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藥理學
- 彭成
- 3220字
- 2019-12-27 17:56:14
第二節 常用配伍
麻黃 桂枝
麻黃-桂枝是典型的相須配伍藥對,源于《傷寒論》麻黃湯。麻黃辛溫氣薄,善行肌表衛分,長于發汗解表;桂枝色赤入營,善于解肌和營。二者相須為伍,麻黃開玄府行衛氣,桂枝解肌表和營氣,二者并重,調和營衛、增強發汗解表之力,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為辛溫解表之重劑,善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之表實證。正如《湯液本草》所云:“夫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證藥,其實榮衛藥也。肺主衛(為氣),心主榮(為血),故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配伍研究】
1.與功效相關的主要藥理作用
(1)發汗 研究結果表明,麻黃桂枝煎劑能夠促進正常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使汗腺上皮細胞的分泌活動明顯增強,可使汗腺上皮細胞內水泡擴大,數目增加,但對麻醉大鼠足跖部汗腺分泌無明顯影響;可使小鼠腋窩部皮膚汗腺導管內徑增加,麻黃與桂枝配伍有協同增效的作用。外界溫度對其發汗有顯著影響,常溫及低溫環境下,麻黃與桂枝總生物堿無明顯的發汗作用,水煎液、總揮發油、總生物堿+總揮發油均有明顯的發汗作用;高溫環境下,上述四種具有顯著的發汗作用。作用機制除與單味麻黃下調中樞體溫調定點、興奮機體α1受體及單味桂枝可擴張皮膚血管,通過增加散熱而發汗外,二者配伍,不同機制的多個靶點協同作用,故發汗作用明顯增強。發汗的物質基礎有麻黃揮發油、麻黃堿、桂皮油、桂皮醛和桂皮酸等。
(2)解熱 單味麻黃和單味桂枝均可使啤酒酵母致發熱大鼠肛溫下降,表現出解熱作用,但麻黃桂枝配伍解熱作用較單味藥顯著增強,提示二者配伍具有協同增效作用。作用機制與麻黃桂枝促進發汗、擴張皮膚血管、抑制體溫調節中樞PGE2、cAMP生成和釋放有關。揮發油成分是解熱的主要物質基礎。
(3)抗銀屑病 麻黃桂枝配伍能改善普萘洛爾誘發的豚鼠銀屑樣皮損,減輕皮膚過度角化、灶性角化和局部炎性病損,該作用與其發汗作用有關。
2.其他藥理作用 麻黃桂枝配伍,桂枝能顯著拮抗麻黃的中樞興奮作用,緩解麻黃導致的焦慮反應,同時拮抗麻黃所致的額葉皮層氧化應激損傷,促進麻黃堿在額葉皮層的分布和代謝,減少麻黃堿在體內的蓄積。并能降低大鼠腦內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等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含量,降低大鼠額葉皮質中Glu/GABA的比值,但單用麻黃則可提高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水平。此外,麻黃對小鼠外周血淋巴細胞DNA有損傷作用,合用桂枝則無此作用,提示麻黃桂枝配伍在對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改變和外周血淋巴細胞DNA損傷方面具有降低麻黃副作用的效果。
【體內過程】
麻黃桂枝配伍后麻黃堿、偽麻黃堿藥時曲線呈一室模型;麻黃堿的t1/2為1.94小時、K為0.36/小時;偽麻黃堿t1/2為1.74小時、K為0.40/小時。二者配伍后麻黃的吸收過程加速,起效時間縮短。桂枝能增加麻黃生物堿在大鼠腦和肺組織中的分布,增加去甲基麻黃堿、麻黃堿和偽麻黃堿在腎中的分布,減少其在心臟的分布。
【臨床應用】
1.麻黃桂枝配伍在復方中主要是加強發汗解表的作用,用于風寒表實證治療,相當于西醫學的感冒(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及感冒或扁桃體炎等導致的高熱,尤以皮溫高、無汗性高熱為宜,此即“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意。
2.麻黃桂枝配伍可用于局部凍傷的治療。也可用于銀屑病的治療。
桂枝 白芍
桂枝-白芍是典型的相制(相殺相畏)配伍藥對,源于《傷寒論》桂枝湯。桂枝辛溫通陽,善于宣陽氣于衛分,暢營血于肌表,有助衛實表,發汗解肌,外散風寒之功;白芍酸寒斂陰,能養血和營斂陰。二者伍用,發汗之中有養陰斂汗之效,雖發汗而不傷陰;斂陰之中有溫通之妙,雖斂陰而不留邪,和營之中有調衛之功,使營陰不滯,共奏發汗解肌,調和營衛之功。適用于外感風寒表虛所致的發熱、惡寒、汗出、頭痛、脈浮緩等癥,以及營衛不和所致的自汗、盜汗、發熱等癥。又因桂枝能溫通陽氣,白芍能養血和營,對于內傷陰陽兩虛、寒熱錯雜之證,能通陽調衛氣,斂陰和營氣,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使陰陽得以協調,二者配伍又有益氣養血,滋陰和陽之妙。因桂枝又能溫中散寒止痛,白芍又能柔肝緩急止痛,二藥相配,對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攣急疼痛,有補虛止痛之功;此外又可振奮心陽,平抑沖逆之氣;還能通調血脈以治婦人妊娠癥痼之害。
