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節 荊芥

荊芥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荊芥的地上部分。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功效發表散風,透疹消瘡,炒炭止血。常用于外感表證、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瘡瘍初起兼有表證、吐衄下血等病證。此外,荊芥還具有通陽化濁、祛風散結等作用,用于口眼歪斜、癮疹、口瘡、臁瘡等。目前臨床應用其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婦科病、外科病等方面也有獨特療效。歷代名方如荊防敗毒散、銀翹散、透疹湯、消風散等皆有荊芥入藥。
一、臨床新用
(一)內科疾病
1.治療偏頭痛
雞蛋1枚,將較大端打一直徑約2cm的小孔,把荊芥研成末,加入雞蛋中,用筷子將雞蛋與藥調勻,直至荊芥末加滿為止。用濕紙糊住雞蛋小孔,放入火中燒熟,將雞蛋同藥服食,每日1枚,連服3枚。治療21例,9例服食荊芥雞蛋3枚后頭痛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9例癥狀明顯緩解,偶有輕微發作;3例癥狀無改善[中國民間療法,2001,9(6):38]。
2.治療癲癇
荊芥、防風、黃連、膽南星各6g,薄荷4g,羚羊角1g,鷹爪1對,法半夏6g,金銀花10g,巴豆3粒(去殼油),共研極細末,合面粉1200g、芝麻400g,煎成焦餅。鷹爪、羚羊角沖末水吞服。于發病前每日分3次服完。服后如病不愈,病人仍愛吃,可以續服。瀉出痰樣黏液表示藥已對癥[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1,53(2):36]。
3.治療慢性結腸炎
荊芥、黃連、黃柏、梔子各10g,黃芩12g,連翹、柴胡、生地、白芍各15g,枳殼、當歸、川芎、防風、薄荷、桔梗、甘草各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水煎灌腸,將藥液濃縮至100ml紗布濾過,并使水溫控制在35~40℃。每日1次,保留灌腸。口服與灌腸治療并用,效佳[江蘇中醫藥,2006,27(12):42]。
4.治療消化道黏膜疾病
荊芥、當歸、連翹、防風各10g,白芍20g,川芎12g,柴胡、枳殼、黃芩、山梔、白芷、桔梗、甘草、黃連、黃柏、地黃各10g,薄荷3g。治療168例,除慢性結腸炎患者為中藥1日1劑灌腸治療外,其余病例均予中藥日1劑水煎服。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個別病例用藥2個療程,總有效率為88.1%[中醫雜志,1989(1):33]。
5.治療腸易激綜合征
炒荊芥、山藥、蓮子、車前子、黃芪各20g,藿香15g,炒白術、炒白芍各12g,炙升麻10g,黨參25g,炒柴胡、干姜、黃連、陳皮、大棗各6g,吳茱萸、炙甘草各3g。每天1劑,3劑后,腹痛緩解,大便每天1次,質略稀。繼服3劑,大便正常[新中醫,2005,37(2):82]。
6.治療不明原因水腫
荊芥9g,大黃4.5g。日1劑,2劑后水腫即消。凡不明原因水腫者以此方多能取效[吉林中醫藥,2002,22(2):55]。
7.治療尿潴留
荊芥、大黃等分治療多種疾病(如病毒性腦炎、脊髓炎、前列腺炎等)所致的尿潴留,均獲效較佳。特別是用于產后尿潴留以荊芥、大黃各10g,1~2劑即能治愈[江蘇中醫,1994(15)12:37]。
8.治療右腎多發囊腫
荊芥、防風、白芷、獨活各6g,生黃芪30g,生杜仲30g,續斷10g,桑寄生、補骨脂各30g,藿香、佩蘭、赤芍、丹參、茜草各10g,冬瓜皮、茯苓皮、葫蘆各30g。14劑,水煎,每天1劑,分3次口服,取效[遼寧中醫雜志,2013,40(5):1010]。
