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畸形胚胎學基礎與超聲診斷
- 任衛東 張玉奇 舒先紅
- 1233字
- 2020-07-10 09:58:36
第三節 心房
一、右心房
外觀上右心房(right atrium,RA)位于心臟的右前上方,界溝分隔右心房竇部和右心耳(right atrial appendage,RAA),后者覆蓋右冠狀溝和主動脈根部。
右心房內腔分為兩部分,后部光滑的部分為腔靜脈竇,簡稱竇部,來源于胚胎期靜脈竇角。竇部上下分別連接上、下腔靜脈,下腔靜脈瓣與右房室口之間有冠狀竇開口,冠狀竇口(coronary sinus orifice)處可有半月形瓣膜結構,即Thebesian瓣。上下腔靜脈之間的右前方有縱行的界嵴,向右側發出平行、柱狀的梳狀肌結構,構成了粗糙的右心耳部。右心耳來源于胚胎期原始心房的右部,外形近似寬扁的三角形(圖2-5)。

圖2-5 右心房結構
IVC:下腔靜脈;SVC:上腔靜脈
右心房的入口有上、下腔靜脈和冠狀竇口,出口為三尖瓣口。
二、左心房
外觀上左心房(left atrium,LA)位于心臟的左后上方,構成心底的大部分,后壁直接毗鄰食管,右前方為右心房,左前下方為左心室。
左心房與右心房相似,內腔也分為兩部分,后部光滑的部分為胚胎期肺主靜脈及其分支吸收融合形成。竇部上壁和后壁分別與左右各兩支肺靜脈相連,即左上、左下肺靜脈和右上、右下肺靜脈。前部為來源于胚胎期原始左心房退化形成的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LAA),覆蓋肺動脈根部和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和左旋支的起始部。左心耳呈手指狀,較狹長,可有分葉,其內可見梳狀肌結構,是左房內最易形成血栓的部位(圖2-6)。

圖2-6 左心房結構
左心房的入口有四條肺靜脈,無瓣膜,出口為二尖瓣口。
三、房間隔
房間隔(atrial septal)呈片樣結構,有前緣、后緣和下緣。前緣呈弧形,中部向后凹陷緊鄰前方的升主動脈后壁。后緣也呈弧形,中部向后突出。下緣為較平直的房室環(圖2-7)。
房間隔有房-房間隔(即通常的房間隔)和房-室間隔兩部分,房-房間隔指位于心房頂至二尖瓣前葉根部附著點房間隔成分,房-室間隔(atrioventricular septal)位于二尖瓣前葉根部附著點至三尖瓣隔葉附著點之間的室間隔成分(圖2-8)。

圖2-7 房間隔右房觀示意圖
AO:主動脈;IVC:下腔靜脈;SVC:上腔靜脈

圖2-8 房間隔結構示意圖
LA:左心房;LV:左心室;RA:右心房;RV:右心室
房間隔由胚胎時期位于左側的膜性原發隔結構和位于右側的肌性繼發隔結構融合形成,卵圓窩(fossa ovalis)處最薄,只有膜性結構,沒有肌性結構,為出生后原發隔覆蓋卵圓孔所致(見圖2-8)。
卵圓窩是房間隔的重要結構,位于房間隔的中后部,緊鄰下腔靜脈開口,多數為橢圓形,約占80%,圓形占20%左右。卵圓窩長徑女性大于男性,分別約為18mm和16mm。從右房面觀,卵圓窩邊緣明顯,前、后、上緣微隆起,為半環形的肌性結構包繞,即Vieussens環,也稱之為卵圓窩緣。卵圓窩前緣與房間隔前緣之間的部分稱為前峽部,卵圓窩后緣與房間隔后緣之間的部分稱為后峽部。
卵圓孔一般出生后3個月至3年完全閉合,如果未能閉合,可持續到成人階段,稱之為卵圓孔未閉。健康成年人卵圓孔未閉的發生率約為20%~25%,可不伴有房水平分流,也可伴有少量房水平左向右分流。當右房壓力超過左房壓力時,可出現右向左分流現象,是矛盾樣栓塞的解剖和血流動力學基礎。當心房明顯擴大時,原本閉合的卵圓孔由于被動牽拉而開放,稱之為繼發性卵圓孔未閉。
(任衛東 趙夢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