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匯函:全3冊(上)
- (明)聶尚恒
- 6408字
- 2020-01-10 11:42:58
五臟六腑
《素問》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者也,故實而不能滿。
心臟歌一
心藏身之精,小腸為弟兄。
心者,身之主也,一身之精神,靈機應變,主宰萬事萬物者也。與小腸又同一體,親為弟兄。
象離隨夏旺,屬火向南生。
其卦象離,位在南方,隨夏而旺,屬火。
任物無纖巨,多謀最有靈。
纖,細也;巨,大也。心兮本虛,應物無跡,圖謀事物,最為神靈。千緒萬端,不問巨細,自能臨機應變。
內行于血海,外應舌將營。
人身之動,則血運行于諸經,靜則歸藏于肝臟。故肝為血海,心乃內運行之,是心主血也。舌者,心之苗也,故外應舌,營動而知五味。
七孔多聰慧,三毛上智英。
上智之人,心有七個孔竅、三莖毛,以通神明,自然聰明智慧。下愚者,則無是矣。
反時憂不解,順候脈洪驚。
夏則心火旺,若得浮洪,是平順之脈也。若沉濡者,是反脈也。故憂其不能救之。
液汗通皮潤,聲言爽氣清。
心之液為汗,心之聲為言。
伏梁秋得積,如臂在臍縈。
經曰:心之積名曰伏梁。病之形狀,恰如手臂在臍上,環臍縈結而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蓋腎病傳于心,心當傳肺,肺秋適旺,旺不肯受邪,心復欲還腎,故留滯而為積。伏梁者,言如屋之棟梁也。
順視雞冠色,兇看瘀血凝。
心屬南方火,故色如雞冠之紅。赤者,順候也。如瘀血之黑結者,兇候也。
診時須審委,細察在叮嚀。
診視脈息時候,須要仔細審察。
實夢憂驚怪,虛翻煙火明。
心氣實,則夢驚恐怪異事;心氣虛,則夢煙火光明事。
稱之十二兩,大小與常平。
心若稱之,重十二兩,大小常相等也。
心臟歌二
三部俱數心家熱,舌上生瘡唇破裂。
三部,晞范指左手心、肝、腎三部而言。舌乃心之苗,唇乃脾所主,心通乎舌。心熱則舌生瘡,熱甚傳之脾,脾受心熱,故主唇口焦燥而破裂也。
狂言滿目見鬼神,飲水百杯終不歇。
心發聲為言,心熱甚,主言語癲狂,精神不定,如見鬼神狀。心火炎盛,則腎水不能制少陰主。腎系舌本,心之熱氣入臟,流于少陰之經。腎汁干,咽路焦,口燥咽干,渴而不休也。
心臟歌三
心脈芤陽氣作聲,或時血痢吐交橫。
心主血,發言為聲。芤脈見心部,主吐血或血痢。所謂寸芤,積血在胸中也。
溢關骨痛心煩燥,更兼頭面赤骍骍。
溢,滿過也。左寸脈芤,滿過關部,主骨節疼痛,心中煩燥。如骍骍之赤色,見于頭面,是心熱之候發,越見于身也。
大實由來面赤風,燥痛面色與心同。
心脈實大,主心熱,熱則生風,故面赤煩燥而痛,與心同色而紅赤也。與上兩句意同。
微寒虛惕心寒熱,
心部脈微,是心經有寒,主心氣虛弱,遂生驚惕,或發寒熱。
急則腸中痛不通。
心脈急,主腸中受風熱而痛疼,故小便不通。小腸,心之腑,心之熱邪,下于小腸故也。
實大相兼并有滑,舌強心驚語話難。
舌是心之苗也,心脈實大而滑,主生風,先應乎舌,故主舌強而驚悸,語言艱澀也。
單滑心熱別無病,
心脈單滑,只心熱也。
澀無心力不多言。
心發聲為言。心脈見澀,心經虛弱,主語言艱澀。
沉緊心中逆冷痛,
心脈沉緊,乃腎邪干心,為水來乘火,謂之賊邪。心氣受邪必發痛,真心痛也。朝發暮死,暮發夕死。
弦時心急又心懸。
心脈弦,乃肝邪干心,為母乘子,謂之虛邪。主心上拘急,與心懸如饑。此不能為害也。
肝臟歌一
肝臟應春陽,連枝膽共房。
