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藥藥理學
  • 彭成
  • 19023字
  • 2019-12-27 17:56:14

第一節 常用藥

麻 黃

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質莖。主產于河南、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生用、蜜炙或搗絨用。麻黃主要含生物堿類、揮發油、黃酮、多糖等。生物堿中主要成分有麻黃堿(左旋麻黃堿)、右旋偽麻黃堿、左旋去甲基麻黃堿、右旋去甲基偽麻黃堿等,其中麻黃堿占生物堿總量的80%~85%;揮發油主要包括左旋-α-松油醇、β-松油醇和2,3,5,6-四甲基吡嗪等;尚含有黃酮類化合物、鞣質、多糖和雜環化合物等。

麻黃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等。《本草經集注》認為“麻黃療傷寒,為解肌第一藥”,臨床功效主要體現在“發表出汗”“止咳逆上氣”“利小便”和“散寒通滯”四個方面。臨床多與桂枝相須配伍,發汗解表,治療風寒表實證,如麻黃湯;與杏仁相須配伍,宣肺平喘,治療多種喘證,如三拗湯治療風寒咳嗽、麻杏石甘湯治療肺熱喘咳、小青龍湯治療寒飲喘咳;與白術相使配伍,發汗利水,治療風水水腫;與肉桂相須配伍,散寒通滯,治療陰疽、流注、痰核、鶴膝風,如陽和湯。一般而言,發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制用。上述功效的發揮,與麻黃發汗、解熱、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鎮痛、鎮咳、平喘、祛痰、利尿等藥理作用有關。

【藥理作用】
1.與功效相關的主要藥理作用

(1)發汗 麻黃發汗作用明顯,但不同炮制品、不同提取部位、不同活性成分發汗作用強度不同。生品麻黃、蜜炙麻黃、清炒麻黃,發汗作用依次遞減。麻黃不同提取部位,發汗作用強弱依次為揮發油、醇提部位、水提部位、生物堿部位,其中揮發油和醇提部位有顯著的發汗作用。麻黃揮發油、麻黃堿、L-甲基麻黃堿發汗作用較強。麻黃發汗作用在高溫狀態下增強,高溫環境下人服用麻黃堿,其出汗量和出汗速度均大于非高溫環境下的服藥者,說明“溫服”“溫覆”可增強其發汗作用。動物在麻醉狀態下,麻黃的發汗作用減弱,提示發汗作用與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狀態有關。麻黃的發汗作用與多個環節的協調緊密相關,如通過影響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引起體溫調定點下移,啟動散熱過程,引起汗腺分泌,促進發汗;興奮中樞的有關部位和外周α1受體及阻礙了汗腺導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導致汗液分泌增加而發汗等。

(2)平喘 麻黃、麻黃超細微粉、麻黃揮發油、麻黃堿和偽麻黃堿等均有良好的平喘作用。麻黃平喘作用由強至弱依次為蜜炙麻黃、生品麻黃和清炒麻黃;蜜炙麻黃不同提取部位平喘作用強弱依次為生物堿部位、揮發油部位、醇提部位、水提部位,其中生物堿和揮發油有顯著平喘作用。將三種麻黃炮制品的生物堿和揮發油部位的平喘作用進行平行比較,發現蜜炙麻黃的生物堿和揮發油部位的平喘作用均優于生品和清炒麻黃的相同部位,各樣品生物堿部位平喘作用優于揮發油部位,總生物堿的藥效強于麻黃堿。麻黃平喘作用的主要成分為l-麻黃堿。麻黃平喘機制與以下環節有關:①化學結構似腎上腺素,可直接興奮支氣管平滑肌細胞的β2受體和α1-腎上腺素受體,產生擬腎上腺素作用。β2-腎上腺素受體興奮,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并可阻止過敏介質(如組胺、5-羥色胺、白三烯等)的釋放;α1-腎上腺素受體興奮,使末梢血管收縮,有利于支氣管黏膜腫脹的減輕,使支氣管平滑肌松弛。②促進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和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合成和釋放遞質(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間接發揮擬腎上腺素作用。③促進肺部PGE的釋放,直接活化腺苷酸環化酶或抑制該酶的分解,使細胞內cAMP含量增加而達到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④抑制炎癥介質的生成和釋放。麻黃堿化學性質穩定,與腎上腺素相比,其平喘特點是:起效較慢,作用溫和,維持時間長,口服有效。麻黃堿、偽麻黃堿反復或交叉使用容易產生快速耐受性。

(3)利尿 麻黃水煎液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且以d-偽麻黃堿的作用最明顯。給麻醉犬靜脈注射d-偽麻黃堿0.5~1.0mg/kg,家兔靜脈注射d-偽麻黃堿0.2~1.0mg/kg,尿量可增加,作用可持續30~60分鐘。利尿機制與擴張腎血管、增加腎血流和腎小球濾過率、阻礙腎小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和通過β受體松弛膀胱體部、通過α1受體收縮尿道近端有關。

(4)抗病原微生物 麻黃生物堿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代謝呈抑制作用,隨生物堿液濃度的增加,細菌的生長速率常數都呈線性降低。麻黃揮發油對流感嗜血桿菌、甲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奈瑟雙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且隨藥物濃度增高而作用增強;對亞洲甲型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5)解熱、抗炎、鎮痛 麻黃水煎液、麻黃揮發油對發熱家兔有顯著解熱作用。麻黃水煎液、麻黃醇提取物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中,偽麻黃堿作用較強。麻黃有一定的鎮痛作用,主要活性部位為麻黃揮發油。

(6)鎮咳、祛痰 麻黃水煎液、麻黃醇提取物、麻黃總生物堿、麻黃堿均有鎮咳作用。麻黃揮發油具有祛痰作用。

(7)免疫調節 麻黃水煎液、麻黃揮發油、麻黃多糖均能抑制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抑制正常小鼠體液免疫,但能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體液免疫;麻黃多糖對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小鼠的CD4+T淋巴細胞具有抑制作用。

2.其他藥理作用

(1)中樞興奮 麻黃堿脂溶性強,易通過血腦屏障,治療劑量麻黃堿能興奮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引起精神興奮、失眠等癥狀,能縮短巴比妥類催眠藥作用時間;亦能興奮中腦、延腦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偽麻黃堿也有中樞興奮作用,能拮抗戊巴比妥鈉的催眠作用,可導致小鼠大腦皮層腦電波頻率增大;偽麻黃堿水楊酸鹽能協同戊四氮、煙堿、印防己毒素的中樞興奮作用。

(2)強心、升高血壓 麻黃堿因有直接和間接的擬腎上腺素樣作用,可興奮心肌β1和血管平滑肌α1受體而呈現正性肌力、正性頻率作用,并能使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而使血壓升高;其升壓特點是作用緩慢、溫和、持久,反復應用易產生快速耐受性。產生耐受性的機理與受體逐漸飽和、受體親和力下降及遞質逐漸耗損等有關。