9.治療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荊芥15g,川牛膝、女貞子、丹參、紅花、旱蓮草、生黃芪各30g。煎湯浴足,每次40分鐘,輕者每日泡1次,重者每日泡2次。靜脈滴注前列腺素E1,每日1次,14天為1個療程。兩藥聯合應用,連用2個療程,能改善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癥狀和下肢動脈超聲多普勒血流動力學指標[山東中醫雜志2007,26(6):382]。
10.治療白塞病
荊芥、黃連各10g,連翹、柴胡、生地、白芍各15g,黃芩12g,黃柏、梔子、枳殼、當歸、川芎、防風、薄荷、桔梗各10g,薏苡仁30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治療15天可取效[江蘇中醫藥,2006,27(12):42]。
11.治療面癱
荊芥穗、川芎各6g,杭菊花、天麻、香白芷各5g,霜桑葉12g與雞蛋同煮。以熱雞蛋熨患處,每天3次,每次20~30分鐘,熨后藥汁與雞蛋同服[鄉村醫生,2011(10):52]。
(二)婦科疾病
1.治療閉經并帶下
黑荊芥10g,炒山藥、黨參各25g,車前子(包)25g,陳皮12g,柴胡10g,甘草6g,烏賊骨25g,炒白術、茜草各15g,川續斷20g,茯苓30g,蘇子、澤蘭各15g,雞血藤25g,紅花15g,加減服用20劑后,月經來潮,帶下量及全身癥狀也明顯好轉。此后間斷服用1個月,隨訪半年月經正常[河南中醫,2009,29(2):196]。
2.治療產后暴崩血暈
荊芥穗30g,炒至焦黑,研細過篩。每次用6g加童子便1兩,調勻乘熱頻服。口噤者,撬開牙齒灌入。口閉難啟齒者,采用鼻飼法。治療25例,痊愈18例,好轉5例,無效2例。一般服藥后20分鐘暴崩止,30分鐘后點滴即盡。短者2天即愈,長者10天明顯好轉,顯效者多在3天左右[四川中醫,1987(6):35]。
3.治療產后血虛發痙
荊芥穗9g,紅糖30g。以荊芥穗煎湯沖化紅糖,趁熱頓服。1小時后,汗出熱退,身涼神安[黃河醫話.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01]。
4.治療會陰側切口愈合不良
荊芥、防風各30g,甘草15g,水煎1000ml,坐浴,20分鐘/次。對照組予以傷口清潔換藥3~5日后,在局麻下將傷口清創并行2次縫合,同時靜脈滴注抗生素3日。結果實驗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實驗組。[西部中醫藥,2012,25(7):13]。
5.治療陰癢
荊芥10g,苦參80g,白鮮皮50g,蟬衣20g,金銀花、蛇床子、生大黃、生黃柏各30g。水煎,熏洗坐浴。每天1劑(可用3次),3天為1個療程。治療39例,總有效率92%[云南中醫雜志,1995,16(1):27]。
6.治療外陰白斑
荊芥、防風、蘇木、艾葉、川椒、黃柏、川烏、草烏各10g。隨證加減,熏洗坐浴。每次約20分鐘,每日1~2次,局部用膚輕松軟膏外涂。藥液每天1劑1煎,10次為1個療程。治療40例,顯效率100%,治愈率80%[現代醫藥衛生,2008,24(3):404]。
(三)兒科疾病
1.治療小兒哮喘
大白蘿卜切開取半個,在中央處用小匙挖一凹窩,將荊芥穗10g、蜂蜜15ml及香油15ml放入凹窩內,再將蘿卜置于火上,等蘿卜底快要燒透時即成。去荊芥穗后服用藥液和周圍蘿卜,睡前服,重者早晚各1次。此量為3歲小兒1次服用量,其他按年齡大小酌情增減。治療13例效果良好[中原醫刊,1982(6):280]。
2.治療小兒發熱
