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畸形胚胎學基礎與超聲診斷
- 任衛東 張玉奇 舒先紅
- 980字
- 2020-07-10 09:58:36
第二節 上、下腔靜脈
一、上腔靜脈
上腔靜脈(superior vena cava,SVC)通常指右側上腔靜脈,較短,來源于胚胎期右側前主靜脈,位于升主動脈的右后方。新生兒上腔靜脈口徑約為0.5cm,成人長約5~7cm,個別可超過10cm,心包內段約1.8cm,心包外段約3.9cm,口徑約2cm。
在右側第一胸肋關節的后方,上腔靜脈頭側連接右側頭臂靜脈(brachiocephalic vein)和左側頭臂靜脈,近心端垂直連接右心房頂部,入口處無瓣膜結構。上腔靜脈大部分被臟層心包包繞,進入心包處其外膜與壁層心包緊密連接。上腔靜脈進入心包前,其后壁連接奇靜脈(azygos vein),后方有氣管、迷走神經和右肺動脈等結構。
如果胚胎期前主靜脈發育異常,可導致左側上腔靜脈持續存在,即永存左上腔靜脈(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永存左上腔靜脈常伴有右側上腔靜脈,形成雙上腔靜脈,少數伴右側上腔靜脈缺如。永存左上腔靜脈可單獨存在,也可伴隨各種心臟畸形。
二、下腔靜脈
下腔靜脈(inferior vena cava,IVC)較長,與上腔靜脈不在一條垂直線上,在脊柱的右前方,與右心房后下壁約呈120°角,經膈肌下腔靜脈孔進入右心房。新生兒下腔靜脈口徑約為0.7cm,成人膈上段約1.8cm,心包內段約1.2cm,口徑約3cm,入右房口處可有靜脈瓣結構,即Eustachian瓣。
與上腔靜脈不同,下腔靜脈的構成較為復雜,它由4部分組成。①肝內段,來源于胚胎期的右側卵黃靜脈;②腎上段,來源于后主靜脈生成的下主靜脈;③腎下段,來源于后主靜脈生成的上主靜脈;④髂段,來源于殘留的后主靜脈尾側。
下腔靜脈瓣生后可退化消失,也可殘留,其結構個體差異較大(圖2-4)。根據國內學者朱清於和金崇厚對200例正常成人和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心臟標本的觀察結果,正常者有5種類型:①嵴狀,呈肌性結構或肌性瓣狀組織,占22%;②膜狀,呈半月形纖維薄膜,占40%;③網孔狀,薄膜部分退化形成篩孔,占25%;④網狀,薄膜退化形成巨大網孔,即Chiari網,占3%;⑤瓣膜缺如,肌嵴及纖維薄膜均不存在,占20%。

圖2-4 下腔靜脈及下腔靜脈瓣超聲圖像
病患組中可見3%的異常瓣膜,瓣葉呈巨大的嵴狀和薄膜狀混合性瓣膜,將右心房分割為雙腔,形成右房三房心(cor triatriatum dextrum)。
如果胚胎期后主靜脈系統的發育和演變出現異常,可導致下腔靜脈部分缺如,可發生在近心端或遠心端,此時下腔靜脈的血液將經過奇靜脈或半奇靜脈連接右側上腔靜脈或左側上腔靜脈、冠狀竇回流入右心房,極少數也可能會流入左心房。少數情況下可有雙下腔靜脈畸形和下腔靜脈騎跨畸形,后者常合并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等心臟畸形。
(任衛東 王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