肝臟應春時而發生,膽卻連附于肝之枝葉間,故曰共房。
色青形象木,位列在東方。
其形色青,屬木,位東方也。
含血榮于目,牽筋爪運將。
含,藏也。肝藏血,故為血海。血之榮華見乎眼,目眼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故人之行動,則血營運而流行,若人臥而靜,則血歸藏于肝也。
逆時主恚怒,順候脈弦長。
肝經不順,主恚怒不常。若脈見弦長,則肝之順候也。
泣下為之液,聲呼是本鄉。
泣,眼淚也。肝之液為泣,肺主聲,入肺為呼。
味酸宜所納,麥谷應隨糧。
木生酸,酸生肝,酸味肝之所喜也。麥,五谷之一也。麻、麥,東方肝之應,隨肝家之糧食。
實夢山林樹,虛看細草芒。
肝實則夢山林樹木,肝虛則夢草芒芒之盛也。
積因肥氣得,杯覆脅隅傍。
經曰:肝之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似有頭足,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于肝,肝當傳脾,脾乃季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肝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止也。
翠羽身將吉,顏同枯草殃。
顏色如翠羽之青,是肝之順候也。如枯草之白色者,是反候也。
四斤余四兩,七葉兩行分。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分作兩行也。
肝臟歌二
三部俱弦肝有余,目中疼痛苦痃虛。
三部俱見弦脈,是肝氣之勝,則主目中苦痛,為痃癖之積也。
怒氣滿胸常欲叫,
肝好怒,肝脈盛則怒氣沖胸,發言叫喝也。
翳蒙瞳子淚如珠。
肝,弦脈也,主風。肝脈弦盛,則風熱上沖于目,翳膜蒙瞳子,故淚流不止。
肝臟歌三
肝軟并弦本沒邪,
軟帶弦,是微弦也,此肝之順候,故無邪氣。
緊因筋急有些些。
肝脈弦帶緊,則有些小筋脈拘急也。
細看浮大更兼實,赤痛昏昏似物遮。
仔細看得,肝脈浮大而實,是火乘木,子乘母,為實邪,故主眼赤昏痛,當瀉心火。
溢關過寸口相應,目眩頭重與筋疼。
弦脈過關至寸口,主目弦、頭疼、筋脈酸痛。
芤時眼暗或吐血,四肢癱緩不能行。
芤脈,主失血。肝經藏血,目受血而能視,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足受血而能步。今乃肝脈見芤,必主眼昏、吐血、四肢癱緩也。
澀則緣虛血散之,肋脹脅滿自應知。
肝部見澀脈,是肝經虛,不能藏血,故血少而脈見澀也,主脅肋脹滿。
滑因肝熱連頭目,
肝經有熱,連及頭目而腫痛,因肝部見滑脈也。
緊實弦沉痃癖基。
池氏曰:緊、實、弦、沉四脈,主腎水少,不能發生肝木,以致肝虛結成痃癖之積。痃癖者,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小者如指。因邪氣積聚而成,如弦之狀,名曰痃也。癖者為辟側,在兩肋之間,有時而痛,故名曰癖也。
微弱浮散氣作難,目暗生花不耐看。
池氏曰:微、弱、浮、散四脈,乃肺經之脈見于關部,為金克木,木傷則肝氣虛,故目暗生花,不能視物也。
甚浮筋弱身無力,遇此還須四體癱。
甚浮,浮且大也,是心脈見于肝部。木生火,火旺則子乘母,致肝虛而血少,不能營血于四肢,所以筋弱無力,終于癱緩也。
腎臟歌一
腎臟對分之,膀胱共合宜。
腎有兩枚,相對,與膀胱相為表里也。
旺冬身屬水,位北定無欺。
