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談談急性吐瀉的辨證與治療

急性吐瀉,在夏季較為常見,多由飲食不潔或冒暑貪涼、食生飲冷所引起。

吐瀉是一個癥狀,古人把急性發作的吐瀉叫做“霍亂”,漢代張仲景《傷寒論》里說:“嘔吐而利,謂之霍亂。”“嘔吐而利”就是吐瀉交作的意思,由現代醫學來看,它包括許多引起急性吐瀉的疾病在內,如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等,從它的癥狀記載來看,也可能包括著法定傳染病的霍亂在內。

急性吐瀉癥是以上吐下瀉為主,吐之前必有惡心,瀉之前每有腹痛。吐瀉是機體迫邪外出的一種表現,所以輕者因病邪隨著吐瀉得以宣泄有時可以自愈。但在重癥患者多因邪氣深入,吐瀉劇烈,很快出現許多復雜的癥狀,就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去辨證論治。

急性吐瀉的辨證,由表里來分,本病初起即是邪居中焦,病在腸胃,應屬里證;由虛實和寒熱來看,本病熱證多在初起邪盛的時候,寒證多在后期液脫陽微的時候。《內經》里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因此本病熱證多實、寒證多虛,所以辨別“寒”、“熱”實為本病辨證上的一個重要關鍵。

在具體辨別“寒”、“熱”的時候,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本病發病急促,寒熱的轉變很快,有時看來還是熱證,轉瞬之間即可變為寒證,不像一般疾病多有一定的階段性。②一般疾病以四肢厥冷,脈象“沉”、“伏”為寒;本病熱證患者,亦可因氣機閉塞,陽氣不達于四肢而現此脈證,不可一見“沉”、“伏”之脈和四肢厥冷,就認為是寒象。③一般疾病以口渴、尿短為熱象,本病患者,多因津液耗傷,雖屬寒證,也常出現急性吐瀉口渴、尿短。

以上三點常常使人混淆難辨,必須在全身癥狀中細心推求,才能得到真情實況,其中尤以辨識患者的排泄物更為重要。如患者排泄物有腐臭氣味時,多屬熱證;其不甚臭穢,或所下物如米泔水者,多為寒證。這又為辨別寒熱中的一個重點。

急性吐瀉的治療,可以分為寒證與熱證兩類。現述之如下:

一、寒證治法

寒證每由于患者中陽素虛,脾胃虛弱,食生飲冷,或過于貪涼,致寒濕穢濁壅滯中焦,發生吐瀉。其中也有由熱證轉化而來的。因此治法上多以化濁燥濕、健脾和溫運中陽為主。下面介紹幾個主要方劑。

1.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有散寒燥濕,芳香化濁的功效。適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的急性吐瀉,癥見惡心,腹痛,寒熱頭痛,胸膈滿悶,舌苔白膩,脈象濡弱。

處方:藿香10g,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各3g,白術、陳皮、半夏曲、姜制厚樸、桔梗、炙甘草各6g。

方中藿香辛溫芳香化濁、辟惡止嘔,紫蘇、白芷、桔梗散寒利膈,厚樸、大腹皮燥濕除滿,半夏、陳皮降逆止嘔,茯苓、白術、甘草和中健脾化濕。

2.胃苓湯(《丹溪心法》)

加干姜、附子,本方有化濁滲濕,溫中健脾的功效。用于寒濕內盛,吐瀉不止,重傷脾胃,癥見肢冷面白,惡心,腹痛,瀉下清稀,尿短,舌淡白而滑,脈遲而澀。

處方:蒼術、白術、陳皮、豬苓、澤瀉各6g,厚樸4.5g,茯苓10g,肉桂、甘草各3g,加干姜3g,附子6g。

胃苓湯是由平胃散、五苓散二方組成。方中蒼、白術健脾勝濕,厚樸除滿寬胸,陳皮理氣化濕,澤瀉、二苓甘淡滲濕,甘草和中,肉桂、干姜、附子溫中散寒。

3.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有溫運中陽,益氣固脫的功效。適用于吐瀉過劇,耗傷津液,陽氣衰微的時候。癥見惡心,腹痛,所下物如米泔,目眶下陷,轉筋,以及手足厥冷,頭汗出,脈微細。

處方:附子6g,人參10g,干姜、炙甘草、白術各6g。

方中附子回陽救逆,干姜溫中散寒,白術燥濕健脾,人參補中益脾,甘草和中健脾。

二、熱證治法

熱證由于感受暑濕之邪和食入不潔飲食所致。暑熱侵入易于化熱,不潔食物入于胃腸便成穢濁,脾胃因之運化失常,發生吐瀉。所以在治療時要用清熱、利濕、逐穢、化濁等法。下面介紹幾個主要方劑。

