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高估值:打造價值型互聯網商業模式
- 穆勝
- 1203字
- 2020-01-07 16:06:56
聚焦確定流量池
無論是哪種互聯網商業模式,都是以流量作為基礎的。基于流量的需求,引入各類在線供給,形成交易,獲取收益,這是普遍的邏輯。
但早早期項目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兩頭抓流量”。這樣會導致創業者在商業邏輯中搖擺,兩頭都無法聚焦,商業模式越來越散,最后,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失去競爭力。
例如,做B2C商業模式的,一定要確定自己的流量池究竟是B還是C。如果流量池是B,就應該基于B類流量的需求,引入匹配的C類用戶;反之,如果流量池是C,就應該基于C類流量的需求,引入匹配的B類商戶。前者典型的是阿里巴巴,他們的愿景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顯然,他們在早期最關注的流量池是B類商戶,只要有B類商戶在,C類用戶一定跟著過來;后者典型的是小紅書,其通過社交形成了大量的C類流量池,只要C類用戶在交互,一定有需求產生,自然可以精準引入B類商戶。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商業模式在早早期主張既關注B端又關注C端,就可能無法形成賽道的聚焦。因為,兩端必然都有自己對于另一端的要求,自然引入平臺的兩端不可能無縫匹配,創業者必然為了滿足現有的B端商戶去引入匹配的C端用戶,反之,也會為了滿足現有的C端用戶去引入匹配的B端商戶。這樣一來,兩頭越長越大,相應的導流成本越來越高,運營難度更是越來越大,留存數據難看到嚇人,又進一步增加了導流成本。最后,不賺錢的商業模式變成了大雜燴,毫無競爭力可言。即使用錢把體量燒到龐大,稍微一個精準聚焦的商業模式就可以從大雜燴里撕扯走一塊蛋糕。
早年看到的一個垂直電商項目,在B端用加盟與直營之間的模式拓客(這個模式很巧妙,實際上是一種金融玩法),大量拓展商戶,在C端則希望通過打造垂直社交平臺來拓展用戶。你想想,這種玩法不是要把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小紅書、蘑菇街雜交到一起嗎?如果真有這種可能,馬云還不通吃天下?馬化騰還不跳起來?結果,那個垂直電商項目最終是“一頓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最后還得乖乖地回去經營B端流量池,這是他們的基因。現實是,不可能讓魚長出翅膀,也不可能讓鳥長出魚鰓,兩者基因不同,無法雜交。
無數例子可以證明企業的“既要,又要”純屬妄念。典型的一個現象就是,互聯網創業者把野心體現在移動端的App上。一個App無數的次級界面、無數的按鈕,比PC端的應用還復雜煩瑣,體驗糟糕,跳出率極高。另外,大量的互聯網企業都沒有建立流量池的運營部門,導入的流量自動流失甚至加速流失,最后又只能用高價導流,將過去的工作再做一次。
其實,確定流量池的另一層含義是讓創業者們認識到自己能力、資源、時間的限制,意識到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的,將有限的林林總總投入到聚焦的賽道,力圖打穿打透!對于流量池的選擇,決定了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基因。
反過來說,如果資本碰到一個口若懸河的創業者,描述了一個大到不能再大的蛋糕,認為自己這也可以做,那也可以做,供給側是優勢,需求側也是優勢,B端是優勢,C端也是優勢,那多半就可以笑笑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