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畸形胚胎學基礎與超聲診斷
- 任衛東 張玉奇 舒先紅
- 1159字
- 2020-07-10 09:58:34
第五節 臍動靜脈、卵黃靜脈的發育
一、臍靜脈的發育
胚胎發育的第4周,體內主要的三組靜脈系統———主靜脈系統、臍靜脈系統及卵黃靜脈系統形成。他們成對出現,共同匯入左右靜脈竇角,引流入右心房(圖1-43)。
臍靜脈由絨毛膜發生,起于胎盤,經臍帶入胚體,并經肝臟兩側穿過原始橫膈進入靜脈竇,將經過母體氧和的血液輸送給胎兒供其生長發育。
胚胎第5~8周,右臍靜脈以及肝和靜脈竇之間的左臍靜脈近心端退化消失,左臍靜脈遠心端保留并逐漸增粗,進入肝臟與左門靜脈相連形成正常的臍靜脈。第8周,左臍靜脈和靜脈導管形成吻合,來自胎盤的含氧血通過臍靜脈和靜脈導管到達心臟(圖1-44)。
靜脈導管是臍靜脈的直接延續,近心端連接下腔靜脈,遠心端連接門靜脈左支囊部。靜脈導管將一部分臍靜脈血分流至下腔靜脈。靜脈導管出生后約1~2周閉合,形成靜脈韌帶;如沒有閉鎖則為靜脈導管未閉。

圖1-43 主靜脈、臍靜脈、卵黃靜脈系統

圖1-44 肝內的臍靜脈、肝門、靜脈導管的吻合
IVC:下腔靜脈
在發育過程中,如果左臍靜脈萎縮退化而保留了右臍靜脈,則形成永久性右臍靜脈(persistent right umbilical vein,PRUV)。根據右臍靜脈引流血液途徑的不同,PRUV又分為肝內型和肝外型兩型:肝內型右臍靜脈與門脈相連通,血液自靜脈導管導入下腔靜脈;肝外型右臍靜脈并不與門脈相通,經肝旁匯入髂靜脈、下腔靜脈或直接匯入右心房。
肝內型PRUV是一種解剖結構變異,預后良好。肝外型PRUV為靜脈導管缺失,胎兒血液循環途徑及血流動力學異常,往往伴有胎兒畸形。
二、臍動脈的發育
胚胎發育第3周初,原始消化管尾端腹側壁向體蒂內突出形成尿囊。隨著尿囊的形成,在其側形成兩對重要的血管,即一對尿囊動脈和一對尿囊靜脈。
尿囊動脈由背主動脈腹側發出,隨著胚體增長,尿囊動脈向尾端遷移,最后達第五腰節水平。妊娠第9周將體蒂、卵黃囊、尿囊和尿囊動靜脈包裹,形成一圓柱狀結構,即臍帶。此時的卵黃循環即將退化消失,而原來的兩條尿囊動脈衍變成兩條臍動脈(見圖1-2)。
臍動脈內為靜脈血,它收集胎兒代謝產生的廢物及二氧化碳,運送至胎盤,轉移至母體中代謝。若一條臍動脈發育不良而萎縮,則形成單臍動脈。
出生后臍動脈的近端保留成為膀胱上動脈,而遠端則閉鎖變成臍外側韌帶。

圖1-45 卵黃靜脈的發育
IVC:下腔靜脈
三、卵黃靜脈的發育
在受精第2周末,固有卵黃囊形成,并建立人胚最早的循環即卵黃循環。卵黃靜脈來源于卵黃囊的毛細血管叢,卵黃囊是胚胎最早形成血管和血細胞的部位,為早期胚胎(10周前)的造血場所。
胚胎初期,卵黃靜脈成對連接于靜脈竇。胚胎發育第5周,左卵黃靜脈近心端消失,右側卵黃靜脈近心段發育形成下腔靜脈的肝內段,與肝左、中、右靜脈連接。同時,雙側卵黃靜脈遠心段上部相互吻合形成門靜脈,遠側的吻合支形成腸系膜上靜脈和脾靜脈(圖1-45)。
卵黃靜脈系統的發育、吸收及相互吻合異常,可導致門靜脈及肝靜脈的異常。
(蔡愛露 王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