(3)抑制腸肌收縮 麻黃堿對離體豚鼠回腸的自發收縮有抑制作用,也能減弱乙酰膽堿和5-羥色胺的收縮效應。

(4)降血糖 麻黃提取物和l-麻黃堿具有抑制高血糖的作用。麻黃、麻黃生物堿、l-麻黃堿均能促進鏈脲佐菌素所致萎縮的胰島再生;麻黃可促進由葡萄糖轉化的脂肪合成,并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促進脂肪分解的作用。

【體內過程】

麻黃堿與偽麻黃堿吸收快,能迅速分布到肺、腎臟,且能透過血腦屏障,在腦組織中大量分布,這與其興奮中樞作用有關。麻醉犬十二指腸給予麻黃總堿及其相當量的水提取物,分別于5~40分鐘和30~60分鐘出現吸收峰,兩峰的最高值大致相等,前者在給藥2小時后與靜脈血藥濃度相等。

【安全性評價】

麻黃水提取物小鼠灌胃的LD50為8g/kg,腹腔注射的LD50為0.65g/kg;麻黃揮發油小鼠灌胃、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2.79mL/kg和1.35mL/kg。麻黃堿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0.26g/ kg。偽麻黃堿給大鼠灌胃的LD50約為1.5g/kg。

偽麻黃堿0.2g/kg灌胃孕大鼠,可導致孕鼠體重增加減少,死胎明顯增多,活胎體重明顯下降,提示該劑量具有一定母體毒性和胚胎毒性。

【臨床應用】

1.以麻黃為主的復方(如麻黃湯、大青龍湯)常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相當于西醫學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屬于風寒表實證者。

2.以麻黃為主的復方(如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定喘湯等)或麻黃片劑或氣霧劑常用于治療咳嗽痰喘屬實證者,相當于西醫學的肺炎、支氣管炎、哮喘等屬于寒邪束肺、熱壅肺氣、寒飲伏肺者;也可用于虛喘屬肺氣不足(如麻參湯)、肺腎氣虛、咳痰不利(參蛤定喘湯)、陽虛痰壅(溫陽平喘湯)等證者。

3.以麻黃為主的復方(如越婢加術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常用于治療風水水腫證,相當于西醫學的急性腎炎初期屬于風水證者。

4.以麻黃為主的復方(如烏頭湯、陽和湯等)常用于風寒濕痹屬實證者,相當于西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炎、腰腿痛等屬于寒凝經脈者。

5.麻黃堿鼻黏膜給藥可以減輕鼻黏膜水腫癥狀,常用于過敏性鼻炎、鼻黏膜肥厚等;麻黃堿可與其他麻醉劑如利多卡因合用,用于預防麻醉引起的低血壓、惡心嘔吐等癥狀。

此外,某些麻黃復方對變態性皮膚病、老年性皮膚瘙癢、緩慢性心律失常、偏頭痛、小兒遺尿癥、陽痿等均有一定療效。

【臨床不良反應】

人口服過量麻黃堿(治療量的5~10倍)可引起中毒,出現頭暈、耳鳴、煩躁不安、心悸、血壓升高、瞳孔散大、排尿困難等,甚至心肌梗死或死亡。此外,臨床亦有麻黃堿不合理使用引起肝損害的報告。

桂 枝

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n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主產于廣西、廣東及云南等地。生用。桂枝主要含有揮發油(桂皮油),含量為0.43%~1.35%,其主要成分為桂皮醛,占60%~70%,尚含桂皮酸、香豆素、鞣質、黏液質及樹脂等。

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等。功效主要體現在“發汗解肌”“溫經散寒”和“溫通經脈”三個方面。臨床與麻黃配伍,發汗解肌,治療風寒表實證,如麻黃湯;與白芍配伍,調和營衛,治療風寒表虛證,如桂枝湯;與羌活、防風配伍,解表勝濕,治療風寒表濕證,如桂枝羌活湯;與羌活、烏頭等配伍,溫經散寒,治療上肢風濕痹痛,如桂枝芍藥知母湯;與川芎、當歸等配伍,溫經通脈,治療寒凝血瘀證,如溫經湯;與當歸、細辛、木通等配伍,溫經祛寒,合營止痛,治療血虛寒阻肢體失于溫煦之厥冷或頭、肩、腰、腿、足部疼痛,如當歸四逆湯;與薤白配伍,溫心通陽,治療胸痹心陽不振證,如枳實薤白桂枝湯;與茯苓、澤瀉等配伍,化氣行水,治療膀胱氣化無力證,如五苓散;與茯苓、白術配伍,溫陽化飲,治療脾陽不運、水濕內停證,如苓桂術甘湯。上述功效的發揮,與桂枝擴張血管、促進發汗、抗炎、鎮痛、抗過敏、抗病原微生物和改善心血管功能等藥理作用有關。如治療風寒表實證與桂枝擴張血管、促進發汗、解熱、鎮痛、抗炎、抗過敏、抗病原微生物等藥理作用密切相關;治療心悸心陽不振證與桂枝改善心血管系統功能密切相關。

【藥理作用】
1.與功效相關的主要藥理作用

(1)擴張血管、促進發汗 桂枝具有促進大鼠足趾汗腺分泌的作用,但單用發汗力弱,若與麻黃配伍,則發汗力增強。該作用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桂皮油。桂皮油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促使血液流向體表,從而有利于發汗和散熱。

(2)抗病原微生物 桂枝蒸餾液對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有抑制/殺滅作用;醇提取物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炭疽桿菌、霍亂弧菌等也有抑制效果;桂皮油、桂皮醛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桂枝對流感病毒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兒病毒(ECHO11)均有抑制效果;桂枝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具有殺滅作用;桂枝揮發油及含藥血清體外具有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對流感病毒性肺炎小鼠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3)改善心血管功能 桂枝水煎劑能增加小鼠心肌血流量,使外周血管擴張;桂枝水煎液加芳香水混合液小鼠灌服,對小鼠“寒凝血瘀”所致的肛溫下降及微循環障礙有明顯的改善作用;桂枝蒸餾液(1.5mL/L)能降低大鼠離體心臟再灌注室顫發生率,改善心功能,如能恢復心率,提高心室最大收縮速率及左室功能指數,同時伴心肌攝氧量增加。其作用機理與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時冠脈流量的減少及心肌細胞乳酸脫氫酶和磷酸肌酸激酶的釋放,減少心肌脂質過氧化產物的生成,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有關。

(4)解熱、鎮痛 桂枝對體溫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桂枝水煎劑及其有效成分桂皮醛、桂皮酸鈉可使傷寒、副傷寒菌苗致熱的家兔體溫降低,并能使正常小鼠的體溫和皮膚溫度下降;水煎液對酵母所致發熱大鼠亦有解熱作用,但對復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所致低體溫大鼠有升溫作用。其解熱作用可能是由于皮膚血管擴張,促進發汗使散熱增加所致。桂枝煎劑及桂枝水提物加總揮發油的混合物給小鼠灌服,對熱刺激引起的疼痛反應有明顯抑制作用,并能提高痛閾值。

