟人抬杠,動不動就用炮仗炸街,沒了主雇。現在改做地攤生意了,人們怕他,見到他的推都繞著走,生意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