荊芥水劑1袋(荊芥1000g煎水,灌裝到專用中藥袋10袋,每袋含荊芥100g,置冰箱中待用)加入熱水1500ml稀釋,水溫40~46℃,以患兒能耐受為準。患兒泡足的同時按摩患兒足部及足底涌泉穴,30分鐘至患兒背部出汗。對照組予溫水擦浴(部位:上下肢、背部、頸部、腋窩、腘窩、腹股溝)30分鐘左右。均每天治療2~3次,每次治療前后30分鐘各測體溫1次,連用3天為1個療程。治療停止后30分鐘測量腋下體溫,結果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護理研究,2010,24(2):412]。
3.治療小兒水痘
荊芥、防風各10g,板藍根20g,蘆根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治療94例,全部痊愈。退熱時間平均6小時至1.5天,水痘結痂平均3天[江蘇中醫,1990,11(10):37]。
4.治療新生兒臍風
荊芥穗15g,蟬蛻30g,煎水頻服,癥消獲生[黃河醫話.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02]。
5.治療小兒厭食
荊芥、防風各6g,蘇葉、藿香、青皮、陳皮各10g,枳殼30g,焦山楂、焦神曲、焦大麥芽、生谷芽、生稻芽各10g。日1劑,分3次口服,7劑后癥消[遼寧中醫雜志,2013,40(5):1010]。
(四)五官科疾病
1.治療眼底病
荊芥、連翹、防風、白芷、桔梗、柴胡、枳殼、梔子、黃芩、薄荷、甘草、生地、川芎、白芍、當歸、黃連為基本方,結合全身癥狀、眼底變化,辨證配伍。日1劑,水煎分2次服,13~15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休息1~3天,觀察2個療程。治療50例,結果治愈25例,顯效15例,有效7例,無效3例[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5(4):30]。
2.治療青光眼
荊芥穗、木瓜、蟬蛻、甘草為基礎方,隨證加減。治療青光眼,眼痛連腦,痛甚則嘔,其效若神[南方醫話.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91]。
3.治療鼻炎
荊芥9g,辛夷花(包)10~15g,蒼術、白芷各10g,膽星5~10g,法夏曲、神曲、黃芩各10g。每日1劑,分2次服。治療35例,療程短者1劑,長者7劑,平均服藥4劑,總有效率94.2%[中國社區醫師,2003(19):36]。
4.治療牙痛
荊芥、牡丹皮、防風各3g,生地黃6g,生石膏40g,青皮2g。水煎服,1日1劑,療效滿意[新中醫,2001,33(10):36]。
5.治療糜爛性口腔潰瘍
荊芥、連翹、防風、當歸、川芎、白芍、柴胡、枳殼、黃芩、梔子、白芷、桔梗各3g,甘草1.5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隨證加減運用,效果良好[成都醫藥,1994,20(1):13]。
(五)外科疾病
1.治療皮炎
荊芥、黃柏、蒼術各6g,蛇床子20g,防風10g,明礬3g。共研粗末,用水煎煮或開水沖泡去渣,放入盆中,趁溫熱熏洗患處[家庭醫藥,2011(11):48]。
2.治療手掌角化癥
荊芥、地骨皮配伍逍遙散內服,紫云膏外用涂抹,內外兼治,即癥狀好轉[醫學文選,1987(1):151]。
3.治療帶狀皰疹
焦荊芥穗、薄荷、天花粉、牡丹皮各10g,連翹、地膚子、蒲公英、板藍根各15g,金銀花、土茯苓、魚腥草各12g,黃連、甘草各6g,龍膽草5g。每天1劑,水煎服。外用雄黃粉1g、冰硼散2支,用適量奶液調勻外涂,每天1次,隨用隨調,破潰處忌涂。內服外敷并用,療效滿意[新中醫,2000,32(3):35]。
4.治療手足癬
荊芥、防風、白芷、苦參各15g,黃柏、黃連各20g,白鮮皮12g,白礬10g,食醋1000ml。將諸藥加入食醋浸泡,密閉浸泡7~13天后,過濾分裝。用棉棒蘸取藥液涂抹患處,每日3次,7日為1個療程,2~3個療程即可治愈[世界中醫藥,2011,6(1):25]。
5.治療面部扁平疣
(1)單味用法:
新鮮荊芥葉搗爛成糊狀備用,先用溫水清潔面部后,再用備好的藥敷于面部皮損處,10分鐘后再用溫水清潔面部即可,1天1次,連用3天后再隔日1次。治療64例,治愈62例[中國臨床醫生,2002,30(8):24]。