(5)抗炎、抗過敏 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煎劑、總揮發油等對角叉菜膠、蛋清、二甲苯等所致急性炎癥均有抑制作用,能抑制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桂枝總揮發油還能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腫和LPS所致大鼠急性肺損傷模型肺組織的炎癥反應。其抗炎機理與抑制組胺生成、PGE的合成和釋放、清除自由基、抑制κB信號通路和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等有關。桂枝能抑制IgE所致肥大細胞脫粒釋放介質,能抑制補體活性;總揮發油對過敏性炎癥模型和大鼠佐劑性關節炎有抑制作用,表明桂枝有抗過敏作用,縮合類單寧為其抗過敏有效組分。

2.其他藥理作用

(1)鎮靜、抗驚厥 桂枝的總揮發油、水提物及其有效成分桂皮醛可使小鼠自主活動減少,使巴比妥類催眠藥的催眠作用增強,可對抗苯丙胺所致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能延長士的寧所致強直性驚厥的死亡時間,減少煙堿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發生率,還可以抑制小鼠的聽源性驚厥等。

(2)利尿 桂枝水煎液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明顯降低良性前列腺增生模型大鼠的前列腺濕重和前列腺指數,并明顯改善前列腺組織病理表現。

此外,桂枝有效成分桂皮醛有抗腫瘤作用、促進胃腸蠕動和體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桂皮酸有利膽作用。

【安全性評價】

桂枝總揮發油灌胃的LD50分別為1.02mL/kg,可信限為0.92~1.05mL/kg;桂枝總揮發油腹腔注射的LD50為0.51mL/kg,可信限為0.47~0.56mL/kg。桂枝水煎劑給予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0.63g/kg。桂皮醛給予小鼠灌胃、腹腔注射和靜脈注射的LD50分別為2.23g/kg、0.61g/ kg和0.13g/kg,大劑量可使小鼠運動抑制,甚至痙攣、呼吸加快至呼吸麻痹死亡。

【臨床應用】

1.以桂枝為主的復方常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如麻黃湯、葛根湯)或營衛不和證(如桂枝湯),相當于西醫學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屬于風寒表實證或營衛不和證者。

2.以桂枝為主的復方(如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小青龍湯)常用于治療寒邪束肺證,相當于西醫學的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于寒邪束肺證者。

3.以桂枝為主的復方(如桂枝芍藥知母湯、當歸四逆湯)常用于治療寒凝經脈證,相當于西醫學的骨關節炎、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病、骨質增生等屬于寒凝經脈證者。

4.以桂枝為主的復方(如溫經湯)常用于治療婦女寒凝胞宮證,相當于西醫學的痛經、月經不調、產后腹痛等屬于寒凝胞宮者。

5.以桂枝為主的復方(如枳實薤白桂枝湯)常用于治療心脈痹阻證,相當于西醫學的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屬于寒凝心脈,胸陽不振證者。

此外,桂枝復方對低血壓、寒疝、遺尿、癲癇等有一定的療效。

桑 葉

本品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葉。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于珠江流域、太湖流域、四川盆地和長江中游桑區。生用或蜜炙用。桑葉主要含有蕓香苷、槲皮素、異槲皮苷、槲皮素-3-三葡萄糖苷、1-脫氧野尻霉素及多種酸類、酚類、維生素、微量揮發油、糖類、蛋白質、鞣質等。

桑葉味甘、苦,性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等。臨床常與菊花相須配伍,疏風清熱,辛涼宣肺,治療風熱表證,如桑菊飲;因其清揚上達,疏風熱,清頭目,故常與平肝潛陽之鉤藤、山羊角等配伍,祛風、平肝、清肝,治療風邪上攻、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暈頭痛,如羚角鉤藤湯,或與補虛藥同用,治療因風或虛所致的眩暈,如扶桑至寶丹;桑葉即可祛風熱,又能清肝熱,是“肝熱者尤為要藥”(《重慶堂隨筆》),常合理配伍治療風熱或實熱所致的頭面五官疾病,如桑菊退翳散(《眼科臨證錄》)、桑丹瀉白散(《喉科家訓》);桑葉“涼而宣通,最解肺中風熱”(《醫學衷中參西錄》),常與杏仁、沙參、貝母等配伍,清熱宣肺,治療風熱、燥熱或肺熱所致的咳嗽;桑葉清熱活血,常合理配伍用于治療皮膚瘡瘍及風熱郁表之皮膚疾患;桑葉“止盜汗”,常與補益藥配伍治療汗證,如斂汗湯(《辨證錄》)、止汗神效方(《石室秘錄》)。一般而言,肺燥咳嗽者宜蜜制用,其余多生用。上述功效的發揮,與桑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氧化、抗應激等藥理作用有關。

【藥理作用】
1.與功效相關的主要藥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桑葉體外具有抑菌作用。桑葉水提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醇提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大腸桿菌、沙門菌、變形桿菌有抑制效果;桑葉汁對大多數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及部分酵母菌有良好的抑制生長作用,對霉菌無明顯的抑制作用。桑葉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既能抑制病毒的吸附和生物合成,又能直接殺滅病毒。桑葉生物堿1-脫氧野尻霉素臨床有顯著的抗逆轉錄酶病毒活性作用,其IC50為1.2~2.5μg/mL,且隨1-脫氧野尻霉素劑量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強。此外,桑葉多糖對小鼠腸道菌群失調有調節作用。

(2)抗炎、解熱 桑葉水煎劑對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足腫脹、醋酸所致小鼠足腫脹及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抑制作用。桑葉水煎液具有降低發熱大鼠模型體溫的作用。

(3)抗氧化、抗衰老 桑葉提取物對體內外多途經產生的氧自由基均有較強的清除作用。桑葉酸性蛋白多糖(APFM)可清除化學模擬體系中形成的氧自由基,抑制小鼠臟器在該體系中脂質過氧化物MDA的形成和積累,減輕自由基誘導的小鼠肝線粒體的腫脹和模型小鼠臟器中SOD活性的降低,存在明顯的量效關系;桑葉中的黃酮類化合物亦能清除自由基,綠原酸是其抗氧化的主要藥效物質基礎。桑葉水提物能延長果蠅的壽命,提高老年大鼠紅細胞內SOD含量,從而有效地清除生物氧化產生的超氧陰離子,并能降低老年大鼠大腦、脊髓和組織脂褐質含量,延緩衰老。

(4)抗應激、抗疲勞 桑葉水提物腹腔注射,能提高小鼠對高溫刺激的耐受能力和防止由于應激刺激引起的大鼠腎上腺皮質分泌功能低下,延長小鼠游泳及轉棒時間,具有增強機體耐力作用。

(5)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 桑葉水提物、桑葉醇提物、桑葉總黃酮均具有降血脂作用。水提物可降低大鼠血清的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增加HDL含量;桑葉的丁醇提取物具有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氧化變性作用;桑葉能使高脂血癥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DL-C/TC明顯增高,TC、LDL-C、TG明顯降低;桑葉總黃酮能顯著抵抗Triton WR-1339誘導的小鼠血清TG、TC和LDL-C的升高,同時升高血清HDL-C/TC和HDL-C/LDL-C比值。桑葉能抑制脂肪肝的形成,其降血脂作用與激活PPARα受體和抑制NADPH氧化酶活化有關。