1.燃照湯(《霍亂論》)

本方有清熱化濕,逐穢化濁的功效。適用于暑穢夾濕的急性吐瀉,證見發熱頭痛,脘痞煩渴,小便短赤,瀉下臭穢,苔色黃膩,脈象濡數,或外現肢冷。

處方:飛滑石12g,炒香豉10g,焦梔子6g,酒炒黃芩、佩蘭各4.5g,制厚樸、制半夏各3g,白蔻仁(研末臨服放入)2.5g。

方中滑石清熱化濕,香豉、焦梔子泄熱除煩,黃芩清熱燥濕,佩蘭、白蔻芳香化濁,川厚樸除滿寬胸,半夏止嘔降逆。

2.蠶矢湯(《霍亂論》)

本方有舒筋、化濕、苦寒泄熱的功效。適用于吐瀉劇烈,津液耗傷。證見轉筋,目陷,口渴,煩躁,小便短赤,腹部絞痛,所下物有腐臭氣味,肢冷脈伏等。

處方:晚蠶砂15g,生苡仁、大豆黃卷各12g,陳木瓜10g,川連6g,制半夏、酒炒黃芩、通草各3g,焦梔子4.5g,陳吳萸1.2g。水煎后稍涼徐服。

方中晚蠶砂化濁歸清,生苡仁、大豆黃卷、通草淡滲利濕,焦梔子清熱,黃連、黃芩清熱燥濕止瀉,陳木瓜舒絡,半夏降逆止嘔,陳吳萸配川連可以止嘔,配木瓜可治轉筋。

3.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本方有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的功效。適用于暑熱內伏的吐瀉,證見腹部絞痛,手足逆冷,口渴心煩,自汗,小便短赤,吐下物腐臭氣味,六脈俱伏,有真熱假寒現象。

處方:竹葉15g,生石膏25g,半夏10g,人參6g,麥冬10g,甘草3g,粳米15g。

方中竹葉、石膏祛暑清熱除煩,人參、麥冬、甘草、粳米益氣養陰,安中和胃,半夏降逆止嘔,合用以祛暑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此外有一種“干霍亂”,俗名“絞腸痧”的,發病猝然,腹中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悶亂不堪,甚則面色發青,四肢厥冷,頭汗出,脈象沉伏,乃是氣機窒塞、邪濁壅閉現象,也屬于本病的實熱范疇。治法先以燒鹽方探吐,后服玉樞丹化濁開閉。還可以同時使用放血法和刮痧法治療。

燒鹽方:食鹽一撮,放于刀上,火上燒之。后用溫開水調服,以手指探吐,使濁穢吐出。

玉樞丹是一種成藥,處方是:山慈菇、續隨子、大戟、麝香、腰黃、朱砂、五倍子。本藥有芳香泄濁,開閉逐邪的功效。

刮痧法:用于急性吐瀉邪熱熾盛,可以宣通脈絡,引邪外出。法用邊緣光滑的瓷匙或酒杯的邊緣或銅頂針,沾香油按下列部位刮之:

1.背部脊柱兩側,自上向下刮之。

2.上下兩側肋間,沿著肋間自背后向胸前刮之。

3.胸部沿著胸骨自上向下刮之。

4.上肢內側及下肢內側自上向下刮之。

刮時先輕后重,直到被刮處出現紅紫痧點為止。

怎樣預防急性吐瀉?根據多種胃腸道傳染病的致病原因,應做到以下幾點:

1.消滅蒼蠅,斷絕傳染媒介。

2.注意飲食衛生,嚴格保管食物,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燙洗。

3.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衛生習慣。

4.患者用過的碗筷等用具要用開水煮過消毒。

5.夏天不要過于貪涼和飲食生冷。

(原刊于《中醫雜志》1956年第6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桥区| 阜新市| 北川| 三江| 偃师市| 桃源县| 长白| 泉州市| 利川市| 皮山县| 涞源县| 拜城县| 伊金霍洛旗| 禄丰县| 绥宁县| 红安县| 安仁县| 金溪县| 循化| 云浮市| 庆阳市| 洛阳市| 慈溪市| 镇江市| 灵武市| 库尔勒市| 上栗县| 托克逊县| 临沧市| 玉龙| 连江县| 丹江口市| 新丰县| 安乡县| 高青县| 临朐县| 文化| 松桃| 萍乡市| 莱西市| 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