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擺脫共情
- (加)保羅·布盧姆
- 963字
- 2019-12-31 16:26:29
共情會怎樣誤導人的判斷和行為
共情會怎樣誤導人們呢?后面會有詳細的解釋,現(xiàn)在先做一個劇透:
? 共情就像一盞聚光燈,讓人只能看到并關懷眼前的幾個人,卻對自己行為的長期后果視而不見,也看不到自己共情不到或者不能去共情的人。
? 共情是帶有偏見的,會讓人更傾向于表現(xiàn)出狹隘的地方主義甚至是種族主義。
? 共情是短視的,會讓人只顧眼下,做出一些現(xiàn)在看來好處多多,在未來卻會引發(fā)災難性后果的事情。
? 共情是得不償失的,會讓人為照顧一個人而損害更多人的利益。
? 共情會慢慢腐蝕人際關系,讓人不堪重負,削弱人們保持善良和愛人的能力。
? 共情也會激發(fā)暴力,人們關愛自己親人和同族的強大力量往往會帶來戰(zhàn)爭,讓人殘暴地對待他人。
讀完本書之后,你可能會問:共情有什么好處嗎?
時至今日,世界已經不可能離開共情了,就像不可能把憤怒、羞愧或者仇恨從世界上抹去一樣。而且,人們也并不希望生活在一個完全沒有共情的世界里。所有情緒和態(tài)度都會通過不同的事情為生活增添諸多色彩。但我認為,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文化,讓這些情緒在其中找到各自合適的位置,而本書正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我說過,擺脫共情的觀點不太流行,但也并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樣想,我也絕不是第一個對共情有此批評的人。很多學者已經確證了共情不靠譜的那一面,比如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理查德·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神經學家和哲學家薩姆·哈里斯(Sam Harris)、哲學家杰西·普林茨(Jesse Prinz)以及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還有些學者堅持認為理性在日常生活中占據(jù)著核心地位,比如知名哲學教授邁克爾·林奇(Michael Lynch)和心理學家邁克爾·舍默(Michael Shermer)。
還有些學者針對共情的局限性開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并把共情與同情(compassion)、正義感(sense of justice)等進行了細致謹慎的區(qū)分。例如,認知神經學家瓊·戴西迪(Jean Decety)、心理學家戴維·德斯特諾(David DeSteno)、心理學家喬舒亞·格林(Joshua Greene)、心理學家馬丁·霍夫曼(Martin Hoffman)、知名作家拉里莎·麥克法夸爾(Larissa MacFarquhar)、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以及認知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其中,認知神經學家塔妮婭·辛格(Tania Singer)與佛教僧侶馬蒂厄·里卡爾(Matthieu Ricard)所做的工作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兩位學者一起探索了共情與同情之間的區(qū)別。
此外,我也受到了小說家萊斯利·賈米森和文學研究者伊萊恩·斯卡里(Elaine Scarry)的影響,他們兩位都針對共情及其局限性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