2.其他藥理作用

(1)降血糖 桑葉及其水提液、生物堿類、黃酮類、多糖類等均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桑葉、桑葉抽提物、桑葉多糖、桑葉黃酮、桑葉浸出液對糖尿病大(小)鼠模型均有顯著的降血糖作用;桑葉有降低高血糖大鼠餐后血糖濃度的作用,表現為大鼠餐后血糖峰值降低和大鼠血糖峰值出現時間延后;能改善胰島素抵抗;對糖尿病腎病大鼠腎臟有保護作用。桑葉降血糖的主要物質基礎是生物堿、黃酮和多糖,其降血糖的機制有:①生物堿(尤其是1-脫氧野尻霉素)具有顯著的α-糖苷酶抑制作用,能阻礙二糖與酶的結合,使二糖不能水解為葡萄糖而直接進入大腸,從而使葡萄糖吸收減少而降低血糖值。②桑葉中含有兩種黃酮,能抑制雙糖酶活性,延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減少餐后血糖升高,從而降低血糖值。③桑葉多糖能促進胰島素B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肝糖原而降低血糖。④可通過調節JNK信號通路改善胰島素抵抗。此外,桑葉改善糖尿病腎病的腎保護作用與調節TGF-β1基因表達有關。

(2)抗凝血 桑葉水提取物腹腔注射后小鼠全血凝固時間延長,其延長程度呈量效依賴性。體外實驗表明,桑葉能延長小鼠全血凝固時間和兔血漿的部分凝血激酶活化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和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對去抗凝血酶Ⅲ和去纖溶酶原血漿同樣有延長TT的作用。桑葉多糖能延長APTT和TT。桑葉抗凝血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凝血酶水解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

(3)抗腫瘤 桑葉黃酮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7-二氧-β-D-吡喃葡萄糖苷對人早幼粒白血病細胞(HL-60)的生長有顯著抑制作用,后者還可誘導HL-60細胞素的分化;桑葉中1-脫氧野尻霉素是野尻霉素的結構類似物,對β-16肺黑色細胞腫瘤為模型腫瘤轉移的抑制率可達80.5%,機制可能是1-脫氧野尻霉素抑制糖苷酶的活性,在腫瘤細胞表面產生未成熟的碳水化合物鏈,削弱了腫瘤的轉移能力。桑葉浸出液能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殖、遷移和管腔形成,對腫瘤血管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4)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桑葉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增強離體大鼠心臟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和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其提取物對血管呈非內皮依賴性的雙重作用,且舒張效應大于收縮效應。桑葉舒血管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電壓依賴性鈣通道和受體依賴性鈣通道開放,從而減少Ca2+內流所致,縮血管作用可能是促進內質網內Ca2+釋放引起。

此外,桑葉具有抗焦慮、增白等藥理作用。

【臨床應用】

1.以桑葉為主的復方(如桑菊飲)常用于治療外感風熱表證,相當于西醫學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屬于風熱襲表或風熱犯肺者。

2.以桑葉為主的復方(如桑杏湯)常用于治療燥邪犯肺之咳喘證,相當于西醫學的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于燥邪犯肺證者。

3.以桑葉為主的復方(如羚角鉤藤湯、桑丹瀉白散等)常用于治療風熱上攻所致的頭面五官諸疾,相當于西醫學的高血壓、干眼癥、角膜炎、過敏性鼻炎、咽炎等屬于風熱上攻者。

此外,桑葉及其復方對糖尿病、高脂血癥、銀屑病、腫瘤等有一定的療效。

【臨床不良反應】

過量服用可導致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腹脹等胃腸刺激癥狀,甚至引起出血性腸炎。

菊 花

本品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主產于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等地。生用。菊花主要含揮發油(如樟腦、龍腦、乙酸龍腦酯等)、黃酮類(如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刺槐素等)、水蘇堿、膽堿、腺嘌呤、維生素B1及維生素A樣物質、氨基酸、微量元素。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平抑肝陽的功效。主治風熱表證、頭目諸疾、瘡瘍、耳鼻不利等。功效主要體現在“疏風熱”“清頭腦”“養眼血”和“解毒泄熱”等方面。臨床上菊花常與桑葉相須配伍,疏風清熱,治療風熱犯肺證,如桑菊飲;菊花為“去風之要藥”,常與川芎、地龍等藥配伍,清利頭目,平抑肝陽,治療風熱上攻或肝陽上亢之頭暈頭痛,如菊花茶調散(《銀海精微》)、芎芷石膏湯(《醫宗金鑒》)等;菊花既能“去翳膜、明目”,又能“養目血”“補陰”,為“目科要藥”,臨床常合理配伍治療虛實目疾,如密蒙花散(《銀海精微》)、千里光散(《銀海精微》)等;配伍蒲公英、蚤休等清熱解毒藥,用于療瘡消腫,如甘菊湯(《揣摩有得集》);配伍枳實、白蒺藜等,治療風熱侵襲之皮膚病,如枳實丸(《千金藥方》);與防風、細辛、石菖蒲等配伍,“宣揚疏泄”治療耳鼻不利,如菊花散(《證治準繩》)、清神散(《世醫得效方》)等。上述功效的發揮,與菊花抗病原微生物、解熱、抗炎、抗氧化等藥理作用有關,如治療風熱表證與抗病原微生物、解熱、抗炎等藥理作用密切相關。

【藥理作用】
1.與功效相關的主要藥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菊花有良好的體內、外抑菌作用。菊花水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肺炎克雷伯桿菌均有抑制作用;野菊花總黃酮和蒙花苷對葡萄牙假絲酵母菌有抑制作用;揮發油小鼠體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較強的抑菌作用,但對綠膿桿菌的作用很弱。菊花具有抗病毒作用,菊花水煎液高濃度具有體內抗流感病毒(PR8)作用,菊花中的木犀草素和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對病毒的逆轉錄酶有抑制作用,以木犀草素的作用最強;菊花脂溶性部分具有抗HIV作用,其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具有抑制HIV逆轉錄酶和HIV復制的活性,金合歡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和黃酮葡萄糖酸酐[芹菜素-7-O-β-D-(4′-咖啡酰)-葡萄糖酸苷]是抗HIV的活性成分。

(2)解熱、抗炎 菊花浸膏灌胃,對家兔發熱模型有解熱作用,該作用可能與中樞抑制作用有關;菊花煎液對小鼠二甲苯耳腫脹、大鼠蛋清足腫脹有對抗作用;菊花提取物腹腔注射小鼠可抑制組胺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減少臺盼藍擴散。抗炎的主要物質基礎是三萜類化合物。

(3)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菊花水煎醇沉制劑對離體兔心臟有顯著擴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對在體犬心臟和實驗性冠脈粥樣硬化兔的離體心臟有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耗氧量的作用。菊花制劑能擴張冠脈,減輕心肌缺血狀態,雖有心肌收縮力加強與耗氧量增加的作用,但仍以擴張冠脈占優勢。菊花制劑和杭白菊酚性部位能提高小鼠對缺氧的耐受性,杭白菊酚性部位可使豚鼠離體心臟冠脈流量增加。

