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風藥新識與臨床
  • 王明杰 羅再瓊
  • 7字
  • 2020-01-03 20:10:41

第1章 風藥概論

第1節 風藥的概念

“風藥”之名,出現的時間甚早。據編者考證,現存古醫籍中,唐代《外臺秘要》第十七卷所載“《素女經》四季補益方七首”中,已有“冷加熱藥,溫以冷漿,風加風藥”之說。按《素女經》是古代一本重要的性學著作,據認為最晚成書于魏晉六朝之際。由此可見,風藥的名稱,可以追溯到隋唐之前了。至宋代,“風藥”已是醫籍中通用的稱謂,蓋泛指治風之品而言。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黑錫丹》:“曾用風藥吊吐不出者,宜用此藥百粒。”《雞峰普濟方》:“婦人月水不通及不斷,宜入血脈風藥,隨冷熱用之。”《扁鵲心書》:“服風藥漸減……前服風藥,乃風勝濕。”
金元時期,易水學派宗師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首創“藥類法象”理論,取法天地五運之象,謂“藥有氣味厚薄、升降浮沉、補瀉主治之法,各各不同”,而把常用藥物歸納為“風升生”、“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類。其中“風升生”一類為味之薄者,陰中之陽,收載有防風、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靈仙、細辛、獨活、白芷、鼠黏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荊子、秦艽、天麻、麻黃、荊芥、薄荷、前胡等20味藥物。張元素之后,其弟子李東垣光大其說,廣泛運用此類藥物于諸多病證,尤其是內傷脾胃病證的治療,成效卓著,成為易水學派一大用藥特色,對后世影響甚大。此后醫家言風藥,多宗張氏之說。如清代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凡藥之質輕而氣盛者,皆屬風藥。”
通過考察歷代醫藥文獻,可見金元以來,“風藥”一詞具有“如風之性”與“治風之用”兩層含義。首先,風藥是“如風之藥”(法象藥理名稱),可以定義為味薄質輕、藥性升散、具有風木屬性的一類藥物,所謂“在天為風,在地為木”。此類藥物多具辛味,質地輕,其性升浮發散,猶如春氣之生發,風性之輕揚。《醫學啟源》以“風升生”歸類,即言其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特性。其次,風藥又是“治風之藥”,即具有祛風、疏風等作用,故又常稱為祛風藥、疏風藥等等。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風藥的名稱與內涵逐漸發生了很大演變。
近代中藥開始以功效分類,風藥在近現代中醫藥文獻中出現了多種稱謂,如疏風藥、祛風藥、祛風濕藥、解表藥、祛風解表藥、疏風解表藥、發散解表藥、發汗解表藥、發汗藥、發散藥等等。其中以“解表藥”最為常用,而風藥的稱謂則漸受冷落。隨著法象藥理的淡出,風藥的“如風之性”也被忽略,只剩下“治風之用”還為人知曉。提到風藥,普遍認為就是治風之藥。
查閱當代文獻,目前對風藥的定義大體有兩種:其一,指能祛除外感風邪的一類藥物,即祛風藥,包括《中藥學》分類中的解表藥與部分祛風濕藥;其二,指能祛除外風、平息內風的一類藥物,主要用治各種內、外風證,可稱為治風藥,除上述解表藥、祛風濕藥外,還包括平肝息風藥以及其他藥類中兼有治風作用的一些藥物,數量當逾百種。前者可稱為狹義之風藥,大多具有“如風之性”,與傳統論述較為接近;后者可稱為廣義之風藥,其中一部分與傳統認識相去甚遠。編者認為,從學術的連續性與繼承性考慮,應以狹義為宜,但需注意其“如風之性”的內涵方為全面。
本書以風藥為名,重點在狹義范疇進行討論。研究內容在《醫學啟源》列舉的20味藥物基礎上適當增加,包括現行高校教材《中藥學》中解表藥與部分祛風濕藥及少數平肝息風藥。立足于傳統,著眼于臨床,發掘整理歷代醫藥典籍及古今醫家對于風藥的認識與運用風藥的經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吉市| 电白县| 资中县| 丰县| 洛隆县| 昭通市| 辰溪县| 普安县| 明溪县| 紫金县| 寿宁县| 睢宁县| 鹰潭市| 扎赉特旗| 吕梁市| 璧山县| 云龙县| 扎鲁特旗| 醴陵市| 灌阳县| 沁源县| 安图县| 微山县| 习水县| 大理市| 崇左市| 蓝山县| 江津市| 萝北县| 肃南| 阿勒泰市| 淳安县| 桐柏县| 德清县| 洛扎县| 政和县| 沽源县| 紫阳县| 大关县| 贵溪市| 普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