(2)復方配伍:
荊芥、蟬衣、蒼耳子、白鮮皮、浮萍、板藍根、丹皮、甘草。隨證加減。治療68例,經用藥6~45日,其中54例痊愈(疣疹消退),12例好轉(疣疹減少),2例無效[浙江中醫雜志,2003(1):198]。
6.治療痤瘡
荊芥、連翹各12g,黃芩9g,梔子10g,黃連、薄荷各6g,防風、白芷、枳殼、白芍各12g,柴胡、當歸、川芎各10g,生地15g,桔梗10g,皂刺10g,桃仁、紅花各12g。每天1劑,水煎2次混勻分2次服,連續治療1個月,效好[時珍國醫國藥,2005,16(12):1289]。
7.治療痔瘡等肛門疾病
荊芥、防風各20g,透骨草30g,生川烏、生草烏各9g,蛤蟆草30g,苦參、金銀花、黃柏各12g;或荊芥、蛤蟆草、馬齒莧、透骨草、蘇木各15g,防風、金銀花、連翹、苦參、槐角各12g,生川烏、生草烏各10g。熏蒸坐浴治療內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竇炎、肛周圍膿腫、各種肛門病術后等肛門疾病。對照組采用1∶5000高錳酸鉀熏洗、坐浴治療,結果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2,29(1):36]。
8.治療硬結腫塊
臨床發現荊芥具有良好的軟堅散結作用,特別是治療皮膚表層的硬結腫塊時,配入活血化瘀藥中,可引藥力走表以奏軟堅散結之功,可取佳效。此外,荊芥配夏枯草對頭部腫瘤效好[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11):25]。
9.治療術后腸粘連
荊芥、大黃、枳殼、枳實、蟬蛻等為基礎方,加減治療本病,可使二便通暢、氣血調和,解除其腸粘連的癥狀及體征[浙江中醫雜志,2011,46(8):568]。
10.治療皮膚燥澀
荊芥穗、防風、細辛、生地黃、熟地黃、石膏、黃柏、黃連、知母、柴胡、當歸身、桃仁泥、升麻、杏仁、紅花、川椒、生甘草,治熱極生風的皮膚燥澀及肌燥諸渴等證,可取佳效[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10):28]。
11.治療凍瘡
荊芥30g,水煮約1000ml,溫洗局部,每早晚1次,每次15~20分鐘。用藥2天后紅腫痛癢明顯減輕,再洗2天,則諸癥解除[吉林中醫,2002,22(2):55]。
二、各家論述
《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鼠瘺,瘰疬,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 斜,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
《滇南本草》:“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本草蒙筌》“發表能解利諸邪,通血脈傳送五臟。下瘀血除濕痹,破結聚散瘡痍。搗和醋,敷風腫疔瘡;研調酒,理中風強直。仍治產后血暈,杵末攙入童便。”
《本草綱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及生瘡陰,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薛立齋醫學全書》:“發玄府,療邪風之首痛;通血脈,治血風之眩暈。”
《陳士鐸醫學全書》:“能引血歸經,清頭目之火,通血脈,逐邪氣。”
《本草征要》:“散風邪,清巔頂。利咽喉,透麻疹。化瘀血,消瘰疬。理瘡瘍,破聚結。”
《本草正》:“用此者用其辛散調血。能解肌發表,退寒熱,清頭目,利咽喉,破結氣,消飲食,通血脈,行瘀滯,助脾胃,辟諸邪毒氣,醒酒,逐濕,”
《本草匯言》:“荊芥輕揚,得春氣而善走散,春氣升,風性亦升,故能上行頭目,風木通肝,故能達肝氣,行血分而去血分之風……大抵辛香可以散風,苦溫可以清血,為血中風藥也。”
