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添喜蓋樓建酒廠
- 老區三兄弟
- 司徒文曲
- 2384字
- 2020-01-21 06:17:39
在添雄忙建橋的時候,添喜干了一件大事,他應添凱之邀,帶著糯米紅去了龍巖。
原來,龍巖把永定土樓當做了旅游資源開發項目,向聯合國提出了世界遺產保護的申請,聚集一些木工去湖雷鎮下寨村的馥馨土樓搞仿古維修,添凱被選中了。
在那里他聽說龍巖要在幾個土樓點建客家民俗文化村,從各地選購手工釀造的米酒呢,便打電話告訴了添喜。
添雄知道了添喜要去龍巖的事后,把他給女兒準備的那一甕他最開始釀制的糯米酒開了封,用15斤的小甕裝了,這甕酒存了8年,打開后香味撲鼻。
添喜也把他第一次釀的存了5年的酒裝了一小甕,又把去年釀的酒裝了一小甕,一橫兩豎,用摩托馱著到了添凱那里。
LY市旅游局請來了客家民俗文化村承啟樓的繼承人,做品酒員,他品了添喜帶去的酒后說:“這才是客家人手工釀制的米酒味道?!?
一句話把添喜的酒推到了評選委員會,專家納+++將其確定為糯米酒紅粬酒系列,給8年的酒定價80元/斤,5年的酒定價50元/斤,當年的酒定價12元/斤。
評選委員會提出,甕是客家文化的標志之一,添喜的糯米酒必須用甕裝,要分大中小三種甕,8年的用小甕,5年的用中甕,當年的用大甕;
還提出要把商標改成“寨背糯米紅”,把廠名改為“福建龍巖寨背糯米紅酒釀造作坊”,每甕酒的甕上都要有“客家人手工自釀”的字樣,還要把條形碼、電話號碼、手機號碼印到商標上。
添喜樂壞了,不用靠關系銷酒了,也不用給二連襟三連襟和妹夫上供了,每斤酒能多賣4元錢,這可不是小數目,可以多掙8萬元。
于是,他先在龍巖花了3000元買了手機,回來后就找制甕作坊定制了大中小甕各500個,拍給了作坊老板兩萬元訂金,又拿著LY市工商局發的營業執照,到印刷廠設計印制了2000張商標。
這一切完成后,便雇了大汽車,拉上120個大甕酒,20個中甕酒,10個小甕酒送到了龍巖永定客家民俗文化村管委會,揣著25萬真金白銀耀武揚威地回來了。
他這次沒有因為價高,就把酒全賣光。之所以沒把當年酒賣光,留下了5000斤,是因為要窖藏起來;之所以沒把5年期的酒賣光,是因為明年也要賣;添喜也有了長遠目光了。
他這次不僅不埋怨建酒廠了,而且要投資建酒作坊了。他跟添雄商量,要設計一個鋼筋水泥樓,下邊做釀酒作坊,家人搬到樓上去住。
添雄忙完了修路已經是秋季了。這一年,他除了添喜給他賣了3000斤當年酒、100斤8年期酒,掙了4萬元外,工程上一分沒賺。給兩個孩子交了2.5萬的上學費用后,只有1.5萬維系生計了。
對添喜要建樓,他積極支持,把地點選在了坳外的,去通橋的村級公路西面的一座山梁下面。只要再修上100米的水泥路,就能和坳里通到村級公路的屯屯通水泥路連上。
這座山梁是添喜住的屯坳北邊的一個斜坡,土質松軟,在坡底中間挖一個平臺就可以建樓。
他設計建一個長15米,寬7米的三層樓。其中土建這一塊按700元/平方算,需要25萬。
添喜說:“就是50萬的話,明年就能籌集夠,你就設計吧!不要怕花錢,里面該鑲瓷磚的鑲瓷磚,該鋪地磚的鋪地磚,該吊棚的吊棚,衛生一定要過關。不行的話,可以先修一層,把酒作壇支起來,再往上接?!?
添雄沒想到添喜能干到自已前面去,成為寨背先建樓房的鳳毛麟角之一。他在一層設計了蒸米房、晾米房、釀造房、原料庫,樓南面是外掛樓梯,樓北面設了容器洗刷消毒棚;二層設計了辦公室兼會客廳、樣品室兼廚房、來賓休息室兼飯堂;三層設計了三個臥室和一個公共活動室;樓頂平臺上設計了太陽能熱水器、儲水大罐、衛星天線,每個臥室都有衛生間,能淋浴,下水通到坡下的稻田里。
按照添喜的想法,在糯稻收割前,把一樓建完,以保證不耽誤釀酒。
添雄的施工隊還是筑路隊那10個木瓦工,他們在筑路時領略了添雄的作人風格,都愿意跟他干。
開山全憑鎬刨鍬挖,肩挑背背,坳里的屯鄰都來幫忙了,這是寨背一個傳統民俗,一家有大事,全屯都幫忙。
他們很會開山臺子,二百多號人,自帶工具,只要用繩子圈定邊際就行。刨出來的土會不辭路遠,挑到二里山路以外的山谷去,不壓農田,不堵溝渠,他們世世代代都是這么干的。
來幫忙的人不要報酬,東道主支上大鍋,燉一鍋肉,燜一鍋飯,每人中午吃一頓飯就行了。添喜連供了三天飯,那上千方的土就無影無蹤了。一個長20米,寬15米的山臺子就象簸箕似的呈現在人們眼前了。
有了路,在寨背建樓不困難了,打個電話,石頭、沙子、水泥、鋼筋就會送過來。
為了保護屯屯通水泥路,添雄修路時設了車寬限制墩,大車進不來,許多料需要二次轉運,添喜的手扶拖拉機又派上了用場。
客家人的交易原則是一諾千斤,討價還價可以爭得臉紅脖子粗,價格一旦定下來,賠了也得照付。
添雄剛建了橋,又修了路,對建材的價格十分有數,談的都是運費價格,添喜的二次轉運則被隱蔽了。不過一次運輸的壓價,足以彌補這一支出。為此,添喜對哥哥十分滿意,一切都交給他去辦了。
開出的平臺,基礎很結實,只開了一米深的地槽,用石頭砌筑就可以了。
上面都是水泥框架,木匠的功能顯現了,添雄把支盒子板的木料列到了工錢里,算是施工隊的積累,能重復使用的,記在帳中,結算時分幾次攤薄。
寨背蓋樓的墻壁都比較薄,外墻是18公分,間壁墻是12公分,用磚量不多。
門窗是一大支出,約占工程支出的五分之一,都是用杉樹實木的,要2500元一立方米,三層樓需要15立方,木工錢是木料的40%,加上塗漆和小五金,這一項就得5萬元。
瓷磚和地磚是樓房區別于平房的最大特點,不僅磚貴,用水泥也多,還費工,這是瓦匠掙錢最多的環節。
一層樓105平方半個月就完成了,支出了10萬,二層樓是最簡單的,只花了6萬元,三層樓的衛生間費錢費工,花了8萬元,外掛樓梯花了一萬元。整個工程花了40天,工錢占了四分之一,五萬元,其中盒子板占了一萬元。
添喜選了中秋節搬家,把牌子從慶谷家摘下來,刨平了,到縣城刻了新名號,掛在了正門左邊。
慶谷回來看到自己的土樓變成了白樓,里面還抹了水泥地面,吊了棚,很是高興,說這座土樓冬暖夏涼,他要搬回來住。
所有外出的人見到橋、路、路燈,都夸家鄉變了模樣,第二天被添喜請過去又歡聚了一場。就缺了添忠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