【配伍研究】
1.與功效相關的主要藥理作用
(1)鎮痛 桂枝和白芍均按兩個劑量(6.5g/kg、13g/kg)灌胃小鼠,冰醋酸致扭體法實驗顯示桂枝兩個劑量組無明顯鎮痛作用,白芍兩個劑量組均表現出扭體次數減少,但桂枝和白芍配伍兩個劑量(13g/kg、26g/kg)灌胃可使小鼠扭體次數減少最明顯,高劑量組作用強于白芍單味藥。
(2)抗炎 桂枝和白芍配伍,對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炎癥均有拮抗作用,且配伍后有協同增效作用。對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模型,單味桂枝(100mg/kg)和單味白芍(100mg/kg)的腫脹抑制率分別為3.4%和31.7%,而桂枝白芍組(100mg/kg)則為33.2%。對蛋清性足腫脹模型,單味白芍(100mg/kg)和白芍-桂枝1∶1配伍(100mg/kg)對足跖腫脹率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單味桂枝(100mg/kg)抑制作用較弱。對甲醛性足腫脹,單味白芍僅在致炎48小時后有顯著抑制作用,并明顯強于桂枝;桂枝僅在致炎96小時后有抗炎作用,而桂枝和白芍配伍對致炎后各個時段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且明顯強于各單味藥物。對大鼠棉球肉芽腫模型,單味桂枝、單味白芍對肉芽濕重抑制率和干重抑制率分別為5.7%、19.2%和6.7%、20%,而桂枝和白芍配伍則可達到25%和26.2%。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模型研究顯示,桂枝和白芍均按兩個劑量(6.5g/kg、13g/kg)灌胃給藥,桂枝兩個劑量均可降低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亢進,白芍則僅13g/kg表現出拮抗效應,桂枝與白芍配伍時26g/kg表現出拮抗效應,提示桂枝與白芍配伍時抗炎作用呈協同作用。
(3)對胃腸推進及血管平滑肌的影響 采用酚紅定量測定法發現,桂枝以13g/kg給藥,在動物胃、腸3段酚紅顯著低于正常組,表明其有增加胃腸推進功能的作用;白芍低劑量組腸2段酚紅顯著高于正常組,表明其對胃腸推進功能有抑制作用;白芍高劑量組腸3、腸4與腸5段酚紅顯著高于正常組,表明其對胃腸推進功能有顯著抑制作用。但桂枝與白芍配伍后,對胃和上述各段腸酚紅排泄無明顯影響,提示桂枝與白芍配伍后對胃腸運動無明顯影響。
桂枝、白芍和桂枝白芍各劑量組對小鼠血清ET均無明顯影響,表明其對血管的作用與ET無關。
2.化學成分 白芍、桂枝共煎液指紋圖譜獲得13個共有特征峰,通過指紋圖譜比較分析和鑒定,上述13個峰均來源于桂枝或白芍的成分。一區指紋特征(保留時間區段在0~20分鐘):有4個色譜峰,1號和3號峰來自于白芍;2號和4號峰來自于桂枝。其中2號峰是原兒茶酸。第二區指紋特征(保留時間區段在20~40分鐘):有5個色譜峰,均來自于白芍,其中7號峰是芍藥苷。第三區指紋特征(保留時間區段在40~60分鐘):有6個色譜峰,均來自于桂枝,其中12號峰是桂皮醛,13號峰是肉桂酸。第四區指紋特征(保留時間在90~120分鐘):有8個色譜峰,除了16號峰外其他峰面積都比較小,它們共同來自于桂枝和白芍。通過指紋圖譜分析可知,桂枝和白芍藥材在煎煮過程中沒有新的化學成分產生。同時,通過對采用甲醇超聲提取方法的樣品指紋圖譜比較,白芍桂枝共煎后桂皮醛減少近30倍,其他峰面積沒有明顯變化。
【臨床應用】
1.桂枝白芍配伍為主的復方(如桂枝湯)用于風寒表虛證治療,相當于西醫學的體虛感冒(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感冒)見惡寒、有汗屬營衛不和者。
2.桂枝白芍配伍為主的復方(如小建中湯)用于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攣急疼痛,相當于西醫學的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肝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于中焦虛寒者。
3.桂枝白芍配伍為主的復方(如桂枝芍藥知母湯)用于“諸肢節疼痛”之“歷節病”,相當于西醫學的急性關節炎、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病、骨質增生等而見“諸肢節疼痛”者。
4.桂枝白芍配伍為主的復方(如桂枝茯苓丸)用于婦人宿有癥塊,或血瘀經閉,行經腹痛,產后惡露不盡者,相當于西醫學的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子宮內膜炎、附件炎、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屬瘀血阻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