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第十一輯·黃繩武婦科經驗集
- 梅乾茵編著
- 1040字
- 2020-01-03 21:07:29
情傷血崩1例
汪某某,女,44歲,初診:1983年4月7日。
去年元月份正值經期,愛人病逝,事后又與家庭發生糾紛,當時閉經三月余,其間感口苦胸悶,心下痛,低燒,大便干結,全身不適,人亦消瘦。后月經來潮量多,淋漓不盡,有時20余天不干凈,經常頭昏、心慌、煩躁、納差,曾服用一些中成藥、西藥均未見明顯好轉,末次月經3月14日來潮,至今已20余天仍未干凈,先量少,后逐漸量多,色黯紅有塊;白帶不多,無明顯氣味。曾大生三胎,人流二胎。舌質紅,苔薄欠潤,脈弦細。
此肝郁氣滯化火傷陰。治宜疏肝養肝,滋陰清火。
竹柴胡6g 荊芥炭4.5g 當歸10g 白芍20g 生熟地30g 阿膠15g 山藥15g 旱蓮草30g 甘草6g 太子參15g 麥冬15g 五味子6g
二診:1983年5月18日。
服藥兩劑,月經于4月9日干凈,這次月經5月4日來潮,5月7日干凈,經行3天,色紅,用紙1刀,胸悶明顯好轉,已無低熱,感頭昏,大便干結,舌正常,苔薄,脈細。
繼服上方加制首烏15g。
三診:1983年6月10日。
服藥后近兩個月,月經已恢復正常,心情好轉,大小便正常,時感腰酸痛,舌脈同上。
繼服上方加桑寄生12g。
按:經水者,陰血也,沖任主之,藏于肝,通于腎。肝主疏泄,疏理血脈,宣泄氣機,疏泄有節,氣血通調,經自暢矣。腎藏精系胞,傅青主曰:“經本于腎”,腎精充足,肝體得養,沖任得蔭益,血海寧靜,封藏有制,經候如常。今正值經期,突受意外刺激,情志所傷,肝首當其沖,肝者將軍之官,女子多愁善感,氣機易郁,血脈易滯,疏泄失司則閉經、崩漏、胸悶、全身不適。五志過極,皆能化火,下灼腎水,上生心火則口苦、煩躁、心慌、頭暈,大便干結。又經行日久,耗傷精血,陰血下虛,氣無所附,橫逆而散竄,終致腎無所藏。今患者出血20余天未凈,張潔古曰:“……肝為血府,傷則不藏血,而為崩中漏下”,即由肝郁所致,治宜平肝開郁,郁解則木自達,肝舒則火自平,木達火平,血自歸經而得藏矣。然木賴水養,滋肝必壯水,水足則木茂。方用竹柴胡、荊芥炭疏肝氣,郁病皆因氣不流暢,當以順氣為先,然理氣之藥多俱香燥之性,頻服香燥,耗血傷精,故宜少少與之。荊芥炒炭后去其香燥之性,且有引血歸經之功;又助以當歸、白芍養肝血,肝乃藏血之臟,血燥則肝苦急,血足則剛燥之性平;用生熟地、阿膠、旱蓮草滋腎壯水,子母同治;麥冬養心陰以通肝絡;太子參、山藥健脾益氣陰,免于橫逆之慮;妙在用五味子不但收斂為功,堅固心腎,且味酸入肝,肝欲酸,酸補肝,一藥而心肝腎三臟兼之。雖病由郁致,但治之不重在伐其有余,而重在培其不足;雖病在肝,但治之不盡治肝,而兼治子母,且培土以防其未然,此收效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