腎屬水,位北方,旺于冬,定無欺,言之實也。
兩耳通于竅,三焦附在斯。
腎氣通于耳,專主司聽五音。腎和則耳聰,所聰自明辯矣。三焦者,手陽明之經,雖無形狀相寄,而附于腎也。
味咸歸藿豆,
水生咸,咸生腎。咸味,腎之所喜也。藿,菜也。豆,五谷之一。歸作腎家之菜糧也。
精志自相隨。
腎有左右兩枚,左為腎,右為命門。腎藏志,命門藏精,精志完備,則自然相隨也。
沉滑當時本,
當冬之時,腎脈見沉滑,是本家和平之脈。
浮攤厄在脾。
攤,緩也。浮緩,脾脈也。冬,腎水旺之時,脈反見浮緩,是脾土來乘腎水,此為大逆。
色同烏羽吉,形似炭煤危。
腎之色,為烏羽之黑則吉;如炭煤黑而帶黃者,是有脾土之色見,土克水,而故危也。
冷即多成唾,焦煩水易虧。
五臟所化之液,腎為唾,唾生于牙齒。腎氣虛冷,故多唾。腎水虧,則不能制心火,以致焦枯煩躁,而生渴疾也。
奔豚臍下積,究竟骨將痿。
經曰:腎之積曰奔豚,發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而腎傳心,心以夏適旺,旺者不受邪,故留結成積。久而不已,令人喘逆少氣,終竟至于骨髓之痿弱矣。
實夢腰難解,虛行溺水湄。
腰,腎之所系。腎實則精血留滯,故夢腰重;腎虛則夢跋涉溺水也。
一斤余二兩,脅下對相垂。
腎,兩枚,共重一斤二兩,相對垂于脅下也。
腎臟歌二
三部俱遲腎臟寒,皮膚燥澀發毛干。
晞范曰:心、肝、腎三部脈皆遲者,何也?緣腎獨寒。蓋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腎水乃肝木之母,肝木乃心火之母,謂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則三部之脈各得其宜。今水不能生木,木不能生火,是火為木之子,木為水之子,心肝皆虛,貽害于其母矣,故其腎臟寒也。腎寒則虛敗,以致肌膚毛發燥澀而焦枯也。
夢見神魂時入水,覺來情思即無歡。
腎寒陰盛,而夢神魂墮水。既覺,猶驚恐未定,其情意何歡之有?
腎臟歌三
腎散腰間氣,尿多澀滑并。
其中有聚散,聚散且無憑。
腰者腎之府,腎氣散于腰間。腎部見澀脈,必主腰痛,或莖中痛,小便或滑或澀,或散或聚,亦無憑據,終至虛弱。
實滑小便澀,淋痛澀若骍。
腎部脈實而滑,乃心經邪熱侵腎。腎水虛,故不能制心火,以致小便淋痛,其尿赤如骍馬之色。
脈澀精頻漏,恍惚夢魂多。
腎脈見澀,主精血有損,以致漏泄不禁,而神魂恍惚,夢寐顛倒。
小腸疝氣逐,夢里涉江河。
腎脈澀,則腎虛寒,主小腸疝氣,胞囊腫大,外腎偏墜。腎主乎水,腎虛則夢涉江河也。
實大膀胱熱,小便難往通。
腎部脈實大,主膀胱有熱,故小便秘澀不通也。
滑弦腰腳重,沉緊痛還同。
腎脈滑而弦,主腰腳沉重;若沉而緊,主腰腳疼痛。皆由腎經受風濕,而疰于腰腳所致 [63] 。
單勻言無病,
腎脈沉而滑曰勾,但沉而無滑曰單。此兩脈皆腎之順候,故知其無病。
浮緊耳應聾。
池氏曰:腎脈浮緊,主腎臟有風,上攻于耳。耳乃腎之竅,是致耳聾也。
肺臟歌一
肺臟最居先,大腸通道宣。
肺為諸臟之華蓋,居于上部,故為先也。肺主氣,大腸行氣,為傳宣行導之府,得肺氣而宣化,方能傳送也。
兌為八卦地,金屬五行牽。
以八卦論,肺在西方兌位;以五行論,肺屬金也。
皮與毛相應,
肺內主氣,外榮于皮毛也。
魂與魄共連。
池氏曰:魂乃陽之精,魄乃陰之精。肝藏魂,肺藏魄。陽動而陰靜,魂游而魄守。陰陽相濟,魂魄相守。魂不游而魄不守,陰陽俱喪;魄不收而魂偏孤,陽亦消亡。陰陽常相濟,謂之共連。
鼻聞香臭辨,壅塞氣相煎。
