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表脈

浮脈指法主病

一、浮者,陽也。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余,再再尋之,如太過曰浮。主咳嗽氣促,冷汗自出,背膊勞倦,夜臥不安。

經曰:浮者,脈在肉上行也。黎氏 [84] 曰:浮者,運動之候,屬金,應秋。萬物至秋而終,草木花葉皆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來輕虛浮泛,按之不足,虛于下也,舉之有余,輕浮于上也。昔人喻如捻蔥葉之狀者,誠得之。故浮有風、有虛之診。

浮脈歌一

按之不足舉之余,再再尋之指下浮。

臟中積冷營中熱,欲得生精用補虛。

夫諸浮者,腎之不足也,瞥瞥有如羹上肥,定知此脈陽氣微。池氏曰:乍病見浮脈,乃傷風邪。久病合見沉弱之脈,而反見浮脈,乃里寒表熱,致陰陽不相守。陽勝則生風熱,陰勝則臟中久冷。須正其元氣,使陰陽調和,謂之補也。

浮脈歌二

寸浮中風頭熱痛,

《素問》曰: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經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有病。兩手寸口皆為上部,寸外主頭目,內主胸已上。今寸浮,主心肺中傷風邪,上攻頭目矣。

關浮腹脹胃空虛。

經曰: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上之有病。兩手關部皆為中部,第二指半指之前主膈下,半指之后主臍上。已下放此。今關部脈浮,左屬肝,右屬脾。左關脈浮,主肝木生風;右關脾土,主風木勝脾土,胃氣空虛,而生脹滿。

尺部見之風入肺,大腸干澀故難通。

經曰:下部法地,主臍已下至足之有疾。兩手尺部皆為下部,第三指半指之前主臍下,半指之后主足有疾,已下并仿此。池氏曰:尺部見浮脈,合言風入腎。今言風入肺,何也?肺乃腎之母,腎乃肺之子,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母既虛,而感子之邪氣,何緣肺不生病,而病生于大腸?經曰:陽邪為病,只傳之于腑,不傳之于臟。其邪傳之于大腸,故干澀而不通。

芤脈指法主病

二、芤者,陽也。指下尋之,兩頭即有,中間全無也,曰芤。主淋瀝,氣入小腸。

芤者,失血之候。血為榮,氣為衛。榮衛相恃以行,則經脈流通而無間斷。若陽邪所勝,血與氣失其道路,不相繼續,故其脈之來,舉指浮大而軟,按兩頭實、中間虛也。凡診見之,皆主失血。

芤脈歌一

指下尋之中且虛,邪風透入小腸居。

病時淋瀝兼疼痛,大作湯丸必自除。

中且虛,兩頭有、中間無也。芤脈主失血。心主血,心有熱而血妄行,則芤脈見。熱則生風邪,心不受邪,遂傳于小腸,以至小便淋瀝疼痛也。

芤脈歌二

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

尺部見之虛在腎,小便遺瀝血凝膿。

血氣壅滯,則芤脈見于寸部。心主血,肺主氣,血積于胸間,必嘔血而喘急。關部見芤脈,主榮脈留滯于腸胃之間,致生血癰。尺部見芤脈,主腎氣虛敗而小便遺瀝膿血也。

滑脈指法主病

三、滑者,陽也。指下尋之,三關如珠動,按之即伏,不進不退,曰滑。主四肢困弊,小便赤澀。

三關,寸、關、尺三部也。

滑脈歌一

滑脈如珠號曰陽,腰間生氣透前腸。

脛酸只為生寒熱,大瀉三焦必得康。

滑脈曰風,又謂傷熱。三焦受風熱,使陰陽之氣不宣通,故留滯于下焦,疰于緩腳,流入于小腸,而生寒熱。須瀉三焦之火,疏風導氣,病則愈矣。

滑脈歌二

滑脈居寸多嘔逆,關滑胃寒不下食。

尺部見之臍似冰,飲水下焦聲瀝瀝。

池氏曰:寸部脈滑,乃三焦氣滯,主中滿嘔逆;關部脈滑,乃肝木克脾土,至脾胃虛寒不食;尺部脈滑,乃陰部見陽脈,陽內陰外致臍腹冰冷。陽勝陰則腎水虛少,不能制陽火。火既勝,致腎水干而好飲水,水停下焦不能導散,故流利作聲也。劉氏曰:池氏注“關部脈滑乃肝木克脾土”者,非也。愚謂:滑者水滑,脾土虛寒不能制水,乃微邪干脾,故有胃寒不食、尺部臍冷之患也。

實脈指法主病

四、實者,陽也。指下尋之不絕,舉之有余,曰實,主伏陽在內,脾虛不食,四體勞倦。

說見《實脈歌》下。

實脈歌一

實脈尋之舉有余,伏陽蒸內致脾虛。

食少只因生胃壅,調和湯藥始痊除。

隱伏陽火在內,炎蒸于脾土,致脾氣虛乏,胃氣壅滯,故不能食。須要溫和脾胃之藥,始痊也。

劉氏曰:實者,伏陽在內熏蒸脾土,是故少食,猶壯火食氣,似虛非虛。原本作溫和湯藥,“溫”字恐誤,今改為“調和”。蓋以伏陽在內,豈有溫之之理也?

