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妹是廣東蕉嶺人,蕉嶺是梅州下轄的一個縣,和福建的武平、上杭縣接壤。王春妹老家那個鎮叫十方鎮,也在205國道上,離通橋只有20公里。
王春妹14歲就參加革命了,解放戰爭時期,他就給地下黨當小交通員,常跑上杭縣,解放后就被留在了湖洋區當婦女干部,歲數比慶遠小8歲,黨齡比慶遠還長。
1952年,寨背還是鄉時,她就當上鄉黨支部書記了。慶裕是1951年走的,她們沒有見過面。1956年,寨背降為村了,她喜歡這里的百姓,這里的百姓也不讓她走,她就留在了寨背,仍當支部書記。
改革開放后,廣東的步伐比福建邁得大,很多農民都去了沿海開放城市謀生。她有一個弟弟,叫王春和,1988年去了汕頭,在澄??h金砂鎮開了一個紡織作坊,織一些毛衫,由外貿統銷。
王春妹想順路看看這個弟弟干得咋樣了。沒想到,添忠一看這個活就喜歡上了。
添忠有一點女孩子的性格,手指十分靈巧,在那住了三天,就能上機器織毛片了,尤其是用鉤針連片時,比女孩子還巧。
王春和對添忠喜歡得了不得,求姐姐把這個外甥留給他。王春妹征得添忠同意后,就讓他留在了作坊里。
金砂鎮這類作坊很多,被稱為毛衫鎮。上游有專門提供毛線紗錠的鋪面,下游有提供毛紡機的廠家,中游有織毛衫的作坊,龍頭是ST市外貿公司。
王春和的作坊,房子是租村民的,三間房子,一間吃飯睡覺,兩間擺毛紡機,一共有六部機器,雇了一個婦女,加上他和妻子,一人守兩部機器。他本人還得跑訂單、進線、送活,他管的那兩部機器,在他不在時就只能停下來。
添忠來了,不僅六部機器都轉了,而且連片成衣的效率高出了許多。他還會看圖,幫舅母和女工調針腳、連線頭、換針頻,好象他天生就是干這活的織女似的。
添忠會這些不足為奇,他數學好,腦袋夠轉,心算特準;
他學木工時十分喜歡添凱的精雕細刻,心中有圖案,下刀如繪畫;
他從小就愛圍著奶奶大娘和媽媽的紡車和織布機轉,因為他個小眼尖,大人們經常讓他幫忙找斷了的線頭;
他不僅能找到,還能學著大人們翻轉指尖,捥扣接線。
他之所以想留在這個舅舅身邊,是因為他發現小寧英說的一些話,什么頻道啦?什么電話號啦?什么單元啦?什么幾路車啦,他都聽不明白,他對那個陌生的地方感到緊張。
添忠跟哥哥做過生意,對賺錢很敏感。他爽耳音聽到了大娘跟兄弟嘮的嗑:織一件毛衫能賺到5元錢,一部織機一天能織8件,六部就是48件,那么,一天就進240元,一個月就7000多元。
而房租、水電一天才20元,雇工才800元,吃飯一個月有600元足夠了。一個月能賺5000元,一年能掙6萬元。
他心里盤算,如果學會了這門手藝,自己也開一個作坊,一年就能把老家的二樓蓋上,到那時,哥哥一定會夸他能干!
王春妹在汕頭住了3天就走了,因為她在屋里住,弟弟就得住機房,機房的機器是通宵轉的,添忠和舅舅要把耳朵堵上才能睡覺。對這一困難,添忠都能克服,只要不睡馬路上,他就能睡著。
舅舅脾氣很溫和,對他也很好,吃飯時總給他夾肉,還總說:“你和我兒子一般大,他還在讀書,你都出來做工了,正長身體時,多吃點身體壯實?!?
舅母也是個好人,就是嘴愛嘮叨,總和雇來的女工拌嘴。人家一要走,她就軟下來了。添忠漸漸明白了,這里雇工不好雇,尤其是熟練工,都會因工錢少而跳槽的。
添忠勤快,還有眼利見,他來后,紗錠擺放的整齊了,衣片堆得規整了。他還給成衣打了衣服掛,給飯桌上面做了個大臺面,包裝成衣時不用蹶屁股在地上折疊打捆了。
一個月下來,兩口子離不開添忠了,添忠也住習慣了。他開始提摸機器原理和花紋編織的規律了。
添喜和添忠都離開家了,添雄開始下地干活了。他也可以不干,添娥絕不會埋怨他的,因為各家都是這樣,男人即使不出去打工,也不會干農活的。因為那會被人笑話的,笑話你沒有錢賺了。
添雄是心疼媳婦才下地干活的。他一下地,添娥就攆他回去,她有四奶給她看孩子了,心里就夠知足的了,不然,添喜一走,她又要欲哭無淚了。
為此,她對四奶十分好,每天給她捏胳膊捶背,洗腳擦身子,報答她為自已看孩子的恩情。
四大娘雖然83歲了,耳不聾,眼不花,走路還是那么穩。他不僅能做飯、做菜,而且還會殺雞、宰鴨,最拿手的是做魚。
為了兩個孩子茁壯成長,她每天都去溪里網魚,網著大的燒著吃,網著小的炸著吃,網到中的燉湯吃。
每次網魚回來,不管網沒網到,她都會說一句:“溪里的魚越來越少了,都是化肥和農藥作的孽呀!”
添雄突然有了一個想法,拿出一畝地來做魚塘,種上荷花蓮藕,既能采蓮賣藕,又能賣魚。墟上的魚己經長到4元一斤了,一畝水面撒上三千尾草魚,一年能長到1斤就行,能掙12000元。賣蓮藕錢就能掙出買魚苗和飼料的錢來。
為了保險起見,他又去縣里找添培了。添培也是農口的,幫他找到縣農業局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水產專家。
專家告訴他,池塘養魚要有給氧設備,一畝的水面至少放4個,一套3000塊,可以養5000尾魚苗,草魚春放冬捕,最多可以長到一斤,多為七八兩。第一年不賺錢,第二年是魚的快速生成期,能長到二斤多重,第三年是盈利期,雌魚可以產卵了,可以捕之不盡,年年有魚了。
添雄一聽傻眼了,專家見他氣餒了,告訴他一種新科技,叫稻田養蟹法,只要用網把稻田四面網住,在稻子插秧后,把蟹苗放進去,到秋就能捕到成蟹。
一斤蟹苗20只左右,10元一斤,到秋一只蟹能漲到3兩左右,一斤4只蟹,漲5倍,5元一斤,一斤蟹苗能出25元,掙15元。一般一畝地放200斤蟹苗,出1000斤蟹,掙3000元。
添雄認可了這一項目,詢問到哪里能買到蟹苗。專家告訴他,你要想干,我們全力以赴支持你,幫你驗水、查土、去化學殘留物,還減半價格幫你支網,目的是推廣這一科技項目。
添雄決定就這么干了。
專家見他真要干,說道:“這個項目也是有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