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第十一輯·董德懋內科經驗集
- 徐凌云 高榮林
- 1095字
- 2020-01-03 21:06:10
熱者寒之與清熱法
清熱法,乃治療溫熱疾病和臟腑內熱常用的方法。正如《內經》所云:“治溫以清,治熱以寒”;“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法常用于脾胃積熱、大腸濕熱等證、如口舌生瘡,牙痛齦腫,腹痛下利,以及熱痢下重等。其代表方劑有瀉黃散、清胃散、黃芩湯、白頭翁湯、玉女煎等。此外,左金丸雖為清瀉肝火之劑,但在調理脾胃法中常運用于肝火犯胃所致脅痛、吞酸等癥。
一、清熱法常用方
主要治療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瘡口臭,煩熱易饑等癥。口為脾竅,唇為脾之外候,脾有伏熱,故口燥唇干,口瘡口臭,脾胃有熱,故煩熱易饑。方用石膏、山梔瀉脾胃之熱,藿香芳香理氣,防風疏散伏火,甘草和中瀉火,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以達清瀉胃熱之功。
治療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痛,喜寒惡熱;或牙齦紅腫潰爛,口氣熱臭,口干舌燥,面部發熱,舌紅少苔,脈滑而數。方中黃連苦寒瀉火,生地、丹皮涼血清熱,當歸養血和血,升麻為陽明引經藥,又具清熱解毒之功,諸藥合用而達到清胃火、涼血熱之效。
主治身熱口苦,腹痛下利,或痢疾腹痛有熱,舌質紅,脈弦數等。方中黃芩清熱止利,芍藥和營止痛,甘草、大棗和中益脾,故具清熱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主治熱痢下重,腹痛便膿血,肛門灼熱等癥。方中白頭翁清血分熱,為熱毒赤痢要藥。黃連、黃柏清熱解毒,堅陰止痢。秦皮清肝熱,止熱痢。合而用之,具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
乃清胃滋陰之方,主治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煩熱干渴,頭痛,牙痛,失血等癥。本方滋陰與清火并用,達到壯水制火之目的。方中石膏、知母清陽明之火,生地滋少陰不足,麥冬養陰清肺,與生地合用取其金水相生之意,牛膝導熱下行。
肝經火旺,是由肝失條達,郁而化火,胃失和降,逆而上沖所致。癥見左脅作痛,脘痞吞酸,嘔吐泛惡,嘈雜噯氣,口苦,舌紅,脈弦數。方中重用黃連,苦寒瀉火,降逆止嘔,少佐吳萸之辛溫,開郁散結,下氣降逆。本方具有辛開苦降,泄肝和胃之功。筆者常用此方與旋覆代赭湯合用,治療胃脘痞悶,兩脅脹痛,氣逆不暢,噯氣吞酸等癥,療效頗為顯著。
二、清熱法的運用
1.應根據病人的熱勢輕重,及體質強弱,投以適當的藥量。寒涼之品,用之過早、過量,有戀邪不解、損傷脾胃之弊。
2.清熱法主要針對實熱而言,不要一見“炎癥”,一概投以清熱解毒。應辨別其虛實、寒熱,避免用藥失誤,貽誤病情。
3.熱證病因較多,病機復雜,因此務必審證求因。《醫學心悟》說:“實郁之熱,以攻而用;蘊閉之熱,以利而用;陰虛血燥,以補而用;風寒閉火,散而清之;傷食積熱,消而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