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基本概念與分類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對不少人來說,工作上不斷采用新技術,如不努力學習跟上,就有被淘汰的危險;經濟危機的來臨,使得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失業;機動車數在城市中高速增長,由于交通管理跟不上需要,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數不斷增多;各種新武器的應用使得戰爭變得更加慘烈,弱勢一方房倒屋塌,橫尸遍野已不再是夸張的描述;恐怖分子活動猖獗,在世界各地搞暗殺,搞爆炸,引起人們極大的恐慌,報紙電視等媒體經常報道飛機墜毀,海船失事,鐵路出軌,橋梁斷裂等,給人造成不良刺激;個人對社會不公平所表現出的激烈反抗情緒,被搶、被盜、被強奸、親人意外死亡等個人不幸,以及婚姻戀愛問題上的失意也可能做出極端反應;地震、洪水、海嘯、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更是巨大的創傷性事件等。所有這雜亂無章的事物,匯成一句話,就是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強烈的創傷性刺激可造成心理、生理上的反應,相當一部分可表現為應激障礙。這也正是現代醫學模式由原來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o-medical model)的原因。
一、基本概念
應激(stress)在物理學上指應力,即一種壓力,在生物學上具有刺激與反應的含義。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個體受到異常強烈的災難性刺激或精神創傷后,數日至半年內出現的精神障礙。強奸、虐待、暴力襲擊、綁架、重大交通事故等人為事件以及強地震、海嘯等嚴重自然災害均可誘發精神障礙。
個體在經歷嚴重的創傷刺激后會出現驚恐等嚴重心理反應和急性應激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ASD),通常在傷后1~2周內恢復正常,僅少數個體會發展成PTSD。
1980年,《美國精神障礙與統計手冊第3版(DSM-Ⅲ)》首先采用了創傷后應激反應這一術語,確認其為一種病癥或疾病,并將其歸類于焦慮(anxiety)障礙。其主要臨床表現為:①回閃(backflash),即腦海中反復出現可怕事件的場景;②逃避癥狀(avoidance),即不愿與親人提及以往的創傷事件;③高警覺癥狀(hyperarousal)。PTSD常與其他精神障礙,如焦慮癥、抑郁癥等同時存在,可引起明顯的職業、心理和社會功能障礙,給患者本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
二、分類
《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Ⅳ)》和《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均將應激相關的障礙分為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及適應障礙三大類。
1.急性應激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
指急性應激性精神病或稱急性反應性精神病,其特點是起病迅速,通常在受刺激1小時內發病,持續數小時至1周,一般在1個月內緩解。
2.創傷后應激障礙
指應激后數日至半年內發病,多數患者1年內恢復,少數患者可持續多年甚至終生。
DSM-Ⅳ又將PTSD分為三型,即急性型,病程短于3個月;慢性型,病程為3個月或更長;遲發型,應激事件發生后6個月才開始出現癥狀。這些分類方法只是相對的概念。
3.適應性障礙(adaption disorder)
起病于應激事件后1個月內,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6個月。ICD-10又將其劃分為短暫的抑郁性反應、長期的抑郁性反應、混合性焦慮和抑郁性反應,以其他情緒為主、以品行障礙為主、混合性情緒和品行障礙和以其他特定癥狀為主的7種亞型。
另一種分類方法是根據創傷類型將PTSD分為兩型,Ⅰ型為一次短暫的精神創傷,如成年后被強奸,遭受車禍或自然災害傷害,這類PTSD癥狀好轉快,預后較好。Ⅱ型為一系列嚴重或多次持續時間很長的精神刺激,如長期戰爭或被俘等,這類PTSD治療困難,持續時間長,甚至終生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