實脈歌二

實脈關前胸熱盛,當關切痛中焦恁。

尺部如繩應指來,腹脹小便都不禁。

池氏曰:寸脈實,主胸膈煩熱;關脈實,中主焦心腹刺痛;尺脈實,主心經實熱傳于小腸,致小腹脹滿疼痛,小便淋瀝。

弦脈指法主病

五、弦者,陽也。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余,狀若箏弦,時時帶數,曰弦。主勞風乏力,盜汗多出,手足酸疼,皮毛枯槁。

弦脈見于肝部則為熱,熱則生風;見于心部則為冷,冷則為勞損也。

弦脈歌一

弦脈為陽狀若弦,四肢更被氣相煎。

三度解勞方始退,常須固濟下丹田。

陽盛則陰虛,陰陽偏勝則離散,致精神而不守,主腎虛氣損。須用抑陽助陰以固濟丹田可也。丹田者,在臍下三寸,乃陰陽之門戶,人身之根本,精神之藏聚也。

弦脈歌二

寸部脈緊一條弦,胸中急痛狀繩牽。

關中有弦寒在胃,下焦停水滿丹田。

池氏曰:寸口脈弦,主寒在胸 [99] 膈;關中脈弦,主寒在胃,胃既寒,胃土虛不能制腎水,所以下焦停水滿丹田。如二陰不退,必為水病也。

緊脈指法主病

六、緊者,陽也。指下尋之,三關通度,按之有余,舉之甚數,狀若洪弦,曰緊。主風氣,伏陽上沖,化為狂病。

伏陽上沖,風邪之氣與隱伏之陽沖于上部。池氏曰:風乃陽邪,加之伏陽,乃二陽為病,謂之重陽。重陽者狂,所以狂言罵詈,棄衣而走,登高而歌也。

緊脈歌一

緊脈三關數又弦,上來風是正根源。

忽然狂語人驚怕,不遇良醫不得痊。

解見在前。

緊脈歌二

緊脈關前頭里痛,到關切痛無能動。

隱指寥寥入尺來,繳結繞臍常手捧。

切痛,胸膈疼痛也。寥寥,漸進貌。緊脈主痛,寸緊主上部頭痛,關緊主中部胸膈痛,尺緊主下部繞臍下痛。

洪脈指法主病

七、洪者,陽也。指下尋之極大,舉之有余,曰洪。主頭疼,四肢浮熱,大腸不通,燥熱口干,遍身疼痛。

洪脈歌一

洪脈根源本是陽,遇其季夏自然昌。

若逢秋季及冬季,發汗通腸始得涼。

季夏,六月也。秋季、冬季,九月、十二月也。池氏曰:洪脈屬陽旺于夏,乃心經之本脈。其脈大甚,則生熱風。如至六月,心火漸退,得脾土偃之,其熱自退。如遇九月、十二月,其伏陽在里,外受風熱,乃表里皆熱,須要發其汗,或疏通腸胃,方得熱氣退散也。

洪脈歌二

洪脈關前熱在胸,當關翻胃幾千重。

更向尺中還若是,小便赤澀腳酸疼。

寸脈洪,主胸膈上至頭有熱;關脈洪,主中脘胃熱喜嘔;尺脈洪,主下部有熱。心之熱傳于小腸,致小腸赤澀,兩腳酸疼而隱痛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河市| 龙井市| 本溪| 鄂尔多斯市| 外汇| 密云县| 嘉义县| 浠水县| 凤庆县| 界首市| 马龙县| 兴化市| 嫩江县| 中宁县| 高碑店市| 固始县| 沧州市| 平遥县| 梅河口市| 印江| 弥渡县| 红原县| 昌都县| 海林市| 乌兰察布市| 福鼎市| 松阳县| 汽车| 梧州市| 新晃| 苗栗市| 卢氏县| 合山市| 满城县| 沁源县| 丹巴县| 拉萨市| 当涂县| 类乌齐县| 东阿县|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