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皮膚病分冊
- 宋坪 楊志波主編
- 687字
- 2020-06-24 16:24:47
4 辨證
4.1 肝郁氣滯證
白斑以地圖、橢圓形較多,對稱發生,發展較快。常伴有急躁易怒,胸脅脹滿,月經不調等。舌質偏紅,苔薄,脈弦。
4.2 氣滯血瘀證
白斑邊界清楚,部位固定,斑內毛發變白。伴有面色發暗,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靜脈迂曲,苔薄,脈弦澀或細澀。
4.3 氣血虧虛證
白斑呈瓷白色,素體虛弱,伴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失眠,多夢,神疲倦怠。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釋義
●肝郁氣滯證、氣滯血瘀證、氣血虧虛證已成為近現代白癜風辨證分型的主體。陳德宇主編的《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中將本病分氣滯血瘀證、肝腎陰虛證、營衛失和證三型;李曰慶主編的《中醫外科學》分肝郁氣滯、肝腎不足、氣滯血瘀三型。
●肝郁氣滯證多發于肝膽經循行部位,如頭發,雙目、耳周、頸項、胸脅、乳房、小腹兩側、雙胯、腹股溝、外陰等。皮損以橢圓形較多,多對稱,色澤時深時淡,常隨情緒變化而變化,發展較快。
●氣滯血瘀證多發于外傷或其他皮膚損傷后,皮損以白斑色偏暗、邊界清楚、部位固定、斑內毛發變白為主要特點。
●氣血虧虛證多見于白駁風穩定期,皮損以白斑色淡、邊界模糊為特點。
●還有一些患者的臨床表現難以用這三種證型完全概括,如《醫宗金鑒·外科心示》云“白駁風生面頸間,風邪相搏白點斑,甚延遍身無痛癢,治宜消風涂脂痊”,從風論治;有學者從肝腎陰虛論治,認為本病是素體肝腎不足,或久病傷及肝腎,致陰血不足,膚失濡養而發,以滋補肝腎、養血祛風為法;亦有學者從營衛失和立論,認為素體不健,復感外邪,營衛失調,皮膚腠理失養所致,以調和營衛、活血祛風為法。諸多方法不一而論,都在臨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為白癜風的中醫辨證治療開拓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