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節 風藥的現代名稱商榷

近代中藥開始以功效分類,風藥的名稱不被采用。在《中藥學》的分類中,大多數風藥被稱為“解表藥”,其下還分為辛溫解表藥(或發散風寒藥)與辛涼解表藥(或發散風熱藥)兩個子類。剖析前述風藥功效與禁忌認識上的種種誤區,不難看出均與“解表藥”的稱謂有相當關系。“名不正則言不順”,命名問題不容小視,有必要在此作一番討論。
一、“解表藥”名稱評議
近代以來,中藥按功效分類,應當說是中藥學的一個進步。分析這些分類名稱,如補益藥、瀉下藥、清熱藥、收澀藥等,多能概括本類藥物的基本功效,或突出用以治療的基本病證,唯有“解表藥”是個例外。據介紹,解表對應八法中的汗法,解表藥是從眾多藥物中根據其臨床功用歸納出來的一大類。它們都具有發汗解表作用,能夠治療外感表證及兼有表證的某些病證。此說本無不妥,問題在于相關概念的表述有失偏頗。
《中藥學》對解表藥下的定義是:“凡以發散表邪、治療表證為主的藥物,稱解表藥。”又說:“解表藥主要用治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或有汗不暢、脈浮之外感表證。”這里的問題出在“為主”與“主治”上。以“發汗解表”概括解表藥的功用,強調主要用治“外感表證”,將其應用范圍大大局限了。雖然下面補充有“部分解表藥尚可用于水腫、咳喘、麻疹、風疹、風濕痹痛、瘡瘍初起等”,卻又附加上“兼有表證者”的條件。這樣一來,“發汗解表”就成了此類藥物最基本的功用,“表證”則成為其臨床應用最主要的指針。編者認為,這種表述不符合千百年來風藥臨床應用的實際,難免令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容易給初學者造成解表藥只能用于有表證者的錯覺。
如前所述,解表僅是此類藥物諸多作用中的一種,而表證僅是其眾多主治病證中的一部分,盡管很有特異性,卻缺乏概括性與代表性。對于具體藥物來說更是如此,解表往往并非是其最主要的用途。如麻黃之平喘、桂枝之通陽、柴胡之疏肝、菊花之明目等,都遠較用于解表為多。還有一些藥物不以解表見長,甚至并無解表作用,如蒼耳子、辛夷之類。因此,“解表藥”的稱謂顯然不夠允當,頗有以偏概全、因小失大之虞。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往往一看到解表藥就以為是為表證而設;凡是沒有表證者,就認為不宜使用解表藥。這種片面性認識的形成不能不認為與“解表藥”名稱的誤導有關。
由于“解表”二字難以概括此類藥物多方面的功效,近年已有學者提出將“解表藥”改稱“祛風藥”,表明中藥界業已對此有所認識。編者認為,“祛風藥”之名,較之“解表藥”略勝一籌,但仍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提出商榷。
二、“祛風藥”名稱評議
與“解表藥”相比,“祛風藥”的名稱顯然更為合理。祛風不僅可以治外感表證,而且可以勝濕、止癢、止痛、消腫、通鼻竅、利咽喉等,能夠概括此類藥物更多的功用。但是與“風藥”相比,一字之差,含義卻相去甚遠。如前所述,風藥的內涵不僅包括“治風之用”,而且含有“如風之性”。從功用來看,風藥不僅能用于祛外風,而且能用以升清陽、解肝郁、調氣機、散郁火等等,這些與治風并無直接關系,非“祛風”所能概括。“祛風藥”的稱謂,同樣不能全面反映此類藥物的性能特點,并容易造成一些誤解。現在不少人以為祛風藥的作用就是祛除外來風邪,主要用于風邪傷人之外感疾病,內傷雜病如果無風可祛,自然不宜使用。因而祛風以外的各種作用,尤其是在調節人體氣血津液運行方面的諸多重要作用,如升陽、暢氣、活血等等都被忽略了,這是導致風藥臨床運用萎縮的又一重要原因。內傷雜病的基本病機是臟腑功能紊亂、氣血津液失調,而風藥在調節臟腑功能及氣血津液運行方面有著許多重要的作用,存在廣闊的應用空間,顯然非“祛風”二字所能概括。
當然,從醫學史的角度來看,唐宋時期的風藥大抵是指祛風藥,但金元時期經過易水學派諸家發揮,增添了“如風之性”的內蘊,此后得到明清學者的廣泛贊同,以之詮釋藥性,指導臨床,取得很大成就,將風藥的藥性理論及臨床運用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是學術上的一大進步,值得今人認真繼承發揚。而今以“祛風藥”命名,如果不能在其內涵上納入“如風之性”的內容,那就是一種倒退了。因此,“祛風藥”之名,并非最佳選擇,還有討論的必要。