鼻為肺之竅,肺是西方金。金生于巳,巳屬南方火,火主心,心主香臭,故令鼻知香臭。心肺有病,則鼻中壅塞,而邪氣相逼,故不得通矣。
語過多成嗽,
肺主氣,語言過多,呼吸傷其氣,則肺有病,必發嗽也。
瘡浮酒貫穿。
酒過多則傷肺,何以言之?酒苦熱而能通心,心得酒而心火炎盛,故損肺金。凡痛癢瘡瘍,皆屬于心火。是知肺經受傷,必然發瘡浮腫于面,因酒而得之也。
豬膏凝者吉,枯骨命難全。
肺色白如美玉,質似豬膏,光澤而神盛者吉;形如朽木,狀似枯骨,色不澤而神不盛者兇也。
本積息賁患,乘春右脅邊。
經曰: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旺,旺者不受邪虛,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曰息賁。久而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嗽,而發肺癰也。
順時浮澀短,反即大洪弦。
肺脈得浮澀而短者,順候也;脈得洪大而弦者,反候也。洪大脈,屬心火克肺金,又兼弦脈屬木,愈生其火而克肺金也。
實夢兵戈競,虛行涉水田。
肺屬秋金,主肅殺。肺氣實,故夢兵戈肅殺之事。金生水,水泄金之氣,肺氣虛,故夢涉水田而行。
三斤三兩重,六葉散分懸。
肺重三斤三兩,有六葉兩耳而分垂也。
肺臟歌二
三部俱浮肺臟風,
晞范曰:三部,右手寸、關、尺也。脾、肺、命門三部俱浮脈者,何也?緣肺臟獨有風。蓋命門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太旺,所以肺獨有風。浮者,風脈也。
鼻中多水唾稠濃。
鼻,肺之竅。肺臟有風必發瘡,浮于面,致鼻流清涕,吐唾稠濃也。
壯熱惡寒皮肉痛,顙干雙目淚酸疼。
三部脈浮,乃肺受風邪,必憎壯寒熱,渾身疼痛,或頭顙干燥,連目而痛。此表證,宜汗之意。
肺臟歌三
肺脈浮兼實,咽門燥又傷。
大便難且澀,鼻內乏馨香。
咽門,肺之絡;大腸,肺之府;鼻,肺之竅。肺脈浮而兼實,故主風熱咽燥,大便不通而鼻不聞香臭。
實大相兼滑,毛焦涕唾粘。
更知咽有燥,秋盛夏宜砭。
肺部脈實大而滑,是心火乘肺金,主皮毛焦枯、涕唾稠粘。肺外榮于皮毛,肺虛則皮毛焦枯咽燥。季夏之時,見有此脈,宜砭石瀉其心火,至秋免生壅滯也。
沉緊相兼滑,乃聞咳嗽聲。
肺脈沉緊而又兼滑,必主咳嗽。
微浮兼有散,肺脈本家形。
微浮兼散,即毛脈也。毛者,如風吹毛,如物之浮。此平和脈也。肺病得此脈,不治而自愈。
溢出胸中滿,氣泄大腸鳴。
肺脈太浮,則肺氣溢盛,主氣不和,令人胸中滿溢。其氣若至下泄,則大腸鳴矣。
弦冷腸中結,
弦脈主風,肺部見之,主風邪傳于大腸,故令秘結不通。“冷”字當作“令”。
芤暴痛無成。
寸芤,積血在胸中。肺主氣,肺脈見芤,主氣血相搏不和,故生卒暴疼痛。
沉細仍兼滑,因知是骨蒸。
皮毛皆總澀,寒熱兩相承。
沉細而滑,腎脈也,今肺部見之,是肺金去生腎水,子乘母虛也,脾土衰,不能制腎水以生肺金,肺金虛必患骨蒸,主寒熱相繼,最為難治。攻寒則內消肌肉,外枯皮毛;如若攻熱,則外退飲食,而內加泄瀉矣。
脾臟歌一
脾臟象中坤,安和對胃門。
旺時隨四季,自與土為根。
脾屬土,位居中央。以八卦論,寄屬于西南坤位,與胃相合。旺于四季辰未戌丑之月,每季旺十八日。
磨谷能消食,榮身本在溫。
脾胃,飲食之臟腑也。胃氣和,即能納谷食;脾氣壯,則谷食消磨。而脾胃榮華,在乎溫暖矣。
應唇通口氣,連肉潤肌敦。
脾氣外通于口,脾和則口中知谷味矣;內養肌肉,脾壯則肌肉潤澤。敦,肥厚也;一作臀,大肉也。脾壯則臀肉肥滿,脾敗則臀之大肉去矣,于義亦通。