(4)降血脂 菊花水提液能夠抑制高脂血癥大鼠血清TC、TG水平的升高;對正常大鼠血清TC水平無明顯影響,但能升高HDL-C濃度和降低LDL-C濃度,在高脂膳食情況下具有抑制血清TC、TG升高的作用。該作用與抑制肝微粒體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 (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reductase,HMGR)活性和激活膽固醇-7-羥化酶活性有關,說明菊花既可抑制膽固醇的合成,又能促進其分解。

(5)抗氧化 菊花提取物灌胃能夠降低小鼠GSH-Px活性和LPO含量。杭白菊乙醇浸提物的水溶部分再經萃取得到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三種萃取物及水溶部分,四種組分都能不同程度地清除受光照的核黃素體系中的超氧陰離子,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呈濃度正相關,其中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的清除作用較強,清除能力與其含有的黃酮、多酚含量基本一致。此外,懷菊花能延長家蠶齡期,能顯著降低小鼠腦線粒體單胺氧化酶的活性,提示菊花具有抗衰老作用。

2.其他藥理作用

(1)抗腫瘤 菊花揮發油具有廣譜的抗腫瘤作用,β-欖香烯是其主要藥效物質基礎。菊花的多個成分具有抗腫瘤作用,如芹菜苷配基(aplgenin)具有誘導人白血病HL-60細胞周期停止于G2/M期的作用;金合歡素對腹水型肝癌和S180癌細胞的DNA合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該作用可能與DNA模板損傷有關;槲皮素對腫瘤細胞具有細胞毒作用,能誘導微粒體芳烴羥化酶、環氧化物水解酶,使多環芳烴和苯并芘等致癌物質通過羥基化,水解失去致癌活性,起到抗癌的效果。

(2)促進凝血 菊花制劑腹腔注射,能縮短家兔的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炒炭后作用更強。

【體內過程】

菊花提取物灌胃大鼠0.2g/kg,血漿中的木犀草素和芹菜素藥代動力學過程符合一室模型,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Tmax分別為30分鐘和5小時,在給藥后72小時,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總尿藥排泄率分別為6.6%和16.6%;糞便中兩者的排泄率分別為31.3%和28.6%,其總的排泄率為37.9%和45.2%;在膽汁中兩者也有一定的累積排泄量,分別占給藥劑量的2.05%和6.34%。當菊花提取物以0.2~0.4g/kg灌胃大鼠時,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藥代動力學過程符合二室模型。

【安全性評價】

菊花全草揮發油給予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1.35g/kg。

【臨床應用】

1.以菊花為主的復方(如桑菊飲)常用于治療風熱感冒,相當于西醫學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屬于風熱襲表證者。

2.以菊花為主的復方(如菊花茶調散、羚角鉤藤湯)常用于治療風熱上攻或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暈,相當于西醫學的偏頭痛、高血壓等屬于風熱上攻或肝陽上亢證者。

3.以菊花為主的復方(如杞菊地黃丸、桑菊退翳散)常用于治療肝經風熱上攻之目疾,相當于西醫學的麥粒腫、結膜炎、干眼癥等屬于肝經風熱上攻者。

4.以菊花為主的復方(如涼血消瘡散《中醫精方薈萃》)常用于治療肺經熱血郁滯之皮膚病,相當于西醫學的痤瘡、扁平疣、黃褐斑等屬于肺經熱血郁滯者。

此外,菊花或菊花復方對冠心病、心絞痛、高脂血癥、小兒便秘等有一定的療效。

【臨床不良反應】

服用本品后偶可引起輕度上腹痛、腹瀉,個別可引起過敏反應。

柴 胡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主產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和西北等地。生用或制用。柴胡主要含皂苷類、甾醇類、揮發油和多糖等,其中主要成分有柴胡皂苷(a、b、c、d四種),甾醇(主要為α-菠菜甾醇,尚有豆甾醇等),揮發油(柴胡醇、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內酯、對-甲氧基苯二酮等)和多糖等。此外,尚含有生物堿、葡萄糖、氨基酸、木脂素類、香豆素類等。

柴胡味苦、辛,微寒,歸肝、膽、肺經。具有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等。《滇南本草》將柴胡功用歸納為“傷寒發汗解表要藥,退六經邪熱往來”“除肝家邪熱”“行肝經逆結之氣”“調月經”等。《本草經集注》稱“此柴胡療傷寒第一用”“為少陽經表藥”(《本草經疏》)。臨床與黃芩配伍,疏散半表半里之邪,治療少陽病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等或肝郁化火證,如小柴胡湯、柴葛解肌湯;與枳殼、陳皮、白芍等配伍,調和肝脾,舒暢氣機,治療肝氣郁滯、肝脾不和諸證,如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平肝開郁止血湯等;與桂枝配伍,解表退熱,治療太陽少陽并病或肝胃不和證,如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鱉甲湯等;與金錢草配伍,清肝利膽,排石退黃,治療濕熱黃疸證;與牡蠣配伍,調和氣血,疏肝解郁,軟堅散結,治療肝郁氣結,血瘀痰凝證,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與前胡配伍,解熱祛風,調氣止咳,治療風熱犯肺、氣滯不宣證,如柴胡清肺飲;與細辛配伍,疏肝活血,祛風止痛,治療氣血不和,風邪上擾所致的頭痛,如柴胡細辛湯;與羌活配伍,解肌退熱,祛風勝濕止痛,治療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酸痛或脾虛濕盛所致的頭身困重、肢體酸痛等,如柴胡羌活湯。一般而言,散邪退熱多生用,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則制用。上述功效的發揮,與柴胡解熱、鎮咳、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鎮痛、保肝利膽、抗抑郁等藥理作用有關,如治療表證與柴胡解熱、鎮靜、鎮痛、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等藥理作用密切相關,治療肝氣郁滯證與柴胡保肝利膽、抗抑郁等藥理作用有關。

【藥理作用】
1.與功效相關的主要藥理作用

(1)解熱 《本草綱目》云:“引清氣退熱必用之藥。”“蓋熱有在皮膚、在臟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柴胡的煎劑、注射液、醇浸膏、揮發油、粗皂苷、皂苷元等對多種原因(傷寒疫苗、副傷寒疫苗、大腸桿菌液、發酵牛奶、酵母液及內生性致熱源等)引起的動物實驗性發熱均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且能使正常動物的體溫降低。解熱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有效部位是柴胡皂苷、皂苷元A和揮發油。柴胡皂苷服用劑量須大,方有解熱降溫之效;小劑量對發熱體溫并無明顯影響。柴胡皂苷與揮發油的解熱作用比較,揮發油具有用量小、作用強和毒性小的特點。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內酯和對-甲氧基苯二酮是揮發油解熱作用的主要成分。柴胡揮發油解熱作用可能是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通過抑制中樞cAMP的產生或釋放,抑制體溫調定點上移,使體溫降低;此外,柴胡對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殺滅作用也是其解熱的作用環節之一。

