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 論
第八章 解表方藥
凡以發散表邪為主要作用,主治表證的藥物或復方稱為解表方藥。本類方藥多味辛,質地輕揚,主入肺、膀胱經,偏行肌表。解表方藥多具有解表達邪的功效,通過發汗解表而達到發散表邪,解除表證,防止表邪入里,控制疾病發展的目的。部分解表方藥尚能扶正達邪,如益氣解表、溫陽解表、滋陰解表等。解表方藥可兼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腫,解肌透疹,祛風除濕等作用。解表方藥臨床主要用于外感表證,部分方藥可用于咳喘、水腫、風疹、麻疹初期、風濕痹癥等兼見表證者。根據解表方藥的藥性與功效應用,常分為發散風寒方藥和發散風熱方藥兩類,前者以辛溫解表為主,故又稱辛溫解表方藥,常用藥有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常用方有麻黃湯、桂枝湯等;后者以辛涼解表為主,故又稱辛涼解表方藥,常用藥有桑葉、菊花、柴胡、葛根等,常用方有銀翹散、桑菊飲等。
表證系指六淫邪氣或疫癘之氣(外界的各種致病因素)客于肌表或內犯于肺,侵犯人體的淺表部位(皮膚、肌肉、經絡、肺衛)所出現的一組癥候群,臨床以惡寒發熱、頭痛身重,或鼻塞咳嗽、舌苔薄白、脈浮為主要表現,與西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等)、多種傳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的癥狀表現相似。以惡寒為代表性癥狀,所謂“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惡寒的產生,中醫學認為是由于外邪侵襲肌表,衛陽被遏,失其正常的“溫分肉,肥腠理”功能,肌表失其正常的溫煦,故惡寒?,F代醫學研究認為,惡寒的產生是由于皮膚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減少,肌表溫度下降刺激冷覺感受器,信息傳入中樞所致。感寒受涼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病原因之一,寒冷刺激作用于機體,除皮膚血管收縮外,亦可使上呼吸道黏膜血管反射性地收縮,致黏膜局部缺血,抵抗力下降,原寄居于上呼吸道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細菌、支原體等)乘機侵入黏膜上皮細胞,并大量生長繁殖,刺激上皮細胞分泌而導致卡他樣炎癥反應。表證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點。
解表方藥一般均具有發汗、解熱、鎮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藥理作用,這是本類方藥發汗解表的藥理學基礎?,F代藥理研究表明,解表方藥治療表證主要涉及以下藥理作用。
1.發汗 解表方藥具有不同程度的發汗或促進汗腺分泌的作用。一般而言,發散風寒方藥的發汗作用強于發散風熱方藥。發汗分為溫熱性發汗和精神性發汗兩類,目前認為解表方藥的發汗多屬溫熱性發汗。環境溫度、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均能影響解表方藥的發汗作用,且環境溫度對其影響較大,隨著環境溫度升高可增強解表方藥的發汗作用,如麻黃堿可使處于高溫環境中的人發汗快且多,故傳統麻黃湯、桂枝湯等發散風寒方藥使用時很強調“溫服”和“溫覆”或喝“熱粥”。溫熱刺激一則可擴張肌表血管,興奮汗腺而發汗,一則有利于解除寒冷刺激所致的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縮,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恢復局部抗病能力。揮發油是其發汗的主要藥效物質基礎。解表方藥的發汗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是多環節綜合作用的結果:麻黃通過抑制汗腺導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而促進汗液分泌,該作用與中樞狀態、外周神經有關;桂枝、生姜的辛辣成分通過刺激外周擴張血管,促進肌表血液循環而促進發汗;也可能與興奮外周α受體有關。
2. 解熱 解表方藥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熱作用,可使實驗性發熱動物模型體溫降低,部分藥物還能使正常動物的體溫下降。一般而言,發散風熱方藥的解熱作用強于發散風寒方藥,單味中藥以柴胡為著。柴胡揮發油、柴胡皂苷、麻黃揮發油、葛根素、桂皮油、荊芥油等為其解熱作用的物質基礎。解表方藥解熱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多個環節有關,或是多環節的協同效應:如通過擴張皮膚血管,促進發汗而增加散熱;抑制中樞cAMP或PGE2等的合成使致熱原減少,體溫調定點下移而解熱;通過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而消除病因,促使體溫下降等。
3.鎮痛 頭痛、身痛或關節酸痛是表證臨床常見癥狀。大多數解表方藥具有鎮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臨床疼痛癥狀,對多種實驗性疼痛模型具有鎮痛效果,使痛閾值提高。麻黃揮發油、細辛揮發油、柴胡皂苷、α-薄荷酮和桂皮醛等為其鎮痛的物質基礎。解表方藥多屬于外周性鎮痛藥,主要通過影響外周致痛物質的合成和釋放發揮作用,部分可通過作用于中樞發揮鎮痛作用(如細辛)。此外,部分解表方藥可使動物自主活動減少或能加強中樞抑制劑的作用,表現出一定的鎮靜作用,如柴胡、桑菊飲等。
4.抗炎 炎癥反應是貫穿表證始終的病理環節,主要以炎性滲出和白細胞游走的早期炎癥反應為主。解表方藥均具有程度不一的抗炎作用,如柴胡、麻黃、生姜、辛夷、桂枝湯、桑菊飲等對多種實驗性急、慢性炎癥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緩解炎癥局部紅腫熱痛癥狀??寡讬C制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抑制炎性介質的合成和釋放;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炎癥小體或核因子κB活化;增強腎上腺皮質分泌功能;消除自由基等。
5.抗病原微生物 表證是外邪客表所致,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寒冷等均可視為外邪。解表方藥體外均表現出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如麻黃、桂枝、柴胡、薄荷、桑葉、麻黃揮發油、麻黃湯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鏈球菌、肺炎球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具有抑制作用;麻黃、桂枝、柴胡、紫蘇、菊花、桂枝湯等對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上述研究多為粗制劑的體外研究結果,其可靠性有待進一步驗證。
6.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柴胡、蘇葉、葛根、麻黃湯等在一定劑量下可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桂枝湯還能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有利于表邪的解除;部分解表方藥能促進抗內毒素抗體的生成,加速內毒素的清除;部分解表方藥尚可提高細胞免疫功能或體液免疫功能;絕大多數解表方藥具有抗變態反應的作用。
綜上所述,與解表方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功效相關的藥理作用為發汗、解熱、抗炎、鎮痛、抗病原微生物、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主要物質基礎有揮發油、麻黃堿、桂皮醛、姜酚、細辛醚、柴胡皂苷、葛根素等。
常用解表藥的主要藥理作用和用途見表8-1。
表8-1 常用解表藥主要藥理作用總括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