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醫外治的常用方法及特點

應用中醫外治法治療惡性腫瘤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內經》中已有記載。如《靈樞·癰疽》曰:“發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涂以豕膏?!蓖庵伪亲鎱菐煓C在《理瀹駢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迸R證善用敷、熨、熏、擦等各種外治方法,治療多種疑難病證,尤其癥瘕、癰疽等類似現代腫瘤的病證,并將其特點總結為便、簡、效、廉。近年來,中醫外治法以其用藥量少、不良反應少、療效明確、患者易接受等優勢,越來越得到臨床的廣泛應用,在控制腫瘤并發癥,減輕放化療不良反應,改善癥狀等方面發揮其獨特療效,近年來成為腫瘤??铺厣夹g之一。特別是在癌性疼痛、惡性胸腹水、口腔潰瘍、化療性周圍神經病變等方面,具有很好療效,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腫瘤臨床常用的中醫外治方法有敷貼、涂擦、浸泡、熏洗等,也引入了霧化吸入、離子導入等新技術。

一、貼敷療法

敷貼療法是將鮮藥搗爛或將干藥研成細末制成膏藥藥餅,或直接涂敷于患處或穴位上的一種外治法。早在《內經》就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的記載。敷貼療法給藥途徑直接,藥源廣泛,藥物取材多較簡單,不用耗費過多金錢。貼敷藥物的制作可簡可繁,家庭多用較簡單的藥物配伍及制作,易學易用,經簡單學習就可掌握要領,不用復雜的機器和醫療設備,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或者家屬,都可兼學并用、隨學隨用,易于推廣。

此外,貼敷療法是藥物直接敷于體表,而達到治病的目的,便于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隨時加減更換,很少發生副作用,具有穩定可靠的特點。貼敷療法常用制劑類型有散劑、糊劑、膏劑及丸劑等。

1.直接敷貼法

直接貼敷法是應用新鮮生藥,搗成泥狀,外敷于肌表等病變部位。

適用范圍:適用于體表腫瘤、癌性疼痛、腫瘤的一些并發癥及化療藥物對局部組織和血管的刺激。如應用蘆薈和馬鈴薯,以適當比例搗成泥狀,直接外敷患處,可治療化療引起的靜脈炎。

2.膏藥外敷法

膏藥是中醫外治的一大特色劑型,可使藥力直達病所。其使用方便,吸收面積固定,持續時間長,可減少用藥次數。

(1)薄貼法:硬膏古稱薄貼,是用膏藥外貼穴位或患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清代《醫學源流論·膏藥論》中云:“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硬膏劑是用藥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并加入黃丹再煎,利用黃丹在高熱下發生物理變化凝結而成的制劑,俗稱藥肉。因其富有黏性,敷貼后能固定患處,使患部減少活動,保護潰瘍創面,可以避免外來刺激或感染。由于硬膏的制備較復雜,臨床廣泛應用受到限制。

(2)軟膏外敷法:軟膏包括油膏和水煎膏。油膏是將藥物與油類基質,如豬脂、麻油、白礬及凡士林等煎熬或搗勻成膏的制劑。其優點是柔軟、潤滑,無板硬黏著不舒的感覺,尤其對病灶的凹陷褶縫之處,或大面積潰瘍。水煎膏是將藥物水煎后加入賦形劑而成,例如中日友好醫院院內制劑抗癌消水膏,水煎制劑中加入薏苡仁煎成糊狀,外敷于體表,治療惡性胸腹水,具有藥量大,藥效強等特點。

適用范圍:該藥適用范圍很廣,適用于體表腫瘤、癌性疼痛、惡性胸腹水等并發癥,在腫瘤治療的全過程皆可配合使用。

3.散劑外敷法

散劑也稱粉劑,系藥物粉碎、均勻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狀制劑,加水、酒、醋、蜂蜜、豬膽汁、麻油等調和,直接敷于皮膚局部,是傳統固體劑型。散劑藥物粉碎程度大,易鋪散,覆蓋面積廣,制備工藝簡單,儲存、攜帶比較方便。但其易吸潮變質,刺激性、腐蝕性強的藥物,以及含揮發性成分較多的藥物一般不宜制成散劑。

適用范圍:例如,止汗散(五倍子等組成)敷在神闕穴,對多汗癥具有很好療效。

二、浸洗法

浸洗法包括洗、沐、浴、浸、漬、澆、噴、噀等外治方法,與現代理療學中的水療法相似,所不同者,水療法只是利用水的冷熱溫涼等物理性能來治病,而浸洗法兼有發表、祛寒、行氣、活血、退熱、解毒等作用,擴大了治病范圍。

洗法、沐法、浴法:這三種外治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將藥物煎成藥液,對患者的局部或全身進行洗浴,如洗頭、洗手、洗足、洗澡等。