(2)抗炎 柴胡煎液、柴胡皂苷和柴胡揮發油均有抗炎作用。煎液能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腫脹,酒炙品優于生品和醋炙品;柴胡皂苷和揮發油腹腔注射對角叉菜膠所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柴胡皂苷對正常或去腎上腺大鼠5-羥色胺、組胺、巴豆油和醋酸所致的足跖和踝關節腫脹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白細胞游走和組胺的釋放。柴胡抗炎的主要成分為柴胡皂苷和揮發油,揮發油對炎癥過程中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炎癥介質釋放、白細胞游走、結締組織增生和多種變態反應均有抑制作用。柴胡的抗炎機理比較復雜,可能與以下環節有關:①柴胡皂苷能興奮腺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刺激腎上腺合成和分泌皮質激素。②柴胡皂苷d是血小板活性因子的抑制劑,通過抑制血小板活性因子達到抗炎作用。③抑制炎癥反應的多個環節(如滲出、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癥介質的釋放、白細胞游走、結締組織增生)達到抗炎目的。④柴胡皂苷抑制胰蛋白酶活性而達到治療急性胰腺炎的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抗細菌內毒素 體外實驗證實,柴胡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霍亂弧菌、結核桿菌、鉤端螺旋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柯薩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牛痘病毒、抗人乳頭瘤病毒等均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能對抗Ⅰ型脊髓灰質炎病毒導致細胞突變的作用;對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柴胡對雞胚內流感病毒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能顯著降低鼠肺炎病毒所致小鼠肺指數增高,阻止肺組織滲出性病變,降低小鼠的死亡率。柴胡抗病毒的主要成分是皂苷類成分。柴胡抗病毒作用與其抑制病毒Na+-K+-ATP酶活性而引起能量和水鹽代謝紊亂有關,亦與其抑制病毒對機體的損傷有關。此外,柴胡還具有抗細菌內毒素作用,主要物質基礎為柴胡總皂苷。

(4)促進免疫功能 柴胡多糖、柴胡水提取物(高分子組份)、柴胡果膠多糖等能促進機體免疫功能。柴胡多糖可增強巨噬細胞和庫否(Kupffer)細胞吞噬功能,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功能,提高病毒特異抗體滴度,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皮膚遲發型超敏反應,對輻射損傷的小鼠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柴胡果膠多糖可促進脾細胞多克隆性IgG生成,該多糖可通過分泌IL-6促進抗體生成;柴胡皂苷小劑量可促進脾細胞DNA合成和IL-2的產生,提高T細胞、B細胞的活性及小鼠血漿IgA和IgG的水平。

(5)鎮靜、鎮痛、鎮咳、抗癲癇 柴胡煎劑、總皂苷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使動物的自發活動減少,條件反射抑制,延長巴比妥類藥物誘導的睡眠時間,拮抗中樞興奮劑(苯丙胺、咖啡因、去氧麻黃堿等)的作用。

柴胡煎劑、柴胡皂苷對多種實驗性疼痛模型動物(小鼠尾壓刺激法、熱板法、醋酸扭體法、電擊鼠尾法等)呈現鎮痛作用,可提高實驗動物的痛閾值。柴胡皂苷鎮痛作用可部分被納洛酮和阿托品拮抗。

柴胡、柴胡粗皂苷、柴胡皂苷元、柴胡總皂苷均有較好的鎮咳作用,柴胡總皂苷的鎮咳強度略低于可待因。

柴胡注射液、揮發油和柴胡皂苷具有一定抗驚厥和抗癲癇作用,后者是主要的物質基礎。

(6)保肝、利膽、降血脂 柴胡、醋炙柴胡、柴胡醇、柴胡皂苷(a、b1、b2、c、d)對多種原因(四氯化碳、乙醇、傷寒疫苗、卵黃、D-半乳糖胺、霉米、酒精、及α-萘硫氰酸酯等)所致動物實驗性肝損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能使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和門冬氨酸轉氨酶(AST)的活性降低,肝糖原和肝蛋白含量增加,肝細胞的損傷減輕,促進肝功能恢復。柴胡的保肝機制與多環節有關:①柴胡皂苷對生物膜(如線粒體膜)有直接保護作用。②柴胡皂苷能促進腦垂體分泌ACTH,進而升高血漿皮質醇,并能拮抗外源性甾體激素對腎上腺的萎縮作用,提高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抵抗力。③降低細胞色素P450活性,減少肝細胞壞死,促肝細胞再生;降低脫氫酶的輔酶細胞色素C還原酶的活性,降低激素樣副作用的反應。④活化巨噬細胞,促進抗體、干擾素的產生。⑤增強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和淋巴因子激活細胞(lymphokine-activated cells,LAK)的活性。⑥促進蛋白質和肝糖原合成,降低過氧化脂質,促進肝細胞再生。

柴胡具有防止肝纖維化的作用,主要有效成分為柴胡皂苷,其作用機制有:①通過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質過氧化等作用保護肝細胞。②抑制肝星狀細胞(FSC)分泌膠原蛋白進而抑制FSC的增殖。③合成肝內細胞外基質(ECM)。

柴胡水浸劑和煎劑有明顯的利膽作用,能使實驗動物膽汁排出量增加,使膽汁中的膽酸、膽色素和膽固醇濃度降低。醋炙柴胡利膽作用最強。利膽成分可能是黃酮類物質。

柴胡對正常動物的血脂水平無明顯影響,但柴胡皂苷能使實驗性高脂血癥動物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水平降低,其中以甘油三酯的降低尤為顯著。柴胡降血脂作用可抑制脂肪肝的形成和發展。柴胡能加速14C-膽固醇及其代謝產物從糞便排泄,可能是影響脂質代謝的主要環節。目前認為影響脂質代謝的主要成分是皂苷a、皂苷d、皂苷元A、皂苷元D及柴胡醇。

(7)抗抑郁 柴胡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柴胡正丁醇提取部位和水提取部位能顯著提高慢性應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清GSH-Px、過氧化氫酶(CAT)、SOD活力,降低血清MDA含量。柴胡能增加束縛四肢法所制備的肝郁證模型大鼠腦內興奮性神經遞質NA、DA含量,可以降低慢性應激抑郁模型大鼠腦組織中前額葉5-HT和DA含量。提示柴胡抗抑郁作用與影響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代謝及抗氧化等作用有關。

(8)對內臟平滑肌的作用 柴胡總皂苷可明顯增強乙酰膽堿對豚鼠、家兔離體腸肌的收縮作用,而其復方制劑又可對抗乙酰膽堿、氯化鋇、組胺等所致的腸肌痙攣。柴胡能興奮子宮及其周圍組織。柴胡粗皂苷、柴胡多糖對多種實驗性胃黏膜損傷模型有保護作用。

2.其他藥理作用

(1)影響物質代謝 柴胡皂苷a、c、d混合物可促進動物體內蛋白質合成;柴胡皂苷可使肝糖原合成增加,促進葡萄糖利用,同時抑制脂肪的分解。

(2)抗腫瘤 柴胡水提物對人肝癌SMMC-7721細胞線粒體代謝活性、細胞增殖及小鼠移植S180實體腫瘤有抑制作用;柴胡皂苷可引起白血病K562細胞的數量、分裂指數下降,從而抑制增殖;柴胡能使人肝癌BEL-7402細胞內長春新堿(vincristine,VCR)濃度升高,可以增加VCR在BEL-7402細胞內的積聚濃度,部分逆轉BEL-7402細胞的巨噬細胞消失反應;柴胡粗提物具有逆轉肝癌細胞多藥耐藥作用(multidrug resistance,MDR)。

