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診
主要是問其親屬或保育人員,借以了解疾病的發生和演變及治療過程、生活起居,周圍環境以及有無傳染病接觸史。問診內容基本與成人相同。包括一般情況,現病史、個人史、家族史等。
1.問一般情況
包括小兒姓名、年齡、性別、住址等。這不僅便于書寫病歷,重要的是往往與某些疾病有密切的聯系,對于診斷和治療疾病都有重要的意義。
2.問病情
此項是問診中的主要內容,是辨證的主要依據。
(1)問寒熱:
凡小兒吮乳時感覺到口熱,體溫高,口渴喜冷飲,煩躁或頭、身、胸腹、四肢發熱、怕熱不愿穿衣蓋被者,均多為熱證。手足涼或全身皮膚涼,但不發熱或體溫不高,口不渴或喜熱飲,精神萎靡,怕冷、喜抱者,為寒證。小兒發病初期,頭身熱而手足涼者,多屬風寒未解;頭部熾熱而神志昏沉,為熱邪熾盛,須防抽搐;潮熱或陣陣熾熱,手足心灼熱,多屬虛熱證;久熱不退,口渴無汗多尿,多屬暑熱證;小兒怕冷,納呆神疲,多屬里寒或陽虛之證。
(2)問汗:
問汗的情況,要注意有汗、無汗,汗量多少,汗出時間及部位、性質、顏色等。若表證無汗多屬表實,有汗多屬表虛。若汗出而熱不退的,多屬邪已入里。虛證之汗亦有區別,動時汗出較多,多屬陽虛自汗;睡時汗出,醒即汗收,多屬陰虛盜汗。濕熱之汗,汗色多黃。陽虛氣脫,則為額汗。汗出黏膩,則為脫汗。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多為危重之象,稱為絕汗。但由于小兒腠理不固,肌膚嫩薄,較成人多易汗出,精神好,飲食正常者,不屬病態。
(3)問頭身:
一般包括頭、頸、四肢、胸腹、腰背部等。較大小兒常能訴說頭痛、頭昏。頭痛一般見于發熱;頭昏見于血虛肝旺。對頭部五官功能的詢問,可以幫助我們判斷五臟的病變。發熱惡寒伴頭項不適,頭痛或伴肢體疼痛,多屬外感風寒或為風濕病的表現。胸腹脹滿,伴有發熱,咳喘者,為溫邪犯肺,肺氣不宣;無發熱而惡寒者,則為風寒束肺。胸悶,喉中痰鳴,多為痰濕阻肺;胸痛,痛有定處,伴發熱咳喘者,多為溫邪犯肺兼氣滯血瘀。脘腹脹滿,多為傷食積滯;伴兩脅疼痛者,則為肝氣郁滯;腹痛陣陣,繞在臍周,多為蟲積;不會說話的小兒哭鬧不休,眉頭緊皺,發熱而喜伏睡者,多屬頭痛;頭痛發熱惡寒,為外感風寒;頭痛嘔吐,高熱抽搐,為邪熱入營分;頭痛神疲,似抽非抽,為正虛邪盛如慢驚風;發熱而煩躁不寧或四肢屈伸而呻吟,多為肢體疼痛。
(4)問飲食:
問飲食知脾胃盛衰。飲食包括納食和飲水兩方面。小兒能按時吮乳,食量正常是無病的表現。若小兒雖病但吮乳如常,多是胃氣未傷;不思吮乳而大便干結或腹脹的,多屬胃腸有滯;能食善脹,多屬胃強脾弱;腹脹不思飲食或乳后即吐,多屬食滯;腹瀉而不思乳食,為脾不健運;嗜食生米、泥土等非食物,形體消瘦,腹痛腹脹,臍周有包塊,按之可移動者,屬蟲積。飲水方面,小兒正常情況下較成人量要多。如口渴喜冷飲兼壯熱、煩躁,多屬濕熱證;渴而不思飲,多屬寒證;渴不多飲,常為中焦有濕;頻頻飲水,唇干口燥,為胃陰不足、津液虧損。
(5)問二便:
主要詢問大小便的次數,形色和大便的質地。若大便次數明顯增多,質地稀薄,為脾不健運;大便秘結,排出困難,多屬實熱證;大便清稀腥臭,多屬寒證;黏稠酸臭多屬熱;色紫如果醬,多屬濕熱或要排除腸套疊;便前啼哭是腹痛;里急后重是痢疾;大便有蟲,伴腹痛,為蛔蟲病。大便條里夾新血絲,要考慮腸息肉脫落出血。嬰幼兒久瀉、便黏,偶見表面有點血跡,要想到小兒肛門隱窩中的炎癥(請小兒外科鑒別)。小便黃赤多屬熱,色清而長多屬寒;小便為米泔水樣是濕熱;尿清頻數或夜間遺尿,為腎陽虛虧、下元不固;發熱而尿清長,是邪未入里;熱病如見小便逐漸清長,多屬病漸趨愈。
(6)問睡眠:
正常小兒睡眠以安靜為佳,年齡越小,睡眠時間越長。夜眠不安可因晚上進食過多,消化不良所致,或食難消化之物,即前人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夢中驚呼多為受驚,或睡前過度興奮,或胃熱。睡中蹬被伴煩躁不安,多屬熱邪內蘊;睡中上竄,多屬陽明經熱。晚上入睡后輾轉不安,多因肛門瘙癢、蟯蟲所致;煩躁不安、盜汗、發黃稀,多見佝僂病。
3.問個人史及家族史
詢問小兒出生是否足月,是否順產,預防接種情況及有無傳染病及接觸史,是否母乳喂養還是混合喂養。問母親身體情況,有無傳染病史及飲食起居情況。問家庭其他成員有無傳染病史,以及發病時間、治療經過等。通過問診,尋找對小兒診斷治療有關的資料,以便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