浸法、漬法:這兩種方法基本一致,但所需要的藥液較多,時間較長。所不同的是,漬法比浸法的時間更長一些。

澆法、噴法、噀法:這三種方法基本相似,做法也相當方便。其特點是時間短,所用藥液少。用這三種方法對患者不同部位疾患施藥時可靈活運用互為補充。

適應證:化療引起的周圍神經毒性、手足綜合征;手術并發癥,如乳腺癌術后上肢水腫等。

三、涂搽法

涂搽法主要用于酊劑,所謂酊劑即指藥物用規定濃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酊劑制備簡單,易于保存,一般盛于避光容器中,放于陰涼處保存即可。因酊劑有刺激性,凡破潰后或皮膚有糜爛者均禁用。

適用范圍:例如,止痛酊(中日友好醫院制)直接涂搽于肌表,具有活血化瘀,舒經通絡,行氣散滯之功,尤其適用于各種癌性疼痛等。

四、箍圍消散法

將藥散與液體調制成糊狀敷貼于患部,借助藥散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使腫塊消散。即使腫瘤破潰后余腫未消者,亦可用它來消腫,截其余毒。潰后腫勢散漫不聚而無集中之硬塊者,也可使用。

適用范圍:主要適用于甲狀腺癌、乳腺癌,以及其他腫瘤轉移至體表引起體表腫塊者。

五、熨法

將藥物炒熱后裝入布袋內,或將棉絮布紗等物投入藥物或藥酒中煮過后絞干敷于體表,借助于熱力的物理作用,有時加酒、醋等揮發性液體,更常配以芳香性藥物而起竄透作用。這樣,比單純熱療作用更顯著。

適用范圍:例如,健脾理氣的藥物經加溫后外敷腹部治療胃癱等。

六、熏洗法

熏洗法是用藥物煎湯,乘熱在患部熏蒸、淋洗和浸浴的方法。早在東漢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就已載有用苦參湯熏洗治療狐惑病蝕于下部者,可謂是熏洗法的最早記載。此法借助藥力和熱力的綜合作用,可疏通腠理,流通氣血,祛腐生肌,改善局部血供,適用于肛周病變、婦科腫瘤并發癥等。

七、藥捻法

將腐蝕藥加賦型劑制成線香狀的藥捻,插入細小的創口中或瘺管、竇道內,以引流祛腐、促使其創口愈合的方法。常用于腫瘤術后并發瘺管或竇道者。藥捻,又稱藥線、捻子、拈子、紙捻、藥條,古代醫籍中更有稱之為“經”者。

八、腐蝕法

應用藥性峻猛、能祛腐拔毒的藥物敷于腫瘤表面,以腐蝕瘤體,從而達到使癌毒外泄、瘤體消散或脫落的目的。對于瘤體已潰破,腐肉糜爛,亦可用此法以祛除腐肉,生肌斂瘡。例如,應用紅花、紫草、姜黃等藥物制成水煎劑,外敷治療腫瘤潰爛等并發癥,具有消瘤祛腐生肌之效。

九、灌腸法

是用導管自肛門經直腸插入結腸灌注液體,在腸道內發揮作用。其亦可達到供給藥物、營養、水分等作用。

適用范圍:治療放射性腸炎、不完全性腸梗阻等。

十、霧化吸入法

霧化吸入法是將藥液以氣霧狀噴出,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此種方法簡便,吸入時黏膜用藥均勻,吸收面積較大,藥物易于進入黏膜表皮細胞,起效快,但是由于其給藥途徑的特殊性,應用范圍不是很廣,臨床常用于肺部及鼻咽部的腫瘤。

十一、含漱法

是將配方藥物煎成藥汁后,讓患者漱滌口腔,治療口腔、咽喉腫瘤及并發癥的方法。本法藥汁可與黏膜直接接觸,局部起效快,有清熱解毒、祛腐除膿、清潔口腔等作用。

十二、塞法

將藥物制成相應的栓劑,塞于陰道、肛門等處,以起到治療作用。常用于陰道癌、宮頸癌、直腸癌等有局部病灶者。

十三、中藥現代外治法

如中藥離子透入法、超聲藥物透入法、中藥介入法、腔內注入藥物法等,對于多種腫瘤可起到直接的抑制和殺滅作用。

十四、針灸

包括針法與灸法,即用毫針、艾條等工具,加上一定的操作法,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起到溫陽祛寒、活血散瘀、疏通經絡、拔引蓄毒、調和氣血等作用,從而治療全身疾病,臨床應用方便,無成癮性和毒副作用。針刺法多用于癌性疼痛、癌性腸梗阻,以及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性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南县| 德令哈市| 永平县| 榆社县| 年辖:市辖区| 弋阳县| 静安区| 金山区| 梁山县| 南皮县| 哈密市| 新沂市| 浦北县| 潞西市| 石阡县| 江津市| 台北市| 双江| 新民市| 乐安县| 马鞍山市| 尼勒克县| 上犹县| 资阳市| 东光县| 庆云县| 平谷区| 永年县| 英超| 手游| 礼泉县| 涪陵区| 太和县| 潼南县| 蒙自县| 陆丰市| 永仁县| 洪泽县| 晋宁县| 大连市| 正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