(3)對腎臟的影響 一定量的柴胡對水負荷大鼠排尿有抑制作用,大劑量則促進排尿;柴胡皂苷能使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腎病模型、腎小球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腎炎模型和Heymann腎炎模型大鼠尿蛋白明顯減少,改善低蛋白血癥和高脂血癥的表現。

【體內過程】

柴胡皂苷a單次靜脈注射5mg/kg,體內代謝的藥時曲線呈二室模型,主要藥動學參數Tmax 為5分鐘,Cmax為1907μg/L,t1/2β為100.6分鐘,CL為0.0867L/(min·kg),Vd為21.89L/kg。

【安全性評價】

柴胡皂苷給予小鼠灌胃、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4.7g/kg、1.75~1.90g/kg和70.0~112mg/kg,給予豚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58.3mg/kg。動物給藥后出現運動及呼吸緩慢、腹部著地等反應。

柴胡煎劑以1.2g/kg灌胃大鼠,連續28天,大鼠腎上腺重量增加、胸腺重量減少,肝細胞質稍顯粗大顆粒狀。柴胡水提液加殘渣醇提液1.5g/kg灌胃,連續21天,大鼠出現肌酐、乳酸脫氫酶(LDH)活性增加,γ-GTP、紅細胞數、白細胞比容減少,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增加,血清游離膽固醇、總膽固醇減少,血清、肝臟ALT減少,血清γ-GTP增加;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有降低傾向。大鼠一般狀態、自發運動、體重、解剖及病理組織學檢查均無顯著變化。

【臨床應用】

1.以柴胡為主的復方(如柴葛解肌湯)常用于治療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證,相當于西醫學的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齦炎、急性結膜炎等屬外感風寒,邪郁化熱證者。

2.以柴胡為主的復方(如小柴胡湯)常用于治療少陽半表半里證或婦女熱入血室證,相當于西醫學的感冒、黃疸、病毒性肝炎、急性膽囊炎等屬少陽證或婦女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等屬熱入血室證者。

3.以柴胡為主的復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常用于治療肝氣郁滯或肝郁脾虛證,相當于西醫學的肝炎、慢性胃炎、膽囊炎、肋間神經痛、更年期綜合征、經前期緊張癥、盆腔炎等屬肝氣郁滯或肝郁脾虛證者。

4.以柴胡為主的復方(如補中益氣湯)常用于治療脾虛氣陷證或氣虛發熱證,相當于西醫學的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其他內臟下垂等屬脾虛氣陷證者或腫瘤、慢性疾病等長期低熱屬于氣虛發熱證者。

此外,柴胡復方對發熱、高脂血癥、多形紅斑、乳腺炎、乳腺增生、流行性腮腺炎、單皰病毒性角膜炎、急性胰腺炎、多形紅斑、扁平疣、尋常疣等均有一定療效。

【臨床不良反應】

柴胡毒性較小。人口服較大劑量可出現嗜睡、工作效率降低,甚至深睡等現象,或出現腹脹、食欲減退等。

葛 根

本品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干燥根。主產于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生用、煨用或磨粉用。葛根主要含有黃酮類(含量為0.06%~12.30%)和香豆素類,黃酮類成分主要有葛根素、黃豆苷元、黃豆苷、黃豆苷元8-O-芹菜糖(1→6)葡萄糖苷等;香豆素類成分主要有6,7-二甲基香豆素,6-牻牛兒基-7,4'-二羥基香豆素等。此外,還含有葛根苷類,如葛根苷A、葛根苷B、葛根苷C等;三萜皂苷及生物堿類成分。

葛根味甘、辛,性涼,歸脾、胃、肺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的功效。主治外感發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酒毒傷中。葛根為項背強痛之要藥,常與桂枝相須配伍,解表退熱,舒筋活絡,治療外感風寒,項背強急不利者,如葛根湯;或與柴胡配伍,解表清熱,治療風熱外感證,如柴葛解肌湯;與升麻相須配伍,發表透疹,清熱解毒,治療麻疹初起,疹出不暢及斑疹初起,頭痛發熱者,如升麻葛根湯;與黃連配伍,清熱燥濕止瀉,治療濕熱內蘊大腸所致的泄瀉、痢疾,如葛根芩連湯;與柴胡或白術配伍,升舉陽氣或健脾升陽,治療脾氣下陷或脾虛泄瀉證;與降香、石菖蒲配伍,升清降濁,豁痰開竅,理氣活血,治療痰瘀痹阻胸中所致的胸痹心痛;與黃芪、山藥等配伍,益氣滋陰,固腎止渴,治療消渴氣陰兩虛證,如玉液湯。一般而言,升陽止瀉宜煨用,清熱生津以鮮用為優。上述功效的發揮,與葛根解熱、降血糖、降血脂、對內臟平滑肌的作用等密切相關。

【藥理作用】
1.與功效相關的主要藥理作用

(1)解熱 葛根粉、葛根煎劑、乙醇浸膏、葛根素等對實驗性發熱動物(傷寒混合菌苗、2,4-二硝基苯酚、蛋白胨)均有解熱作用。其特點是起效快,解熱作用以3~5小時最明顯,體溫可降到正常以下。葛根解熱作用的有效成分為葛根素。其解熱機制可能與擴張皮膚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強呼吸運動,從而增加散熱有關,亦與葛根素阻斷中樞β受體而使cAMP生成減少有關。

(2)降血糖、降血脂 葛根煎劑有輕度降血糖作用,葛根素是其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煎劑和葛根醇提物灌胃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葛根醇提物能降低胰島素抵抗大鼠空腹血清胰島素水平及胰島素抵抗指數,對地塞米松造成的胰島素抵抗具有改善作用。葛根素可使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明顯下降,血清膽固醇含量減少,并能改善糖耐量;葛根素可調節鏈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大鼠的β內啡肽水平從而降低血糖;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晚期糖基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和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水平,減輕心肌的病變程度;還可通過激活α1A腎上腺素受體,增加葡萄糖攝取從而改善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葛根素注射給藥可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葛根口服液可顯著對抗大鼠飲酒所致血清載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 A1)降低及甘油三酯升高。

2.其他藥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 葛根素有類似β受體阻斷劑作用。葛根總黃酮和葛根素有明顯的擴張冠狀血管的作用,能使正常和痙攣狀態的冠脈擴張。葛根的多種制劑(水煎劑、醇浸膏)及其成分總黃酮、葛根素和大豆苷元均能對抗神經垂體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總黃酮還能對抗神經垂體素引起的冠狀動脈痙攣。葛根抗心肌缺血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葛根素,其作用機制可能與以下環節有關:①改善微循環,減少TXA2生成。②抑制心肌細胞河豚毒素不敏感性鈉內流(TTxr)和ⅠKI瞬間電流。③減少缺血引起的心肌乳酸的產生,降低缺血與再灌流時心肌的耗氧量與心肌水含量,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心肌超微結構。④抑制心肌組織MDA和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生成。