形扁方三五,膏凝散半斤。
脾形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也。
順時脈緩慢,失則氣連吞。
脈來大,阿阿 [76] 而緩慢者,脾之平和脈也。夏以胃氣為本,反得脈弦而急,如相連吞咽而來,是肝木克脾土,故為反脈。
實夢歌歡樂,虛爭飲食分。
脾發于聲為歌,脾實則夢歌樂,脾虛則夢飲食不足而分爭矣。實則夢與,故歡喜也;虛則夢取,故相爭也。
濕多成五泄,腸走若雷奔。
脾惡濕,受濕多則虛寒相搏腸胃,奔走如雷鳴而泄瀉,遂成五泄也。五泄,按《難經》有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也。胃泄者,飲食不化;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大腸泄者,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數至溷而不能便,莖中作痛:此謂五泄也。
痞氣冬為積,皮黃四體昏。
經曰: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旺,旺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名曰痞氣。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也。
二斤十四兩,三斗五升存。
此指胃而言,胃有二斤十四兩,其中存留水一斗五升,谷二斗。
脾臟歌二
三部俱緩脾家熱,口臭胃翻長嘔逆。
緩脈,脾之平順脈也,三部俱緩,是脾家熱盛。脾氣通于口,故口臭。胃脘受熱,故嘔逆也。
齒腫齦宣注氣纏,寒熱時時少心力。
脾土燥熱,不能生養肺金,而腎水無生氣以受。脾土乘則腎氣虛枯,無精血以蔭乎骨發,故牙齒宣露,毛發焦枯。如注氣纏者,非病之所纏也,故令時時寒熱。谷氣既損,精神不全,則其心力少也。
脾臟歌三
脾脈實并浮,消中脾胃虧。
口干饒水飲,多食亦肌虛。
脾脈實而浮,是心火盛,脾土被火乘而燥。其土燥熱,善主磨谷消水,谷磨水干,皆為渣粕,而不營精血。精血既虧,不能營達五臟,五臟干燥,故口干發渴。飲水既多,滌蕩腸胃,則小便數而血肉耗散。雖能多食,亦不能作肌肉矣,是名曰消中也。
單滑脾家熱,口臭氣多粗。
脾脈滑,脾家有熱,主氣粗而口臭。劉氏曰:此意與關滑胃寒不下食相反,恐“滑”字有誤,今當作“實”字看。
澀即非多食,食不作肌膚。
澀脈歌曰:當關血散不能停。心主血,心虛則血少。今脾脈見澀,是心火虛,致令脾土無主氣,不能宣化水谷,故不能食矣。間能飲食,亦不能生肌肉也。
微浮傷客熱,來去作微疏。
脾部脈微而浮,是外之風邪熱毒客舍于脾也,故乍熱乍止,如客之往來,非本經之正病,但安其脾胃,則自痊矣。
有緊脾家痛,仍兼筋急拘。
欲吐即不吐,沖沖未得蘇。
緊脈主寒痛,脾主四肢,脾脈得緊,脾受寒而作痛,仍且筋脈拘急。脾既寒,則胃氣不和,故欲吐即止,心胸沖悶,無得蘇快。
若弦肝氣盛,妨食被機謀。
肝木克脾土為賊邪,脾土既受克,不能進飲食,磨谷氣,是彼木賊謀害也。
大實心中痛,如邪勿帶符。
大實脈,心火脈也。脾脈大實,乃心火盛,故不來生脾土。腎水下降,又不能濟,以致脾虛而心火愈上炎,故令人心痛無常,如有邪祟。但瀉其心火,則病自愈矣,安用符術?“大”字解作“太”字亦通。
溢關涎出口,風中見羈孤。
脾部脈大實而弦,溢滿過于關之前后,是脾土虛,受肝木所乘,而風邪來侵,故令中風,流涎而不止。羈,絆也,傷也。孤,苦也。