三、“發散藥”名稱推介
編者查閱近幾十年來出版的各種中藥學著述,幾乎均是采用“解表藥”的名稱,唯有焦樹德先生《用藥心得十講》(人民衛生出版社,1977年)中冠以“發散藥”之名,感到甚為有理。早在清代張德裕《本草正義》(1828年)中,就曾以“發散”歸納這一類藥物,而與“固澀”相對立論。筆者認為,“發散”二字,含有透發、升發、發泄、解散、疏散、行散之意,可以概括發汗解表、發散風邪、發越郁火、透發疹毒與疏散氣機、解散肝郁、布散水津、行散瘀血、散結通絡等多種功效,與此類藥物的性能頗為符合,且與下面業已改動的二級名稱“發散風寒藥”、“發散風熱藥”也相一致。相比之下,“發散藥”顯然較“祛風藥”更為相宜。因此,筆者在此建議,以“發散藥”的名稱取代“解表藥”。
四、“發散風寒藥”、“發散風熱藥”名稱評議
在此,還有必要討論一下其下的二級名稱。近年出版的《中藥學》教材將沿用多年的“辛溫解表藥”、“辛涼解表藥”分別改為“發散風寒藥”、“發散風熱藥”。從表面看來,這種稱謂既糾正了以性味命名的不協調,又避開了“解表”的片面性,應是一個值得稱道的進步。然而仔細推敲,卻大有可商之處。
據第7版《中藥學》教材所述:發散風寒藥性味多屬辛溫,辛以發散,溫可祛寒,故以發散肌表風寒邪氣為主要作用,主治風寒表證及兼有風寒表證的風疹瘙癢、風濕痹證、咳喘、水腫等;發散風熱藥多辛苦而偏寒涼,辛以發散,涼可祛熱,故以發散風熱為主要作用,主要適用于風熱感冒以及溫病初起邪在衛分,又可用治風熱所致目赤多淚、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以及風熱咳嗽等證。辛溫發散風寒,辛涼發散風熱。這種論述看似順理成章,實則失之簡單、機械,且與臨床實際不盡相符。
讓我們先來看看前人的論述。以麻黃為例,張山雷《本草正義》云:“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觀于《本草》主中風傷寒,去邪熱氣,除寒熱之說,及后人并治風熱斑疹,熱痹不仁,溫瘧嵐瘴,其旨可見,而俗人猶以為專主表寒之猛劑者,誤矣。”據張山雷所述,麻黃通過發散宣泄以祛邪,并未限定專治風寒,同樣可治風熱。這一見解代表了前人對此類藥物的基本認識,也符合古今中醫臨床用藥實際。
編者認為,在風寒、風熱表證治療用藥的選擇上,辛溫、辛涼不是判斷的唯一依據。須知,辛溫解表法不等于辛溫解表藥,辛涼解表法更不等于辛涼解表藥。辛溫、辛涼藥的使用不是絕對的,更不能簡單地將它們對立起來。辛溫辛涼的區分,重點不在于溫性涼性之異,而在于發散力量的強弱。臨證時用藥選擇不僅需要考慮病邪的寒熱屬性,還要考慮病邪的郁閉程度。因此,辛溫藥物用治風熱,辛涼藥物用治風寒,均是很常見的。以《中華臨床中藥學》為例,發散風寒藥中麻黃、羌活、防風、白芷、蒼耳子、辛夷等都有用于風熱的介紹,發散風熱藥中葛根、柴胡、升麻、薄荷、荊芥、蟬蛻、菊花、淡豆豉等都有用于風寒的記載。古方如防風通圣散、柴葛解肌湯、川芎茶調散、消風散,現代方如羌蒡蒲薄湯、連花清瘟膠囊等,均是辛溫、辛涼并用,硬性規定以藥性溫涼劃分主治寒熱,于理不合,于臨床有悖。可見“發散風寒藥”、“發散風熱藥”表達的準確性不高,與其內容有自相矛盾之處,作為二級名稱明顯欠妥,有必要予以糾正,重新命名。編者建議,是否考慮改稱“溫散藥”、“涼散藥”為宜。
以上針對風藥現代名稱的意見,僅是編者的一孔之見,未必正確,不過作為引玉之磚,期望引起業界對此的關注,開展進一步的討論。也正由于迄今尚無合適稱謂,傳統的風藥名稱頗有必要予以保留,繼續使用。這也就是本書以風藥為名的緣由,讀者明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巴县| 龙州县| 贵州省| 江川县| 疏附县| 扎囊县| 章丘市| 郎溪县| 辽源市| 河北省| 岳池县| 虹口区| 吉木乃县| 景谷| 永福县| 句容市| 长武县| 蓬莱市| 疏勒县| 库伦旗| 隆子县| 栾川县| 贺州市| 赤水市| 措美县| 嘉义县| 敦煌市| 尚义县| 鄂尔多斯市| 镇安县| 巴塘县| 来凤县| 会理县| 永川市| 神木县| 内江市| 荃湾区| 泰安市| 海城市| 出国| 日喀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