(2)抗心律失常 葛根乙醇提取物、葛根黃酮和大豆苷元灌胃后能明顯對抗氯化鋇、烏頭堿、氯化鈣、氯仿-腎上腺素和急性心肌缺血等所致大鼠心律失常,預防氯化鈣所致的大鼠心室纖顫,并減少氯仿所致小鼠室顫發生率,縮短大鼠結扎冠脈后室顫發作時間。葛根素灌胃及靜脈注射能明顯對抗烏頭堿、氯化鋇所致心律失常,靜脈注射后可明顯延長心肌動作電位時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及有效不應期。葛根素靜脈注射能提高哇巴因所致豚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的閾值,對室顫閾值也有提高作用。葛根抗心律失常機制可能是通過影響心肌細胞膜對K+、Na+、Ca2+的通透性,降低心肌興奮性、自律性及傳導性實現的,也與β受體阻斷效應有關。

(3)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 葛根浸膏及其脂溶性部分PA和水溶性部分PM、葛根總黃酮、葛根素靜脈注射后,對犬外周血管具有一定的擴張作用,可引起血壓下降,對高血壓模型大鼠也有降壓作用;葛根醇提物對腎性高血壓大鼠的血壓有降低作用,而血清NO水平提高;口服葛根水煎劑(1g/kg)或酒浸膏(1g/kg)或總黃酮和葛根素對高血壓犬也有一定降壓作用。葛根素呈現內皮依賴性舒血管效應,該作用與NO系統及ATP敏感的鉀通道有關。葛根素、大豆苷元能降低血漿腎素和血管緊張素水平,減少血漿兒茶酚胺含量。其降壓機制可能與β受體阻斷效應和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有關。

(4)擴張腦血管、改善腦循環 葛根總黃酮、葛根素給麻醉犬注射用藥可使腦血管擴張,腦血流量增加,腦循環改善。葛根黃酮能降低大鼠大腦中動脈栓塞模型腦組織含水量,縮小腦梗死體積;葛根素對于正常大鼠腦循環、去甲腎上腺素和異丙腎上腺素引起的小鼠微循環障礙,可使毛細血管前小動脈的管徑增加,流速加快。此外,葛根素能減輕脂質過氧化反應,保護細胞膜功能,減輕缺血損害,對局灶性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

(5)改善血液流變性、抗血栓形成 葛根素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體外還能抑制ADP與5-HT聯合誘導的家兔、綿羊及正常人血小板聚集。葛根總黃酮大鼠灌服能降低全血黏度和血小板黏附率,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還能明顯抑制ADP誘導的小鼠體內血小板血栓形成。

(6)改善學習記憶能力 葛根水煎液、醇提物、總黃酮均可對抗東莨菪堿、乙醇、亞硝酸鈉、氮氣吸入、雙側頸總動脈阻斷再灌流引起的動物記憶獲得和記憶再現障礙;葛根總黃酮可顯著改善D-半乳糖所致亞急性衰老小鼠的記憶功能;葛根素能顯著改善β-淀粉樣蛋白腦內注射的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學習記憶能力,還可改善慢性低O2高CO2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并提高其腦內膽堿乙酰轉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terase,ChAT)活性。其機制可能是下調腦組織Aβ1-40 和Bax表達,抑制β-淀粉樣肽的神經毒性,減輕腦皮層和海馬神經元凋亡。

此外,葛根尚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腫瘤、保肝、解酒等作用。

【體內過程】

小鼠、大鼠、兔灌胃給予葛根素制劑,犬靜脈滴注葛根素制劑及葛根素滴眼液給家兔一次滴眼后,葛根素在體內的藥時曲線符合二室模型。葛根素大鼠灌胃后吸收較快但不完全,在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結腸均有吸收,在十二指腸段的吸收明顯高于其他腸段,其吸收呈一級動力學過程。

小鼠灌胃葛根提取物后15分鐘,血液中即可檢出葛根素,在體內呈二室模型。其主要藥動學參數:t1/2α=1.02小時;t1/2β=15.10小時;Tmax=1.24小時。給大鼠灌胃葛根素24小時后,自糞便排出的原形物為37.3%。靜脈注射后,血漿蛋白結合率24.6%,腎內含量較高,肝臟次之,腦中含量較低。在大鼠體內代謝和排泄快,不易蓄積。正常人口服葛根素36小時后僅有0.78%以原形自尿中排出,72小時后自糞便排出73.3%;健康人靜脈注射葛根素,體內的分布快而廣,消除快,無代謝飽和現象,靜脈注射5小時后,其血漿中濃度已很低。

【安全性評價】

葛根粉小鼠灌胃的LD50為20g/kg;葛根素小鼠靜脈給藥的LD50為0.7~0.8g/kg。

【臨床應用】

1.以葛根為主的復方(如葛根湯、柴葛解肌湯)常用于治療外感表證,相當于西醫學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齦炎、急性結膜炎、頸椎病等屬于風寒表證或風熱表證者。

2.以葛根為主的復方(如升麻芷葛湯)常用于陽明表邪之頭痛,相當于西醫學的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偏頭痛等屬于表邪侵犯陽明經者。

3.以葛根為主的復方(如升麻葛根湯)常用于麻疹初起者,相當于西醫學的出疹性疾病初期者。

4.以葛根為主的復方(如葛根芩連湯)常用于外感表證未解,里熱已熾之脅熱下利者,相當于西醫學的痢疾、小兒夏季腹瀉等屬于表證未解,邪熱入里者。

5.以葛根為主的復方(如玉液湯)常用于消渴氣陰兩虛證者,相當于西醫學的糖尿病等屬于氣陰兩虛證者。

此外,葛根素靜脈給藥,對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血栓、突發性耳聾和心律失常等有較好的療效;葛根片劑或提取物口服對突發性耳聾、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等有較好的療效。葛根素對糖尿病、慢性單純性青光眼、視神經損傷或外傷性視神經萎縮、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心力衰竭、外傷性視神經萎縮、高血壓、頸椎病、軟組織損傷均有一定的效果。

【臨床不良反應】

臨床少數患者口服葛根片后有頭脹感,減量后可消失。葛根素注射液有引起藥物熱、過敏性藥疹、過敏性休克、速發性喉頭水腫、過敏性皮疹、面部血管水腫、消化道出血、溶血反應、腎絞痛、血紅蛋白尿、丙氨酸轉氨酶升高、心跳驟停、竇房結抑制等不良反應的報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市| 松潘县| 东乡| 滦南县| 沁阳市| 谢通门县| 全椒县| 胶州市| 孝昌县| 嘉禾县| 滕州市| 太康县| 郯城县| 元江| 新乡县| 会昌县| 杂多县| 岫岩| 大悟县| 舟山市| 香河县| 宜兰县| 林芝县| 嵩明县| 莲花县| 泾源县| 济源市| 广饶县| 湟源县| 依安县| 湟源县| 贡觉县| 安达市| 东安县| 堆龙德庆县| 汶上县| 平安县| 娄烦县| 潞城市| 武宁县| 青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