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皮膚病分冊
- 宋坪 楊志波主編
- 1226字
- 2020-06-24 16:24:50
3 診斷
發蛀脫發主要始發于20~30歲男性。表現為從前額兩側頭發開始變為纖細而稀疏,逐漸向頭頂延伸,額部發際向后退縮;或頭頂頭發開始脫落。脫發繼續進行,前額變高,形成“高額”,進而與頂部禿發融合成片,僅枕部及兩顳保留剩余的頭發。脫發處皮膚光滑,可見纖細毳毛。女性發蛀脫發癥狀較輕,多為頭頂部毛發變為稀疏,而額部仍保留不變。本病無自覺癥狀或僅有微癢。脫發的進程一般很慢,其程度因人而異。多數病人有家族史。
釋義
●本病主要見于20~30歲男性,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從前額兩側頭發開始變為纖細而稀疏,逐漸向頭頂延伸,額部發際向后退縮,前額變高,形成“高額”,前發際線呈M形,或從頭頂頭發開始脫落,出現禿發。也有前額和頭頂頭發同時脫落。脫發漸進性發展后,額部與頭頂部脫發相互融合,嚴重僅枕部及兩顳保留剩余的頭發。脫發處皮膚光滑,或可見纖細毳毛,皮膚無萎縮。無自覺癥狀或有微癢。
●本病女性癥狀較輕,多為頭頂部毛發稀疏,而額部頭發一般保留不變。其特點是頂骨中央或冠狀區毛發均勻減少。為一密度異常的網形發帶環繞的橢圓形彌漫性脫發區。該發帶因部位不同寬度不一,前額部寬l~3 cm,顳頂部通常為4~5 cm,位于頭頂和枕骨隆突之間的發帶將脫發區與枕部正常發分開。前額發際線始終保持完整。毛發纖細而色淡,末端易折,其他有毛部位如外陰、腋窩和眉毛也出現彌漫性脫落。
●本病分級標準主要有以下幾種:
男性I~V級標準:
Ⅰ級:額顳部發際線后退。Ⅱ級:顳部發際線后退更明顯,并有禿頂式脫發。Ⅲ級:整個前額部發際線后退,頭頂部脫發,脫發區前后側頭皮部有明顯彌漫性脫發。Ⅳ級:額頂部幾乎完全脫發,一些散發留在其上。V級:前額及頭頂部完全脫發,即“馬蹄形”脫發。
女性Ⅰ~Ⅲ級標準。
Ⅰ級(輕度):是初發階段,患者冠狀區前毛發變薄,須改變發型才能掩蓋前額頂部毛發變薄。通常前額頂部中央脫發,發際線完整。Ⅱ級(中度):冠狀區毛發變薄更明顯,受累區域擴大,短發數目增加,不能以發型遮蓋或遮蓋更困難。Ⅲ級 (重度):頭頂部毛發幾乎完全脫落。頭皮裸露,前額發際線仍保持完整,患者可能會以前額和顳頂部毛發來遮蓋脫發區,但不撥開毛發也能看到脫發區。
BASP分級方法,適用于男性和女性。
分級針對前額發際線的脫發,根據不同模式分別以“L” “M”“C”“U”4個字母表示脫發形式。其中“L” “M” “C”型根據嚴重程度不同分為4級。分別指發際線無變化 (0級),前額發際線逐漸后退,后退的發際線尚在原發際線到頭頂部最高點范圍的前1/3 (1級)、中1/3(2級)、后1/3(3級)。“U”型根據嚴重程度分為3級,分別為發際線處在頭頂部最高點到枕骨隆突范圍的前1/3 (U1)、中1/3(U2)、后1/3(U3),沒有零級。
特殊分級針對冠狀區和頭頂部的脫發,分為“F”和“V”兩種類型。每種類型根據嚴重程度不同分3級,分別為可見稀疏 (輕度)、明顯稀疏 (中度)和幾乎或完全沒有毛發 (重度)。
●本病脫發的進程一般很慢,其程度因人而異。患者自覺癥狀輕微,或有輕度瘙癢。
●本病常有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