《本草從新》:“辛苦而溫。芳香而散。入肝經氣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發汗。散風濕。利咽喉。清頭目。治傷寒頭痛。中風口噤。身強項直。口面 斜。目中黑花。其氣溫散。能助脾消食……荊芥最能散血中之風……為風病、血病、瘡家圣藥。”
《本草求真》:“辛苦而溫,芳香而散,氣味輕揚。故能入肝經氣分,驅散風邪。凡風在于皮里膜外,而見肌膚灼熱,頭目昏眩,咽喉不利,身背疼痛者,用此治無不效……且既入于肝經風木之臟,則肝即屬藏血之地,故又能以通利血脈,俾吐衄、腸風、崩痢、產后、血暈、瘡毒、癰腫、血熱等癥,靡不藉其輕揚,以為宣泄之具。”
《得配本草》:“入足厥陰經氣分,兼入血分。散瘀破結,通利血脈。”
路志正:“荊芥辛溫發散,具有風藥發散祛邪的作用,能使外感六淫之邪從表而解,而其透泄之性,又可祛除里邪,如內濕、內熱,郁火。荊芥辛散、走竄,善宣通,又入肝經血分,故可開發郁結閉塞,流暢氣血運行。荊芥作為風藥中的溫潤君子,既可增強方中主藥的作用,又可制約藥物的烈性。它與理氣藥相配,可助氣機疏達;與理血藥相配,可使氣血流動;與清解藥相配,可促宣發清散;與祛濕藥相配,可協芳化疏通;與補益藥相配,則可升運清氣。”[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5):3870]
三、化學成分
荊芥主要成分為揮發油,其含量約1.8%。油中主要成分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少量右旋檸檬烯。除此之外,尚含有α-蒎烯、莰烯、β-蒎烯、3-辛酮等。另外,荊芥花穗還含有荊芥苷A、荊芥苷B、荊芥苷C、荊芥苷D、荊芥苷E、香葉木素、橙皮苷、木犀草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咖啡酸、迷迭香酸等。
四、藥理作用
荊芥具有解熱、降溫、鎮痛、鎮靜、祛痰、平喘、止血、抗炎、抗細菌、抗病毒、抗腫瘤、抗氧化等作用。此外,還具有抑制平滑肌、解痙,興奮子宮,免疫調節等作用。
【按語】荊芥體輕升浮,輕揚發散,辛而不烈,微溫而不燥,性較和平,以辛散疏風為擅長。既能發散祛風而解表邪,風寒風熱皆可配伍而用,為通治風邪入侵之感冒良藥;又能疏風利竅,上行于頭面空竅而有清頭目、利咽喉之功,凡風邪上犯頭目諸竅,而致頭目眩暈、諸竅閉塞、耳目不清等癥,無問其有無寒熱等全身癥狀,皆可用此以除風邪,風邪去則頭目清,諸竅清利。本品還能入于血分搜血絡中風邪,祛皮里膜外及血中之風,為產后血虛發痙、腸風便血、癮疹、風疹常用之品。因此,荊芥善除表里內外、在氣在血諸風邪,為血中之風藥,疏風之圣品。
荊芥味辛走氣、行氣而能和血、通血、理血,氣芳香升散,而能解郁散結、疏調營衛、升清和胃、醒脾暢中,既入氣分宣郁,又入血分通絡。對瘡瘍初起可宣散熱毒,無論熱郁輕重,均可疏調開郁、破結解毒,故亦為瘡家圣藥。借助于良好的開郁散結作用,在大劑活血化瘀藥中配用,可引藥力走表以奏軟堅散結之功,治療皮膚表層的硬結腫塊;還可以其暢達肝氣、通經絡、透肌膚、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而用治腫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夏河县| 荥经县| 忻城县| 通江县| 莱阳市| 科技| 怀集县| 永春县| 冀州市| 平果县| 兴国县| 四子王旗| 九龙城区| 双流县| 神池县| 揭西县| 宝坻区| 扬中市| 吴旗县| 新乐市| 延吉市| 来凤县| 佛坪县| 阿勒泰市| 当涂县| 舞钢市| 枣阳市| 南华县| 大姚县| 会理县| 县级市| 那坡县| 内丘县| 乌拉特中旗| 东阳市| 徐州市| 双城市| 都安| 伊金霍洛旗|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