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八里脈

微脈指法主病

一、微者,陰也。指下尋之,往來甚微。再再尋之,若有若無,曰微。主敗血不止,面色無光。

脈來細弱,輕按之無力,重按之似無,再再尋之,若有若無,細細如絲,曰微。是陰盛陽衰,氣虛之候。主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中血下,致面色焦枯也。

微脈歌一

指下尋之有若無,漩之敗血小腸虛。

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時多骨木枯。

解見上文。

微脈歌二

微脈關前氣上侵,當關郁結氣排心。

尺部見之臍下積,身寒飲水即呻吟。

陰脈見于陽部,陰乘陽也,寸口脈微者是也。以下放此。

沉脈指法主病

二、沉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緩度三關,狀如爛綿,曰沉。主氣脹兩脅,手足時冷。

脈之循行,粘筋輔骨,曰沉。陰氣厥逆、陽氣不舒之證。

沉脈歌一

按之似有舉還無,氣滿三焦臟腑虛。

冷氣不調三部壅,通腸健胃始能除。

三部,指一身之三部,非謂寸關尺也。壅,閉塞也。沉脈主臟腑虛,三焦氣痞,致令人之一身三部氣冷而不舒暢。脾胃壅滯,須通達三焦,扶養脾胃可也。

沉脈歌二

寸脈沉兮胸有痰,當關氣短痛難堪。

若在尺中腰腳重,小便稠數色如泔。

氣短痛,謂胸至臍疼痛而氣短促也。稠,濃濁也。

緩脈指法主病

三、緩者,陰也。指下尋之,來往遲緩,小于遲脈,曰緩。主四肢煩悶,氣促不安。

黎氏曰:緩者,榮氣不足 [106] ,衛氣有余之候。血隨氣流,氣依血動,二者相資,不得相失。緩脈乃榮血不流,衛氣獨行,不相接續。故其脈來且順,去且遲,舉且散,徐徐不能有力透于膚表,故曰緩。緩者,應脾土之象。

緩脈歌一

來往尋之狀若遲,腎間生氣耳鳴時。

邪風積氣來沖 [107] 背,腦后三針痛即移。

池氏曰:腎之邪氣,上攻于耳鳴,下疰于腰腳脊背,乃腎之絲,系貫腰,上至兩耳。須用針腦后,散其腎之邪氣,其痛即止。腦后是浮白穴,主耳聾背項痛也。

緩脈歌二

緩脈關前搐項筋,當關氣結腹難伸。

尺上若逢微冷結,夜間常夢鬼隨人。

池氏曰:寸脈緩,主腎邪上攻,項筋強痛;關脈緩,乃上盛下虛,氣不升降,而氣結在腹,短促不舒;尺脈緩,陽氣衰微,陰氣獨盛,冷氣結積,下元冷極,所以夜夢陰鬼相隨也。

澀脈指法主病

四、澀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前虛后實,無復次第,曰澀。主腹痛,女子有孕胎痛,無孕敗血為病。

陰陽適平,則氣血不至于偏勝。陽虛陰盛,則血多氣少,脈來滑;陽盛陰虛,則血少氣多,脈來故澀也。

澀脈歌一

澀脈如刀刮竹行,丈夫有此號傷精。

婦人有孕胎中病,無孕還須敗血成。

男子得澀脈,主精氣耗竭;女子得之,主敗血,為病胎。秋間見之,乃應時也。

澀脈歌二

澀脈關前胃氣并,當關血散不能停。

尺部如斯逢逆冷,體寒臍下作雷鳴。

池氏曰:寸部脈澀,主心氣虛血少,而心乃脾之母,脾乃心之子。母虛血少,不能蔭乎子,故胃氣不均。關部脈澀,緣心血少,肝經無所受,乃血不能停藏。尺部脈澀,主腎虛敗,氣血衰弱,不能溫養脾胃,以致肢體逆冷,而脾胃虛則鳴矣。

遲脈指法主病

五、遲者,陰也。指下尋之,重手乃得隱隱,曰遲。主腎虛不安。

陰盛陽衰,則榮衛凝滯,血氣痞阻,故脈一息而三至是為遲也。心腎相交,猶水火之相濟。今陽衰則心氣不能下降以交乎腎,陰盛則腎氣虛并而元臟不能榮,故三焦閉結,榮衛稽留。其為病,必令汗出,肢節痛,肌膚黑瘦,體寒腹痛。

遲脈歌一

遲脈人逢狀且難,遇其季夏不能痊。

神工診得知時候,道是脾來水必干。

遲脈主心腎虛弱。季夏,六月也,當此之時,脾土適旺,勝其腎水,腎既受克,水必干枯。茍明此理以治之,抑其脾土,滋生腎水,是良醫也。劉氏曰:遲脈專主腎經真元之氣虛憊,不能統血流行,故脈來遲滯似緩。主痼冷疾作,所以灸季夏,土旺而克水也,詳之。

