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切診
小兒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方面,是指醫生以手指或手掌在患兒身體的某些部位或按或觸,通過手掌或指下的感覺,結合患兒的表情,從而了解病情,幫助診斷。
1.脈診
小兒手腕部較短,寸、關、尺三部不分,多以一指切之,所謂“一指定三關”。小兒脈搏較成人快。隨著年齡增長,脈搏次數相對減少。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計算,大體如下:出生嬰兒120~140次/分鐘(合成人每次呼吸7~8至),1歲110~120次/分鐘(合成人每次呼吸6~7至),4~6歲110次/分鐘(合成人每次呼吸6至),8歲90次/分鐘(合成人每次呼吸5至),14歲與成人相同,75~80次/分鐘。小兒脈搏次數受外界條件影響較大,故睡眠安靜時查最為準確。小兒脈法的運用,現代醫家多以浮、沉、遲、數、弦、滑六脈為基本脈象來辨別疾病的表里、寒熱、虛實及邪正的盛衰。
(1)浮脈:
浮脈主表,屬陽,其病在外。有力為表實,無力為表虛。一般多見浮數之脈。若脈浮而重按不現者,為正氣將絕,屬危候;下痢見浮脈者,為逆證。
(2)沉脈:
沉脈主里,屬陰,其病在里。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臨床上有食積、氣滯者,往往多見沉脈;對于體質虛弱者,其脈象多沉細無力。
(3)遲脈:
其病多屬寒證。脈遲而有力為寒滯實證,遲而無力為虛寒證。
(4)數脈:
其病多見于熱證。脈數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為虛熱,浮而數為表熱,沉而數為里熱。
(5)弦脈:
弦脈多為肝膽疾患。臨床急驚之脈多見弦數脈;各種痛證亦見弦脈。
(6)滑脈:
主痰飲、食積。如小兒消化不良,多見滑脈;痰熱內結多滑而數;痰食多見沉滑;風痰多為浮滑。
2.按診
按診是用手直接觸摸或按壓患兒的某部位,以了解局部變化,從而推斷疾病的部位、性質和病情輕重的一種診病方法。它包括按壓和觸摸頭囟、頸腋、皮膚、胸腹、四肢等。
(1)頭囟:
正常小兒后囟生后或遲至3~4個月閉合,前囟1~1.5歲閉合。若逾期不閉,是先天腎氣不足或后天營養失調所致,為虛證或傷陰;若見囟門高起,為顱內壓高,多屬實熱證。囟門逾期未閉,且寬大,頭縫開解,則為解顱。
(2)頸腋:
主要觸頸部、腋部的小結節。正常頸兩側和腋下可觸及少量的小結節,活動無粘連;若結節腫大,壓痛或發熱,則應進一步檢查。
(3)皮膚:
輕撫皮膚以知寒、熱、汗出等。若肢冷汗多,為陽氣不足;膚熱無汗,多因高熱所致;皮膚干燥而松弛,多見吐瀉傷陰之證;手足心熱,午后低熱,為陰虛內熱;皮膚按之凹陷不能即起,為水腫;按之凹陷,舉手即起,為氣腫。
(4)胸腹:
胸骨高起,為雞胸;脊柱高突,按之不痛,為“龜背”;胸骨與肋骨間觸及串珠,兩游離肋外翻,可見于佝僂病;左肋下觸及痞塊,多為脾大;右肋下觸及腫塊明顯增大,則屬肝大(小兒正常情況下7~8歲應摸不到);腹痛喜按,按之痛減,為虛痛、寒痛;腹痛拒按,按之疼痛加劇,則為里實腹痛;臍周痛,按之有條索包塊,包塊可移動,并疼痛減輕,多見于蛔蟲所致;腹脹形瘦,青筋顯露,多為疳癥;腹部脹滿,叩之如鼓,多為氣滯腹脹;腹部脹滿,叩之有移動性濁音,多為腹內有積液;小腹脹滿拒按,小便不通,要排除癃閉(尿潴留)。
四肢及手背和脊背熱,多為外感新病;手足心熱,為陰虛內熱;小兒身熱但指尖冷,主驚厥;中指獨熱,主外感風寒;四肢厥冷,多屬陽虛;四肢抽搐,為驚風之癥;一側或兩側上下肢細弱,甚至不能活動,多見于小兒麻痹后遺癥。陽虛患兒,四肢尚溫,是陽氣尚存,尚可治療,若四肢厥冷,其病多兇,預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