遲脈歌二

寸口脈遲心上寒,當關腹痛欲漿難。

流入尺中腰腳重,厚衣重覆也嫌單。

池氏曰:寸口脈遲,主上焦心膈寒痛;關脈遲,主中焦受寒腹痛;尺脈遲,乃脾土勝腎水,主寒在下焦。陰虛里寒,腰腳沉重,雖厚衣不足以御寒。

伏脈指法主病

六、伏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呼吸定息全無,再再尋之,不離三關,曰伏。主毒氣閉塞三關,四肢沉重,手足厥冷。

池氏曰:伏脈,如物之伏藏,以土偃之。呼吸之間按之,其脈伏而不見,雖重按尋之方得,其脈動不離三關,只在一處。

伏脈歌一

陰毒伏氣痛三焦,不動榮家氣不調。

不問春秋與冬夏,徐徐發汗始能消。

池氏曰:積陰冷毒之氣,而伏滯于三焦,致衛氣不調,榮血不行,三焦之氣閉塞。若有此癥,不必問四季,須是發散,通其三焦,其病可除也。

伏脈歌二

積氣胸中寸脈伏,當關腸癖常瞑目。

尺部見之食不消,坐臥非安還破腹。

積氣,乃心肺經之積也。腸癖,謂痔也。瞑目,眼昏也。破腹,泄瀉也。池氏曰:寸口脈伏,主積氣在心胸之中。關脈伏,主腸癖瞑目之貌。見于左關,則肝經受其陰積,致肝之積液不能榮于目,而致昏暗;見于右關,乃脾胃受之,其陰積因土而結,遂生痔疾。尺部脈伏,乃陰積在下部。下部主陰而無火制,故水谷不得消化,則為泄瀉矣。

濡脈指法主病

七、濡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按之依前卻去,曰濡。主少氣力,五心煩熱,腦轉耳鳴,下元冷極。

濡者,榮衛怯虛之候。榮中怯弱,衛氣虛之,則元氣不流通,故脈行道濡而不進。指下尋如有,按卻去。昔人喻如按水帛,可謂得之。凡脈之濡,皆為血氣虛弱也。

濡脈歌一

按之似有舉還無,髓海丹田定已枯。

四體骨蒸勞熱甚,臟腑終傳命必殂。

腦為髓之海,丹田穴中臍下三寸。池氏曰:濡脈主髓海、丹田損敗,而成骨蒸勞熱。其勞損之病,傳之五臟。初傳一臟之損,其病傳變,五臟數足,謂之終傳,則死。經曰:終傳者死。傳其所勝也。心病傳于肺,肺病傳于肝,肝病傳于脾,脾病傳于腎,腎病傳于心也。

濡脈歌二

濡脈關前人足汗,當關少氣精神散。

尺上綿綿即惡寒,骨與肉疏都不管。

池氏曰:關前乃上部,何言人足汗?蓋五臟絲系發之于足,五臟虛極而汗出于足,恰如樹之根本,精損液散不能蔭,枝葉焦枯。關部脈濡,主肝虛少氣,魂魄不守,精神離散。尺部脈濡,其脈來微,綿綿而去,乃血氣耗散、陰陽氣脫,致使惡寒。骨肉不相保守,離絕而散。劉氏曰:濡脈關前人足汗,池氏誤解“足”字為“手足”之“足”,非也。愚謂“足”當作“多”。寸口左為心,汗乃心之液;右為肺,主氣,外主皮毛,肺虛則湊理不密,故汗出多。則寸口脈濡主多汗,明矣。

弱脈指法主病

八、弱者,陰也。指下如爛綿相似,輕手乃得,重手乃無,怏怏不前,曰弱。主風居于表,生產后客風面腫。

怏怏,惆悵也。表,皮膚也。謂虛氣攻于表也。

弱脈歌一

三關怏怏不能前,只為風邪與氣連。

少年得此須要重,老弱遇之病卻痊。

池氏曰:何謂風與氣連?蓋弱見于三關陰陽血氣之中,怏怏來去而不流利。關中之前屬陽,必主熱,熱即生風;關之后屬陰,陰必生冷,冷則生氣。少壯之人得此脈為逆,老弱之人得此脈為順。劉氏曰:怏怏不前,謂脈軟短而散,不能前進,不及本位,氣血極虛,風邪乘虛而入,吸吸短氣。少人血氣壯盛,脈宜洪大為順,見此為逆;老人血氣衰弱,得之,則無妨也。

關前弱脈陽道虛,關中有此氣多粗。

若在尺中陰氣絕,酸疼引變上皮膚。

池氏曰:弱脈乃損極之脈,見于關前,乃陽氣衰;見于尺部,乃陰氣乏絕;主血脈離散而疼痛,至于皮膚則死;見于關中,乃陰陽隔絕,故主氣喘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沟县| 澳门| 定边县| 贵州省| 海林市| 从化市| 毕节市| 新营市| 章丘市| 平定县| 宜城市| 衢州市| 肇东市| 时尚| 东城区| 筠连县| 苏尼特右旗| 朝阳市| 康定县| 玉田县| 博罗县| 泸西县| 荃湾区| 丰都县| 峡江县| 南昌市| 大城县| 堆龙德庆县| 水富县| 喀什市| 图木舒克市| 吴忠市| 西乌| 岑巩县| 湖南省| 文登市| 尼勒克县| 丰镇市| 永春县| 康乐县|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